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技術水平的進步,人類與自然相互適應、創造舒適宜居生活環境的能力也逐漸增強。在這一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也產生了一些“矛盾”與“沖突”,更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一定的人類生存危機。因此,“如何喚起人與自然的相互尊重,重塑生態文化”已成為城鄉環境建設者們不斷探討的核心議題。同時,城市化所引發的鋼筋混凝土“森林”也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萌生了對居住觀念的嬗變,對居住環境的需求也從“可居”發展為“可游”“可賞”等多重層次
。因此,保護并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景觀環境,打造水林環繞的宜居生活環境,是當代城市建設者們對居住環境的設計追求與肩負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
生態宜居理念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生態,其二是宜居。從廣義上來看,生態宜居理念的內涵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生態性的、宜居性的環境建設思想都是生態宜居理念的范疇。受生態宜居理念指導而創造出的往往是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協調發展、人居環境良好、適宜人類工作、能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城鄉空間
。生態宜居理念在項目規劃定位、景觀設計、服務設施配套等方面均能夠發揮很好的指導作用。現階段“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進一步為建設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應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舉措的實施都蘊含著生態宜居的理念,其內核都是形成生態宜居的人類生存空間。因此,生態宜居已經成為現代人居環境建設重要的設計理念之一。
隨著人類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問題的加劇,城市居住環境的品質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城市土地的擴張、“千城一面”等問題使人們不得不反思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鋼筋鐵骨”般的城市建設,一方面使城市失去了文脈和原住民文化,另一方面則加劇了城市生態的惡化。而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為人類帶來了一系列便利和高效的同時,也使人類的精神文化情感逐漸匱乏。此時,人們逐漸意識到物質生活條件僅僅是生存的一部分,精神生活的豐富也同等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營造一個使人身心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成為城市居民追求的主要目標,也成為城市建設者們的主要方向。其中,生態和宜居是兩個主要的內容,這正好與生態宜居理念的內涵一致。因此,基于生態宜居理念來建設城市居住環境就成為很多人認同和嘗試的方向。而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生態宜居理念的理論支撐和指導對城市居住環境設計而言則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生態宜居理念中蘊含著的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存理念是對人們向往自然的一種回應;另一方面,生態宜居理念中所要求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健康、適宜人類工作生活、滿足人們豐富精神生活需求等方面則是城市居民最直接的體現。因此,盡管生態宜居理念最開始被提出并不完全是針對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但從具體的應用和指導實踐的層面來看,生態宜居理念更多的被應用于城市環境建設。因此,隨著城市居民對身心健康問題關注程度的增加,以及對城市環境生態性、健康性、文化性、審美性等要求的提升,生態宜居理念的應用和指導將成為城市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宜居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但并非指脫離現在的生活而重返自然、回歸田野,而是要求在設計過程中解決如何通過環境設計來突顯地域精神,將人為的創造與地域景觀資源相融合。其一方面強調城市居住環境的設計不僅要立足于地域文化特色與民居空間特征的傳承;另一方面則強調地域人文環境要與自然條件、資源相協調,實現二者以一種相互適應的方式來共同組成宜居環境。因此,基于生態理念的城市居住環境設計首先要協調好自然與地域人文要素的融合,強調如何能夠從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將兩種要素融入設計中,進而實現一種綠色人文與景觀的塑造。
在現代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壓力下,居住環境不斷被壓縮,居住小區內用以進行景觀環境塑造和居民公共活動的組團空間也在龐大的居民數量的“壓力”下變得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面對這種問題,生態宜居理念提出的契合自然地形地貌形成垂直綠化,為城市居住環境設計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參考。利用居住建筑立面、構筑物設計、設施設計,形成垂直的立體生態空間,營造視覺美觀、溫濕度適宜、尺度宜人、色彩舒緩的立體生態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形成宜居、生態的城市居住環境。
去年4月,鄒市明的第一場新人職業賽,就是當晚8場拳賽的壓軸場。最終,他眾望所歸贏了比賽,“基本上沒有太多能夠展現自己的機會就結束了。”據新華社報道,當晚他拿到30萬美元的獎金。
基于孝德湖公園的景觀環境,將選取的居住板塊融入“引景入居”的設計理念,并采用借景的手法將公園景觀引入居住環境,將居住板塊規劃定位為“一步之遙”的公園生活。公園內的生態濕地作為居住觀景媒介和社區“后花園”活動空間,形成“靜觀”與“游觀”交互滲透的行為路徑,將生態與宜居緊密結合在一起。傳統園林的“借景”手法將室內居住空間的主賞景面設計為面向公園塔景,形成水平方向徐徐展開的畫境,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景致感受。隨著曲折有秩的園路,使人還能夠在步移景異之中感受水景、植被,由自然之景到人工的小區景致,形成美感變化。設計完全尊重自然地勢、契合自然元素景觀,將生態觀念完整地融入空間、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形成引景入宅、坐擁園林闊景的宜居環境。
居住板塊內的環境規劃以嶺南傳統園林為范本,解析其宅、園相輔相成的設計手法,提取其地域獨特的空間序列及意蘊,在現代城市居住環境尺度中重新演繹,借助公園的生態環境賦予居住環境宜居的空間新品質(如圖2)。同時,將景觀與建筑充分融合,以組團院落彰顯大園林氣質,形成景觀與建筑的相互對望、半藏和半露。公園空間開闊,社區景園空間緊湊精致,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同時,社區與公園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系,公共開放的空間通廊設計,也提升了社區到公園的可達性。
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機電控智能化是低速船用柴油機發展的趨勢,相應的電噴柴油機主機遙控系統逐漸成為開發設計的主流。通過分析電噴柴油機主機遙控系統的設計思路和電噴柴油機試車臺監控系統的開發設計,可為以后開發設計和維護以低速電噴柴油機為主推進設備的主機監控系統提供一定的參考。
