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春娟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動畫成為傳播媒介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并結合了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建筑學、藝術等內容,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創作傳媒動畫的過程中,創作者應當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綜合表現媒體動畫效果,發揮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優勢,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產業空間。
以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媒體動畫創作為例,其在中秋節宣傳片、春節宣傳片以及招商宣傳片中,積極運用了新媒體技術,制作出了精良的動畫宣傳片,不斷豐富了創作手段,促使動畫表現形式和內容多樣化。例如,在2015年的羊年賀歲宣傳片中,片頭部分設計了十二生肖形象,體現出農歷新年特色,并結合四羊方尊等進行形象化創作,融合小羊跪乳典故、羊字偏旁漢字等優秀傳統文化,其將喜慶紅色作為動畫主色調,使媒體動畫更具新意和吸引力,得到了良好的反響,營造出了濃烈的農歷新年氛圍。
傳媒動畫是新媒體時代新興的一種表現形式,相比于傳統動畫而言,其能夠表達更加豐富的含義,而且適用于更多傳播場景,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更近。傳媒動畫具有比較明顯的藝術性和功能性,其通過利用電腦圖形技術,將造型、聲音及攝影等進行結合創作,直觀地表達和抒發情感,是一種綜合性的視聽語言藝術,能夠將現實中不可看到的事物進一步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從廣泛層面上來看,傳媒動畫經過影片制作與放映的方式能夠促使不“活”的東西鮮活起來,使其具有生命特征。同時傳媒動畫能夠發揮藝術的綜合性、假定性、夸張性、極簡性等優勢,具有娛樂、商業和教育等特性。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綜合性,根據所需傳播的主旨和內容,其往往涉及多個藝術元素,如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攝影、幾何圖形等,并且其能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表達相應的文學內涵、藝術形象,通過電影語言結構和音樂框架等提高傳播效果。
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傳媒動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日益向多元化方向拓展,從形式角度出發,傳媒動畫的設想、創作理念、活動性能、生產加工環節等具有詳細、具體的分工。傳媒動畫不同于傳統動畫,其注重利用計算機等數字技術、通過虛擬的表現形式模擬現實世界,充分吸引觀眾。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傳媒動畫的表現手法逐漸趨向多元化,如在動畫材料的選擇方面,可使用油墨、木材、塑料、砂等,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而傳媒動畫材料的豐富也催生了新的動畫生產技術,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另外,在新媒體時代,傳媒動畫的創作不再局限和依賴腳本創作、藝術造型以及其他動畫元素,其可利用多元化的建模方式,通過多種虛擬軟件和操作平臺,按照自身需求進行動畫創作,如當前受到廣泛關注的3D建模技術等,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平面動畫,能夠進一步增強傳播效果。此外,傳媒動畫也可以對動畫作品進行多格式轉換,結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科學設計動畫的位置、尺寸等,為動畫創作人員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激發創新活力。由此,在未來傳媒動畫的發展過程中,創作者可結合市場調整發展模式,打破傳統的固化思維,融合更多創意以體現當代思想內容,突顯個性化和多元化,實現傳媒動畫的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時代,傳媒動畫制作人員能夠使用更加多元、豐富的創作方式進行動畫創作,基于此,傳媒動畫的內容主題和展現方式更加多樣,彰顯出了獨特個性的藝術風格。例如,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在傳媒動畫創作過程中就采用了先進的動畫制作技術,并使用新媒體動畫編輯軟件制作農歷新年賀歲宣傳片,積極宣揚春節民俗文化,汲取文化精髓,推崇建設和諧社會,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同時,創作人員以十二生肖為題材,創新動畫形象,傳遞民族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利用豐富想象力突顯了媒體動畫創作的風格特色[7]。
新媒體時代,傳媒動畫的制作更多從受眾需求角度出發,創作者將動畫藝術與媒體技術相結合,創作出了符合當代群體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審美標準、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等系列具有時代特征的傳媒動畫產品。例如,部分創作者將當前時代主流文化與傳媒動畫相融合,將互聯網上比較流行的“萌”文化與實物素材形象進行融合以提升受眾對傳媒動畫的接受度,將現代3D、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傳媒動畫播放中以增強動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等。
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下,傳媒動畫的交互性得到提升,傳統動畫藝術單向傳播模式帶來的信息溝通不暢、產品效果不佳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新媒體技術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與受眾進行交流,能夠讓受眾更清晰地了解動畫創作的內容和主旨,提高傳媒動畫的效果。例如,部分創作者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全方位、立體化的媒體動畫,受眾可直接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發表自身看法,形成相應的反饋,創作者根據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適當調整媒體動畫的人物場景,能夠保證動畫作品更符合大家的觀看需求[1]。
