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胭,呂威源
(賀州學院設計學院,廣西賀州 542899)
傳統意義上的植物意境是將植物與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取得聯系,古時候很多詩詞歌賦和民風民俗都留下了歌詠植物的優美篇章。并且將植物擬人化,賦予植物除形象美之外的人文內涵。在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高和最終目的的古代,植物景觀的意境營造還受到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并折射出中國人民的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傳統意義上的植物意境營造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在締造植物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審美思想、傳統哲學以及詩詞歌賦之間的紐帶。植物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亦是今天景觀藝術實踐中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瑰麗事業。研究植物意境以及植物意境的營造方法具有現實意義。
以往對植物景觀意境的營造研究,從歷史中提煉已存在的植物意境類型入手,側重古代歷史中已存在的意境類型的梳理與分類研究,以及這些意境類型在當代園林中的應用。筆者從交叉學科的視角,從古代詩論中“意境”的概念與西方建筑類型學中的“原型”空間相契合入手,深入挖掘二者在藝術創作思維上的共通性,探析植物“意境”的生成邏輯。從對植物“意境”“意向”與原型空間的概念辨析中尋找植物景觀意境的創作方法,為傳承與創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景觀設計提供可行路徑。
意境分為3個層次:物質的環境、事件的情境、熨帖于內在的景觀心境。這一概念來源于詩論中的意境,但對造園實則具有啟發意義。意境美是指客觀事物在融入人們的思想情感、人生領悟等綜合感受后產生的“想象”。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意境相關的理論可分為3類,一類源于文學創作與批評,一類源于繪畫理論 ,另一類來自禪宗思想。歷史上園林中的意境與古代人文詩畫聯系最為密切。而植物意境與繪畫畫理聯系最為密切。植物意境的創作構思原理是畫論中糅進詩意,以具體的山水畫稿組成的風景詩風景畫,面面生景、處處有情。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文人畫家對自然極為崇尚,他們大多隱居在自然山林之中,基于長期的生活體驗影響著他們的情感、思想和繪畫,文人畫家將自己的感受以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就是人文畫,繪畫注重移情,使山木帶有作者的情緒及精神色彩。繪畫如此,造園亦是如此。古典園林中植物造景的意境表達,是借植物這一“景”的刺激,引起人們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活動,并傳遞思想內容。最常見的意境內容表達譬如將自然植物擬人化,以植物的某些自然特性類比圣人倫理道德上的品格特點。也就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以植物的擬人化處理形成具有認同感的符號表達。這是將植物與倫理道德進行類比。與儒家思想相關聯的類比還表現在古代的造園設計師(常常也是畫家)將儒家的倫理精神融入自然山水、植物之中。山水與植物的構圖布局,是將一種普適天下的“天理”秩序帶入空間構圖的關系中。各個植物的分布,以君臣、主仆、君子、小人等社會倫理關系來規范經營,將自然之理與人倫之理融合同一。不管它的主題是表達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宗教,也不管采取何種設計手法,它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幽美境界,即所謂景有盡而意無窮。或者也可以說,是指超越具體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使人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并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古代園林意境的產生乃是由于造園家傾注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趣味的結果。
古代詩論在闡發詩歌創作的意境理論中提及“未契之象”與“相契之象”2個概念。它提出意境是具體形象之外的東西,是想象的產物,并明確提出“未契之象”這一概念。其含義理解為“意(情感)”與“意向(設計出的形象)”之間未獲契合。因此,從很早的時候起,古代詩歌藝術在創作中就已經注意到,意境創作需“情景合一”,即情感因素與文本內容需契合同一。古典藝術不同門類之間具有互文性。設計物要打動人心,就需要物質外形與人的思想情感之間獲得契合。這與西方建筑學的原型空間理論恰有契合之處。根據榮格研究,原型的心理結構是潛在的,是沒有形式的內容,個人經歷與經驗的積淀會增加感知原型的機會,而產生情感、意義和價值。將這一概念引入景觀學領域,即合理引導和利用潛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原型,探究基于與人類“永恒的心靈結構”相互契合的形式與空間組織的營造方法。原型空間理論認為,建筑或景觀中必須含有與人類心理結構中那種共有的認知圖式同構的特質,只有當這一特質在建筑或景觀空間中以象征、隱喻的方式表達出來時,才有利于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原型和意境的糅合研究,有利于人們認知究竟是哪些因素會使人們產生典型的領悟模式。究竟從哪些方式切入有利于得到觀賞者的認同,或有利于使觀賞者產生與設計者期待相一致的情感意向、空間意向。
