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固有意識中,獻血站一般缺少醒目的空間標識,空間設備與物品擺放雜亂,狹小且封閉的獻血空間容易形成壓抑的空間氛圍。然而合理的空間設計手法,可以有效地緩解此類問題造成的影響,提升獻血空間的服務體驗,為獻血者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在進行獻血站設計時,每一處細小的設計,都應該體現出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空間設計,而是一個讓文化落地成文明的過程
。目前,我國的獻血站沒有針對使用人群的需求進行設計,且沒有考慮他們的感受。因此,獻血站在滿足基本功能時,應該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探析,完善空間服務,以此塑造具有人性化且不失藝術性的獻血空間。
模塊化設計理念近年來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同領域均有涉及。模塊化設計強調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通過基礎要素的不同組合,構成新的模塊系統。不僅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也有利于縮短空間形成的周期。因此,降低空間組建成本,增加空間模塊的可回收利用性,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
其作用是防治地下害蟲,如螻蛄、蠐螬、金針蟲等。方法是將 “菌蟲必殺”藥劑每畝用5袋(400 g/袋),拌細土均勻撒入播種溝內。
板澗河調蓄水庫已具備蓄水條件,為下閘蓄水驗收奠定了基礎。運行中要加強觀測、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保證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充分發揮小浪底引黃工程效益。
獻血者是獻血空間設計中最應關注的對象,也是獻血空間的使用人群之一,按不同年齡可分為青年獻血者(20 歲—30 歲)、中年獻血者(30 歲—40 歲),按獻血次數可分為初次獻血者、重復獻血者。
2月17—18日,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陳雷深入浙江寧波、舟山等地調研水利工作。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葛慧君一同調研,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王輝忠,寧波市市長劉奇陪同在甬調研,水利部總規劃師兼規劃計劃司司長周學文等參加調研。
1)獨立性:模塊單元是模塊構建的基礎元素,是相對獨立的,可根據使用者對空間不同的功能訴求,對其進行獨立設計、生產與重組,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及空間利用率。
1.2.1 第1年(前茬)玉米試驗處理 試驗以施入等量的N、P、K養分為依據,化肥處理按照每公頃施氮352.5 kg、磷 165 kg、鉀 375 kg 施肥,其余處理以每公頃施氮 352.5 kg、磷 165 kg、鉀 375 kg 為基準,按照下列施肥比例進行施肥。
5.1.1 場地分析
馬克思主義形成于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基礎上的歐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而近代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在五四時期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開始被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和信仰,并成為中國革命的強大思想武器。為什么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廣泛傳播呢?首先,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先后開展,為其提供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其次,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其提供了有利的國際條件。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自身所具有的優越性,正是由于這個深刻的內因才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五四時期的中國廣泛傳播、蓬勃發展。
中年獻血者:中年人群在獻血者中的占比較小,但他們當中大部分為重復獻血者。中年獻血人群心理狀態較為平和,社會責任感較強,對無償獻血的“公益性”認同感較高。因此,相對于獻血環境,他們更在意每次獻血時的標志性紀念品,這是對他們行為的見證,可以從中獲得“獻血光榮”的成就感。
除了獻血者,采血護士也是獻血站空間的使用人群之一,其能對獻血者的情緒舒緩起到引導作用。作為獻血站的長期使用人群,長期處于狹小的工作空間、加之其特殊的工作時間周期等原因,采血護士極易產生精神倦怠的情況,從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因此,采血護士對于空間的需求應該得到重視,通過工作環境的提升、空間氛圍的營造,有效地提升采血護士的工作效率及緩解其精神疲憊的情況。
對于隸屬醫療空間體系的移動獻血站而言,空間的實用性在空間構建中是最為重要的,首先對總體功能進行分解,按照其空間的功能屬性拆分為承擔對應專項功能的模塊單元
。其次,對個體獨立的模塊單元進行組合及協調。最后,將確定好的模塊單元進行構建,構成空間所需的功能系統。因此,模塊化設計方法的實用性原則能夠在有限的場地內對功能性空間進行保留,對附屬空間進行合理舍棄,在有效利用場地的同時保證空間功能的完整。
重復獻血者:重復獻血者對獻血過程相關的具體步驟及事項有切身體驗與充分了解,并對無償獻血有著非常積極的態度,因此,對獻血的恐懼很少。過觀察和訪談這類人群,發現重復獻血者在捐獻之前的不適感及負面情緒相對初次獻血者明顯減少,心態平穩,波動較小,這可能也是導致調研結果中顯示幾乎沒有重復獻血者愿意長時間停留在獻血站內的原因(表1)。