新媒體時代,傳媒動畫表達效果得到極大提升,能夠有效突破媒體傳播的主客體限制,增強傳媒動畫的吸引力和共鳴性,促使受眾全身心地沉浸在動畫表達中,收獲更好的視聽體驗。例如,創作者能夠結合智能手機等終端的先進功能與技術,打造以3D式媒體動畫為代表的全新動畫傳播表達方式。
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傳媒動畫創作人員借助新媒體技術,有效簡化了創作步驟,提高了傳媒動畫的創作效果,整體上提升了傳媒動畫產品品質。
傳媒動畫創作前期。在此階段,動畫創作人員需要確定故事主題、動畫造型,明確劇本、形象、場景、氣氛設定以及動畫邏輯、細節設定,為后續動畫的完成提供框架基礎。其間,創作人員可利用After effect軟件,以在線虛擬的方式對動畫使用的各種元素進行反復修改、雕琢,相對于傳統設計調整手段,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夠大大提高修改的便捷程度和創作效率,也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所構建的動畫造型、場景等。例如,《羊年說羊》賀歲宣傳片對“羊”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并利用動畫元素對四羊方尊、羊有跪乳之恩、羊字偏旁漢字等進行展現[2]。
傳媒動畫創作中期。在該階段,創作人員一方面需要準備視頻、音頻等素材,一方面需要根據上一環節的架構對鏡頭、分場及背景進行設計。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在創作傳媒動畫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各項視頻、音頻等素材進行格式轉換,實現了平面素材向立體動畫的轉變,并按照故事結構進行分鏡設計,為原畫和特效制作合成、背景繪制等工作提供前置材料。同時,創作人員利用虛擬軟件對分場美術氣氛進行渲染,并根據原畫提供的關鍵幀完成動畫創作,保障動作連貫、細膩。例如,創作《羊年說羊》傳媒動畫時,創作人員通過虛擬技術將“羊”這一實物形象轉化為動畫形象,并通過創新繪制表現“羊”這一素材的特點,保證其造型具有一定的視覺識別性。
傳媒動畫創作后期。該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特效制作、視覺合成、影片剪輯、聲音混錄及動畫整體輸出等。特效制作環節,創作人員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完成更多、更復雜的攝影特效和動畫效果,提高傳媒動畫產品的視覺水平;視覺合成環節,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動畫、背景和特效等按照分場美術、鏡頭設計合成為多個單鏡頭,并按照情節和氣氛等進行調色,形成立體化情感傳遞模式。例如,《羊年說羊》宣傳片將可愛的童聲和喜悅、歡快的中國傳統音樂相融合,并將其色調調整為代表喜慶的傳統紅色,烘托出了濃郁的農歷新年節日氣氛,傳遞了更為飽滿的情感;影片剪輯與聲音混錄環節,創作人員可通過新媒體技術完成單個鏡頭組接和配音、音樂和聲效等素材合成,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新媒體技術也為創作人員提供了更多修改調整的便捷手段,創作人員可按照個性化需求對已經創作好的傳媒動畫開展全面、細致的測試,適當添加或修改各種屬性,保證傳媒動畫在各個方面的細節內容得到完善[3]。
依托數字化技術和電子捕捉技術等,新媒體能夠將動畫藝術和動畫技術進行有效融合,使得傳媒動畫不再局限于傳統媒介的傳播,動畫創作的領域和應用范圍均得到了拓展[4]。例如,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就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了農歷新年賀歲宣傳動畫,在表達真誠祝愿情感的同時發揮傳媒動畫優勢,普及推廣有關“羊”的優秀傳統文化。在賀歲宣傳動畫作品完成后,除了在電視媒介中進行傳播,創作者還可以將其制作成手機拜年短視頻,方便受眾利用手機視頻編輯功能增加文字、圖片、簡單效果等,以此豐富傳媒動畫的創作方式,促使傳媒動畫創作逐漸趨向大眾化。再如,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的《中秋節宣傳片》不僅革新了傳媒動畫作品的內容,也更好地發揮了動畫在渲染節日氣氛方面的作用。此外,創作者可利用手機滑屏動畫、3D互動功能、手勢感應、語音識別技術等,與廣告品牌、社會媒體網絡等相結合,創作具有觀賞性、互動性的虛擬動畫作品,進而滿足商業營銷目標[5]。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打破傳統題材、材質、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實現實物的各種形態細節、材質特性、顏色、形狀等豐富的動畫形象展示和內涵表達[6]。例如,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的羊年賀歲宣傳片就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實物虛擬化,通過動畫創作展現我國歷史文化珍寶四羊方尊,實現了對傳統文化藝術形象的移植和復制(見圖1)。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傳媒動畫創作呈現出了新的變化,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傳媒動畫創作人員應充分把握新媒體時代傳媒動畫風格多樣、具有時代特色、交互性更強和視聽體驗更佳的發展趨勢,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推動動畫藝術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強傳媒動畫傳播效果,提升傳媒動畫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在實際采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傳媒動畫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應注重傳媒動畫創作的寫實性,將動畫與具體實物相結合,實現主題表達和情感傳遞。另外,創作者在創作傳媒動畫的過程中,可通過多重設計保證動畫資源的藝術性呈現,再運用錯位、組合、嫁接等技術達成運動變化的效果,增強傳媒動畫的傳播互動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