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良 | 山東省威海市城里中學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探究實踐是學習生物必不可少的方式,也是初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肩負著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責任,因此,作業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面以《海納百川 生生不息——關于威海近海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長作業設計、實施與評價為例,介紹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實踐作業的多樣化設計與評價策略。
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目標。
1.認識常見的近海生物,嘗試根據形態結構的特征進行分類。對威海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有初步認識。
2.了解威海海洋污染的現狀及近海養殖的發展情況,認同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環保意識。
3.了解威海海洋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長作業歷時較長,為了更好達成作業目標,在設計作業時應考慮形式的多樣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充分發揮學科特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此外,還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同時,作業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設計了三個進階式的實踐作業。
第一階段的基礎作業,在難度上要結合學情設置,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一階段主要以了解感受為主,意在引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是生物,也為后續的作業打下基礎。具體作業設計如下。
【近海生物知多少】
時間:9月
地點:威海市周邊海洋生物豐富的近海地區、海鮮市場
形式:小組合作、在家委會的組織下實地調查、網絡搜集補充資料
任務:調查近海常見生物,觀察它們的生存環境,嘗試根據形態結構的特征進行分類。以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記錄調查過程,填寫調查記錄表,制作近海生物介紹小視頻。
第二階段的作業開始嘗試深入探究,對學生的能力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分層作業的設計能夠更好地兼顧各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通過學生自選作業實現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具體作業設計如下。
【近海養殖與海水污染】
時間:10月~11月
地點:海洋生物的養殖基地、威海市環翠區海洋與漁業局、威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形式:自主創建興趣小組,在家長陪同下選擇性走訪,或網絡搜集資料。
任務:A層,實地走訪,采訪養殖能手、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了解威海海洋污染現狀和近海養殖的發展情況。以文字、照片形式記錄,撰寫調查報告。
B層,通過網絡搜集資料,了解威海主要的海洋經濟作物,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將資料整理成文。
第三階段的作業是對整個實踐作業的總結提升,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重點在于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那么這個階段的重點則在于對學生正確生命觀念的建立和責任意識的樹立,是實現作業育人的重要一步。具體作業設計如下。
【藍色海洋,生命搖籃】
時間:12月
形式:查閱文獻資料
任務:了解威海近年來海洋生態保護成效,以及相關管理政策和落實情況,與同學分享。制作宣傳畫、手工制品,搜集宣傳標語等,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公民意識。
在前兩項作業的基礎上,學生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會有更為深入的思考。教師要給學生創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這對學生養成正確的環境觀、生態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此項活動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基于核心素養的多樣化實踐作業,不僅能克服以往作業簡單機械的缺點,還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生活,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而實踐活動是觀察生活的主要途徑,學生與社會充分接觸,把知識融入自身的經驗結構,生成新知識,使生物素養獲得發展,使自己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