初次獻血者:資料顯示,初次獻血者發生消極不利的獻血反應比例明顯高于重復獻血者,獻血反應具體癥狀為頭暈、出汗、面色蒼白等,嚴重的甚至會暈厥。通過觀察和訪談發現,初次獻血者在以下四個時間節點上有著顯著的情緒波動:(1)獻血前的等候期;(2)針刺前的準備期;(3)針刺采血中;(4)獻血后的休息期。初次獻血者的情緒一直處于積極和消極的動態變化階段,焦慮和興奮的情緒在針刺時達到頂峰,針刺后放松下來,情緒亦有較大的緩解。
瓷器畫上構圖,需要去掌握新彩的獨特料性,裝飾手法上也可以拜托很多工藝上的局限性,這樣會給裝飾帶來很多自由隨性且靈動感十分強烈的繪畫風格,從而也能形成自己獨特繪畫風格。由于不同的裝飾對象,所以對于表現手法也要根據不同題材來做改變。當對新彩料性有一定程度掌握,那繪畫的起稿也能較為靈活的變動。從而使料可以適應自我的感官表達,達到最理想的表達手法。
研究表明,部分獻血者因為高度緊張會產生不同反應,通常表現為短暫的喪失意識、大汗淋漓,嚴重者甚至會昏厥
。因此,獻血者在發生不良反應后,對獻血所產生的懼怕與顧慮會消減其對獻血的熱忱。此時,若將獻血者的空間服務需求進行深度挖掘,提高獻血者的空間服務體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獻血帶來的低落、不安情緒。移動獻血站的模塊化設計,能夠適應空間的復雜多樣性,根據場地的不同構建不同的獻血空間,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通過模塊化設計構建移動獻血站空間,能夠有效提升空間使用者的整體感受。移動獻血站空間模塊化設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不僅能為我國未來的移動獻血站空間建設提供參考依據,還能為其他同類型空間提供實踐基礎。
模塊化設計的主要形式是將一個整體解構為不同的單元要素,在一定的邏輯架構下自由搭配,實現多種空間功能重組的可能性。模塊化設計在空間應用中具有三大原則:
青年獻血者:數據表明,青年人不僅在獻血者中占比最大,青年人也是社會中朝氣蓬勃的有生力量和中堅支柱,如果他們能夠認可并積極響應我國的無償獻血政策,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
2)互換性:為了使單個模塊能夠快速重組為一個整體,在進行模塊化設計時,要對模塊間的接口進行參數化處理,為各單元間的拼接和互換提供可行性。
3)通用性:在互換性的基礎上,各模塊單元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可以滿足單元模塊橫向或縱向的連接,以適應不同的空間環境
。
①專家原創科普:作品要求具有原創性、科普性、科學性、趣味性;選題方向應在生命科學范疇以內,與生命科學通識、大眾關注熱點、生物學教學相關為佳,稿酬優厚。②教師風采:通過文字、視頻、音頻講述一線教師的故事,分享經驗,博取眾長。③特色校園文化:主要展示學校生命科學教育特色,促進相互了解。
全球現有的可移動醫療空間,根據其運行方式可分為“獨立式”可移動醫療空間和“組合式”可移動醫療空間
。
為使學生在觀察標本時能更好地與課程知識相銜接,并主動思考記憶,在標本袋上貼標簽,注明編號。同時,設計紙質索引,內容包括編號、藥名、入藥部位和功效4個項目,項下具體內容空白。每次上完課,就讓學生將本課所學中藥按序在口袋標簽上編號,并在索引對應編號處填寫空白項下的內容。僅有編號的口袋標本便于學生復習時主動思考其藥名、入藥部位和功效,如果學生在識別中藥時遇到困難,可以通過查詢索引編號找到相應內容加以復習鞏固。此外,一份完整的索引也是對整本書教學內容的概括梳理。
移動獻血站屬于“獨立式”可移動醫療空間中的車載式衛生醫院,其特點為獨立運行、機動性強,能夠很好地應對小范圍道路損壞的情況,且能大幅度縮短投入使用的時間
。但其本身空間的局促與不合理性,也會影響采血工作及獻血者的體驗。模塊化移動獻血站在結合“獨立式”可移動醫療空間特性的同時,將“組合式”可移動醫療空間的適應性與完整性相融合,使移動獻血站可根據采血環境的不同而改變不同的組合模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對于青年獻血者的首次獻血情況進行分析,他們對獻血既有熱情與好奇,也會有緊張或不同程度的恐懼。同樣這個年齡段也是處于情感豐富的階段,因此他們的情緒具有動態性、多樣性與不穩定性。
5.1.2 獻血者分析
研究選取了人流量較大的昆明東風廣場獻血站與交通復雜的小西門臨時獻血站作為主要調研場地。根據調研可知,二者同時存在整體造型模式化、空間外觀無特色標識、基礎設施簡陋、物品堆放雜亂、工作流線混亂等問題。難以吸引無償獻血的群眾,也無法給獻血者及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空間氛圍。
經現場調研發現,雖然兩處獻血站自身所處的位置優越,位于人流量巨大的商業中心,但兩處獻血站每日所接收的獻血人數卻較少,人數在4—6 人之間。因人流量與獻血人次具有較大差異,研究從獻血者中選擇了較為典型的個例進行信息收集,借此獲悉獻血者對獻血站的空間感受及體驗(如表2)。