原型反映著民族的集體潛意識,將二者糅合研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以原型為載體的基于民族文化基因的景觀敘事。結合傳統文化中早已提出的“情景合一”,以科學、方便民眾接受的方式傳播文化。
首先筆者提出,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對某種植物產生一種文化象征認知,他者文化下的觀眾是否也會產生同樣的認知與認同?景觀原型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的方式表達空間特征,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擬人化處理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根據原型理論,原型是通過象征的方式來顯現自我。原型隱喻是其中的一個途徑。這一觀點與古典園林表達意境需以不經意、含蓄、隱藏的手法來表達植物設計的情趣是類似的,也就是說,含蓄而非過于直白的流露與表現能夠使其所描述空間更加富有意趣。結合傳統文化與原型理論的糅合,筆者提出3種設計方法。
文人畫中以虛當實、設計中隱約須有情景的畫論思想,是原型象征表現的形象化描述之一。這種象征不是那種淺顯的象征,而是源自集體無意識的民族文化的象征。當植物的美學特性如體量、外形、色彩和質感等視覺特性傳達出與音樂中的音符、繪畫中的線條相一致的情感色彩時,人類就傾向于以自己內在儲存的最深層的東西去觸動或擁抱設計對象中最深層的東西。具有藝術情感表現力的藝術原型容易激發人們內心隱藏的潛意識。現代美學研究已經證明,事物的形狀、線條等形式要素都可以傳達感情,能夠引起心理上獨特的反映。文人畫中的留白、以畫設景、以景如畫對植物造景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人的內心情感、神情意趣很難通過單一的物質所表達,因為脫離上下文結構關系和內容的單一呈現,容易與環境沖突而顯得不協調。相反,一個有邏輯描述的設計能夠帶來感知的意象,如同一段文字,通過文法組織字詞,通過邏輯組織句子和段落,來描述某種意象,使人感知作文中帶有的某種主觀情境存在的東西。景觀也是一樣,景觀要素之間需要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有利于產生人們期待中的意向。古典園林常見的表達意境的構圖手法敞景、分景、框景、漏景等,就在于其借助于造景手法激發了與人類心靈世界具有同構關系的邏輯性的空間結構。結構感的營造可以從現代人的內心深處已普遍認同的點、線、面空間構圖關系入手,激發人們產生心理共鳴。
從歷史中可知,唐代以后在中國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禪宗提倡的“悟”,是指通過對普通日常事務的體驗來悟得法境,因此簡單、純凈、有佛理哲理的意向被認為有意境。這一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對植物景觀意境的原型空間塑造具有啟示性。以視覺實踐引導人們感知文化原型,可以通過對自然美好生活的塑造來實現,從而產生超越時空的哲理感、生命感和人生感。似曾相識的感覺、情感空間的塑造實際上是設計師將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營造行為,游走于其中,感受到有社會遺傳性質的,伴隨著人的個人閱歷經驗而增加的社會和情感的積淀。在情感生活匱乏的今天,以人性化的景觀原型切實地考慮場地的使用功能,場地的精神功能,滿足休憩、觀賞等實在的需求,即是對傳統禪學意境思維的現代轉譯和景觀表達。
波士頓公園因其中具有活力的植物,植物與建筑組景形成的優美的城市公共空間而被授予美國紀念獎章“Harleston Parker”。它塑造了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公園。該綠地景觀其內部自身具有緊湊的結構關系,是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有機的綠地景觀結構。空間設計以視覺感受以及由視覺感受聯想到、產生的“空間感覺”成功塑造古典意象理論中的“相契之象”或西方建筑學的原型空間。該空間以體驗的連貫性、有情節的空間設計方法激發人們產生心理共鳴。它是基于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的景觀營造。
(1)特征1:景觀軸線與富于詩意的配置方式激發人的情感,營造植物意境美。
從場地的入口設計開始談起。這塊具有為市民提供休憩、身心放松功能的城市綠地從南北方向設計了2個不同的出入口。它們的功能是與外部環境銜接,方便市民在城市環境中體驗自然。公園設計首先通過北廣場入口的焦點軸吸引游人、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從而進入公園。“起、承、轉、合”的邏輯秩序就是從這條軸線開始向公園內部展開,人們首先需要通過這條視覺走廊進入公園內部。這是一條重要的視覺廊道、景觀軸線。而由植物營造的“視覺景點”則充分“強化”了這條軸線的功能。植物景觀點沿著視覺軸線的兩側布置,若干靈動而自由的小樹叢柔化了這條入口景觀軸的空間結構,又有效控制著場地的空間節奏。如若該空間單元不在軸線兩側布置“植物景觀點”,那么這條軸線將變得生硬而呆板。實際布局中植物景觀點以恰當的聚散關系“三株一叢,兩株宜近,一株宜遠”的栽植意象,并以富有韻律般的“既不散、也不結”的景觀特征,營造出頗有畫論中描述的“氣韻生動”的意境效果。
