呂蕾 | 北京教育學院
教育是社會的人才輸送系統,生態文明現代化為鄉村教育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新型農業合作社把純粹農業生產、金融和供銷納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理念賦予鄉村經濟新的發展模式。康養產業、生態旅游休閑等產業的興起需要大量人才,培養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人才所需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成為鄉村教育的比較優勢。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針對“為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出了統籌布局規劃、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師資建設、強化經費保障、提高辦學水平五個方面解決措施。
公平和質量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指標,正確的教育公平觀和提高教育質量的科學路徑是鄉村學校發展的關鍵。公共教育在鄉村和城市分配的平等性公平體現為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權利和機會上的均等,補償性公平體現為國家在教育經費和師資培養方面給予鄉村教育的傾斜政策,差異性公平是公共教育為城鄉教育發展在教育內容、教育類型和教育方法上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
多元“供給側”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差異化、個性化的支持。由北京市教委支持的房山區北溝美麗鄉村教育聯盟以“學術-實踐共同體”為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的載體,探索精準診斷、靶向施策的支持模式,以診斷問題為切入點,以探究美麗鄉村教育內涵為核心,對鄉村教育發展問題和現狀持續追問和反思,引導北溝美麗鄉村教育聯盟8所學校開啟“研學一體、知行合一”的鄉村教育改革。發揮學術科研機構與聯盟學校雙主體的方式,實現自上而下驅動,通過“行政—學術—實踐”協同模式實現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差異性公平。
國家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為鄉村振興和培養鄉村建設人才提供了突破瓶頸的條件,鄉村振興亟須學校形成符合鄉村教育定位和功能的教育質量,抓住發展新機遇。
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質量的內涵標準一致,但在教育質量提升的課程內容、實施路徑上不盡相同,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鄉村教育將國家“標準知識”和“地方知識”相結合,為學生學習提供真實的情境。鄉村擁有山水田林湖草等自然生態資源,鄉村和山區學校將空間、生態資源和農業生產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利用鄉域特色資源,培養未來家鄉建設人才,農事、園藝設計、紅色文化推廣、生態旅游、中草藥加工等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鄉村教育在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的教育場景中使學生具備鄉村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與城市教育形成殊途同歸的效應。
鄉村學校植根于鄉域本土,地方知識是鄉村教育培養人和發展人的關鍵要素,把普適性知識學習和地方知識實踐結合起來,接駁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體現鄉村教育的本土特色,實現實踐性、生產性和文化性的內在統一。鄉域本土的地方知識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充盈與成熟融合在一起,給學生與本土文化對話與交流的機會,使其獲得安全感、自信心和內生發展動力。
鄉村教師新生隊伍更新緩慢是鄉村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須積極尋找對策。堅守多年的鄉村教師對鄉村有獨特的情懷,幫助鄉村教師二次發展是撬動鄉村學校自主發展的重要支點。
學科專家和鄉村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錨定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合作研究。當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時,學科專家會引入理論框架分析問題,豐富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為教師創建新的教學思路提供腳手架,在真實情境中培養鄉村教師從學科知識到學科教學知識和課堂教學技能之間的轉化素養。
鄉村學校發展范式的轉變與探索學校發展品牌的過程緊密相連,可通過舉辦鄉村教育論壇等形式,交流研討,以“專業表達”提煉系統的鄉域本土教育發展的經驗,形成“由點及面、從輸血到造血、從個別化到普遍性”的鄉村學校建設經驗,壯大鄉村學校自主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