5.2.1 空間模塊化設計
通過對獻血站進行現場調研及相關文獻分析,將獻血站劃分為14 個具有標準化空間配置的空間功能區域(如表3)。模塊化設計具有基礎性、實用性及多樣性,可將獻血站拆分為不同空間模塊。在確定獻血站所需建立的實際場地時,可針對地理位置及周邊的建筑環境,選取不同規格的模塊化空間配置,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提高空間利用率。

5.2.2 儲藏模塊化設計
在將儲藏功能進行模塊化設計時,首先需要確保基本的儲物功能,同時兼顧指向性功能。通過對不同類別的物品進行劃分,使其歸屬于特定的儲藏空間內,根據物體占比調節空間模塊的大小,避免造成空間的浪費。為了給空間使用者帶來更加便利的存取物品體驗,每個類別的存儲模塊應設置明顯的標識,可采用色彩或者圖案等形式加以區分。其次,儲藏空間設計應符合人體工程學,考慮到獻血站的工作人員多為女性,一般來說,成年女性在正常站立的狀態下,雙手的舒適活動范圍在距地面600mm~1500mm 之間
??蓪⒏哳l率使用的物品放置在這個范圍內,方便護士存取。完整的獻血站儲藏模塊可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即底層、中層、頂層(如圖1)。儲物空間的底層主要用于放置獻血者所需的補給物品,如飲料、食物等體量較大的物品;儲物空間的中層,主要放置采血護士高頻使用的物品,如止血帶、醫用物資、獻血紀念品等;儲物空間的頂層,主要放置使用頻次較低的輕質物品,如臺布、一次性墊材等。

5.2.3 血站模塊化設計
模塊化單元要素的相互連接結構主要包括基礎連接組件與角件定位器?;A連接組件包含固定連接在各單元模塊周圍的連接件和可拆卸緊固件,且連接組件應留有可供拆卸和移動的空隙;角件定位器設有一個或多個定位塊,用以固定連接的模塊,或限制模塊的移動
。每個單元模塊之間可以任意組合,為移動獻血站不同場地環境安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圖2—圖4)。



在設計移動獻血站的建筑立面時,應注重視覺效果,加強其對獻血者的吸引力,以增強自身的存在感(如圖5)。

文章對移動獻血站的模塊化設計進行探索,不僅解決了移動血站空間的環境問題,也側重于挖掘獻血空間使用者的空間服務需求。將使用者的空間需求轉換為空間功能配置模塊,根據移動獻血站實際應用場地及自身規模的差異,合理地對空間功能模塊進行取舍,構建最佳的移動獻血站。在解決場地差異所帶來的局限性的同時,也為獻血者營造出良好的空間氛圍,改善了采血護士的工作環境。以期對未來移動獻血站及同類型空間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馮甜甜.《經濟學人》“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專題新聞評論漢譯實踐報告[D].上海師范大學,2021.
[2]牛似金.后疫情時代閘機防疫系統服務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1.
[3]翟慎重.獻血人群心理和氣質情況調查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1
[4]錢鋒,汪曉茜.創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采供血環境—城市血站設計[J].新建筑,2003(04):25-27.
[5]祝華聰.基于醫療工藝設計的醫療建筑分娩中心人性化設計研究[D].沈陽大學,2020.
[6]周美琴.基于模塊預制建造的社區中心建筑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20.
[7]李燎原.嚴寒地區可移動應急醫療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8]熊雯,劉歡.音樂喚起情緒的潛在機制[J].中國音樂學,2013(03):140-144.
[9]李楠.基于感性需求的吉祥物設計思路與實現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