這里以常綠大喬木營造的、沿著軸線兩側布置的時斷時續的“視覺景點”,具有觀賞點與被觀賞點2層功能。它既是該綠地空間和景觀環境中具有吸引力、表現突出的場景、場所空間(被看之點)。也是觀賞點、駐足點和停留點。圍繞入口軸線由3~4株常綠喬木按照叢植的構圖方式布局,構成了一個個,非完全圍合的半開敞的樹叢空間,營造了一個個具有場所意境與情調的小環境。人的視線一面開敞,從而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圍的街道。而向著場地內部的另一面或多面則受到植物的遮擋,可以隱約觀察到更遠處的公園內部的植物藤架,并非一覽無遺。由于樹叢的遮擋而產生朦朧般、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這一個個由3~4株樹叢圍合而成的小空間具有適度的隱秘性與隔離感,這樣小尺度的空間私密性較強,適于年輕人私語或者人們獨處和安靜休息。
這樣的構圖形式與布局是基于滿足景觀功能的需要、通過樹木經營塑造重歸自然以及對待生活恬淡的心境。這一美的因素因與人的本質情感需求相互契合而增強了藝術構圖的感染力。空間對意境與文化的塑造不是通過直白的景觀墻或雕塑來表達,而是通過疏林形成的幽閉空間給人幽靜、靜謐的感受來促進人在心靈層面形成直覺,并有效激活人類本質情感。人在觀看、參與并在空間體驗的互動之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情與景的交融。圍繞視覺軸線布置的植物視覺景點烘托、柔化了場地的入口軸線,并有效組織了景觀視廊。通過基于人的行為活動點而設計的視覺景點,使人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之下欣賞四周的美景,激發了人的情感與景物的互動。這種共鳴是基于人的本能與直覺。當觀賞者順著這條軸線繼續往前,一個別致的噴泉水景就會映入眼簾。這一帶有邏輯描述的景觀意象組織方式,給觀賞者帶來他們心中期待的具有邏輯秩序的“起、承、轉、合”的空間意象(圖1)。

注:圖片來源于谷德設計網Note:The picture comes from https://www.gooood.cn/圖1 波士頓公園總體規劃效果Fig.1 Overall planning effect of Boston Park
(2)特征2:“景觀面”與富于生活氣息的植物配置激發人的情感,營造植物意境美。
植物景觀營造是在塑造視覺景點同時,塑造游人的行為活動節點。公園中由草坪構成的景觀面是溝通南北入口廣場之間的節點符號,它除了在環境中具有重要的景觀價值外,也是場地中重要的游憩行為活動節點。這個核心的草坪景觀區被設計成為一個帶有弧線的形狀,它的位置基本居中,從景觀特征上看對整個空間環境具有控制作用。它是不同空間結構之間的轉換點,還是更遠處植物棚架的前景。
從該環境的整體布局上看,它是觀賞者往來集中的焦點,又是該園游覽中的興奮點和高潮點。當人站在那里,并不會覺得它只是2個更重要場所間的通道,而會覺得自己是在中心。草坪形成的空間四周開敞、外向、基本上無私密性,完全暴露在天空和陽光之下,視線通透。視野遼闊的視覺感受,讓人們心情開闊、心情舒暢,從而產生自由的滿足感。它是一處美妙的休息處。讓人們情不自禁地想花一點時間來休息和靜坐,看看周圍的事物,體驗公共空間中最美妙的感覺。這個開放的草坪被大型落葉樹種上層林冠環繞著,這樣的景觀構造(美麗的林冠線及虛實相生的樹葉)塑造了具有外向型的景觀面并使人因景生情,因情產生聯想,進而從有限空間之中產生夢幻般的無限意象。該環境的設計與前一個空間正好形成“開”與“合”、“藏”與“露”的對比。觀賞者由閉合空間逐步進入開敞空間,心境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草坪的北側以綠色長廊作為背景。本來以草坪作為空間主景的景觀設計是一種靜態的自然美,但由于巧妙運用林緣線及情感象征手法進行布局,反而給人一種富于韻律的動態美感并使其成為公園造景的焦點之一。在該公園綠地中,核心草坪區給人幽靜的感覺,既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又能穩定人的情緒,并實現開闊、心胸舒暢之感(圖2)。

注:圖片來源于谷德設計網Note: The picture comes from https://www.gooood.cn/圖2 視覺景點、生態節點和游憩行為活動的復合點Fig.2 Composite points of visual attractions, ecological node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意境”及原型所要表達的并不是一種單純的視覺效果,難點在于如何讓觀眾產生設計者所期待的感情。原型空間的營造,其難題就在于如何喚醒人類集體潛意識、延續人類共同經驗。為了使景觀作為一種傳媒工具,更好地傳承文化,植物設計的要點是設計好的體驗、感知與領悟模式。在相似的情景出現時,人們對于某種意象的感知就會被喚醒。
植物文化符號的概念不應狹義地理解為一個單一的符號對應的某種概念,也可以理解為通過空間構型展現傳統文化的意義,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是原型隱喻,它是潛移默化地影響景觀的參與者實現對于民族身份的認知與認同。筆者基于探究與人類永恒的心靈結構相互契合的空間組織形式的創造為切入點,探討植物景觀設計表達意境美感的方法。希望這些嘗試能拋磚引玉,為實現與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景觀設計提供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