我國的城市公園不僅是重要的城市綠肺,還常以天然的草木花卉、掇石理水形成清幽景致,作為快節奏城市生活中難得的“世外桃源”。因此,常常成為居住環境選址毗鄰的理想之地。佛山孝德湖公園就是這樣的一個具有“世外桃源”景觀的城市公園。
孝德湖公園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羅村,是一個集濕地、水生陸生植物等自然景觀,以及孝德橋、尚德格、棧道等人工景觀于一體的城市公園,蘊含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嶺南建筑元素及孝德文化元素。2017 年4 月被評為“廣東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公園”。其占地面積約353 畝,水體面積約5.6 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約5 萬平方米,已經形成了可調節城市小氣候的城市綠肺,以及人與自然、文化融合的景觀環境。選取的佛山孝德湖居住板塊西側緊鄰孝德湖,具有一線西南向湖景資源,項目選址集中體現了生態自然的理念。如圖1 所示,地塊周邊交通便利,濕地、林木景觀則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一方面降低了城市交通、建設等產生的噪音,另一方面營造出了鳥鳴、水流等自然聲景。
社會距離:指各社會存在體之間在空間、時間和心理上的距離。而在我的這項研究里,指的是心理上的距離,也就是指社會中個人之間情感親密度、關系緊密度的概念。在這里我需要測量的是城市人口與遷移人口之間的社會距離,在2005年的CGSS調查問卷中,詢問了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口的態度,問題涉及了五項內容,分別是:

社區作為城市居住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生態宜居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城市居住環境的生態宜居問題。聯合國人居署提出:“宜居社區的環境必須高度綠化、清潔;體育設施、場所充足、完備;居民生活設施全面、環保;日常生活充滿激情、活力,人際關系貫穿關愛情懷,居住環境洋溢文化氣息”
。從中不難看出良好的社區環境不僅要以自然要素作為居民活動的基礎,還要引導居民的行為,從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產生一種和諧的氛圍。從本質上來看,其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體現著最根本的宜居理念。因此,從支撐和指導具體設計實踐的角度來看,這種營造綠色人本的社區交往場景是城市居住環境設計滿足居民健康身心活動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態宜居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套系統性的人類智慧,體現在人類改善生存環境的方方面面。因此,生態宜居理念是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關鍵,其利用這套系統性的人類智慧來形成一個能夠指導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體系,從而使這些人類的生存理念和智慧在每個時代都能夠以物質空間和環境的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在當代即表現為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層面實現二者協調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結合我國傳統的生態智慧、現代的生態景觀保護和利用技術,以及傳統民族和園林的造景理念,營造一種安居樂業的城市居住場景,將多樣化的休閑、游憩、交往等活動融入現代城市居住環境設計中,從而有力地將“生態”與“宜居”進行關聯融合,將傳統的生態智慧和現代的生態城市建設思想植入其中,以打造生態文明智慧的傳承體系為原則,形成“居有所感,心有所依”的歸屬感,以及與生態共生的人類責任感,實現一種“結合人作,自然協同”的居住環境設計理念。
2013年10月21日至22日,全球石膏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會“2013年第十三屆全球石膏大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經全球范圍票選,北新建材被授予“全球石膏行業杰出貢獻獎”。

景觀環境設計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使用功能,讓不同年齡的業主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動場所,盡享愜意舒適的生活,如打造以四季植物造景的社區“客廳”,提供老友閑聊、休養活動的場地。以滿足健身活動的陽光泳池設計,以釋放孩子天性的孩童樂園設計等等,均是生態宜居的集中體現。同時,社區空間設計突顯自然植被、水景與孝德文化的結合與傳承,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傳承。通過納陰涼亭、康體健身、林下漫步,以及宅間休憩、漫步等序列化場所的設計,一方面提供活動、交往場地;另一方面定制老有所安、動靜皆宜的健康頤養場地,使居住在板塊中的老年人能夠擁有鍛煉健康體魄、享受茶余飯后的閑適、感受天倫之樂的美好、體驗居住生活幸福感的空間場所。
現階段,城市居民逐漸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對自身的健康也越來越關注,“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的主導目標,而生態宜居理念則是這一目標實現的主要支撐理論和指導思想。文章將城市公園景觀、地域文化引入城市居住環境設計,從景致型的用地選址、引景型的設計理念、傳統語序的詩意闡釋、人景相融的綠色人本社區營造四方面提出基于生態宜居理念的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策略,并通過對佛山孝德湖居住板塊的設計實踐加以論證。在佛山孝德湖居住板塊的選址中深植“生態宜居”理念,將居住環境與城市環境契合相融,以此塑造城市居住環境的歸屬感,將人們對生態自然的關注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機結合,正向引導健康、優質的生活方式。希望通過理論構建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論證方式,推進城市居住環境的改善,營造更加生態、宜居的城市生存環境。
[1]閻淑龍.生態宜居的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9):18057-18059.
[2]吳良鏞.人類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56-57.
[4]滕學榮.淺議生態宜居城市的規劃設計[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24(1):30-31.
[4]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https://www.12371.cn/special/18cpcnc/baogao/.(2012-11-17).
[5]習近平: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EB/OL].https://www.12371.cn/2017/10/18/ARTI1508297949793855.shtml.(2017-10-18).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6360956718101&wfr=spider&for=pc.(2020-11-03).
[7]匡宇,王崇東.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視覺符號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1(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