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江 晶
(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2206)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各地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將其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目前,休閑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新模式,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是集“三生”功能于一體新的產業形式,拓展傳統農業內涵,使單一的生產型農業向生產服務型產業轉變。
近幾年來,北京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休閑農業在北京市農業的發展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功效,不僅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還成為北京市農業新業態、新產業的名片,對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休閑農業發展的研究,多名學者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對黑龍江、青島、南京、成都等多個地區進行發展效率的評價。因此,采用DEA方法對北京市的13個地區休閑農業進行評價研究,得出結論,以更好地利用生產要素提高效率,整合資源,為推動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北京作為大都市,發展休閑農業有著諸多的優勢,例如自然資源豐富、人才支撐強勁、市場需求日益增加、農業基礎深厚等。如今,北京市立足“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基本市情農情,依托京郊豐富的生態資源、特色的農業產業、深厚的歷史文化,加速休閑農業的提檔升級,推出具有首都特色的休閑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打造彰顯首善標準的“京華鄉韻”,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0年4月底,北京發布了《北京市休閑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實施意見》,皆在提升十余條精品線路,創建百余家美麗休閑鄉村,提升千余家休閑農業園區,改造萬余家民俗接待戶,全面推進北京市休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在近兩年以來,北京市休閑農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1年,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逐步恢復,總收入為32.6億元,比上年增長30.4%;接待2 52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2%。以上數據說明,當下北京市的休閑農業產業在調整中不斷優化產品、提升品質,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DEA模型是以相對效率為基礎的數學規劃模型,其優點在于不用人為設定各指標的權重,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地排除對檢驗結果能夠造成影響的主觀因素。該研究選用DEA-BCC模型,以求測算出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BCC模型的線性規劃模型如下所示:


式中,、為投入、產出松弛變量;為個決策單元的線性組合向量;、為投入、產出要素;表示投入變量數;表示產出變量數;表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為一個很小的正數。
通過模型測算休閑農業效率,得到的綜合效率是對休閑農業要素配置的綜合度量,純技術效率是反映在特定生產技術水平下的資源要素配置水平,規模效率是反應休閑農業規模集聚程度,而=1是線性規劃的最優解。當決策單元效率值為 1時,決策單元效率最優,值越靠近1,說明相對效率越高。
輸入指標的選擇。通過翻閱文獻,發現對休閑農業進行效率評價時,輸入指標主要為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勞動力投入三類生產投入指標。因此,在研究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研究目標確定以下幾項輸入指標:
(1)資本指標。休閑農業經營時間長,資金需求大。資本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休閑農業的發展進度、規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企業主體數量的增減,直接反映了企業資本投入的大小。因此選取休閑農業投資總額和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個數(如“農家樂”、休閑觀光農園、休閑農莊等)為資本指標。
(2)土地指標。通過開發土地,促進土地增值,直接影響土地產出率,該研究選取休閑農業所占面積作為土地指標。
(3)勞動力指標。勞動力投入是休閑農業發展各項因素中最基礎的一項。一個地區投入勞動力的數量,可以側面反映出休閑農業的規模和發展情況。因此選取休閑農業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作為勞動力指標。
輸出指標的選擇。在進行效率評價時,應該包括反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值,以提高農戶的收入和生產力為目的。該研究選取營業收入、接待人次、帶動農戶數和從業人員人均工資額作為產出指標。
(1)營業收入。該指標反映了各地區休閑農業經營能力的年營業收入。
(2)接待人次。該指標表示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接待消費者的次數,反映了游客的偏好。
(3)帶動農戶數。該指標反映了休閑農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主體地位,是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體現。
(4)從業人員人均工資額。該指標表示在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工作的從業人員平均每年所賺取的貨幣工資和實物工資。
數據來源。根據北京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選擇北京市13個區作為研究區域,各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21年北京市休閑農業監測系統,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2021年各區休閑農業的投入產出指標
根據當前北京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概況,該研究采取了北京市(不包括石景山區、西城區和東城區)的13個地區作為研究區域,并將其合并為13個決策單元,運用DEAP 2.1軟件進行數據運算,設置DEA模型為BCC投入導向,計算統計北京休閑農業評價單元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以及投入冗余、產出不足的結果。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計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對北京13個區的休閑農業綜合技術效率測算,結果表明,平均綜合技術效率為0.866,綜合技術效率為1的有平谷區、延慶區、懷柔區、大興區、順義區、豐臺區、海淀區、朝陽區8個,除了通州區、房山區和門頭溝區其他10個地區的純技術效率為1,純技術效率有效的數量比綜合技術效率有效的數量多2個,由于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密云區和昌平區的規模效率低,導致綜合技術效率無效。
北京市13個區的綜合技術效率從高到低分別為延慶區、平谷區、懷柔區、大興區、順義區、豐臺區、海淀區、朝陽區、密云區、房山區、通州區、門頭溝區和昌平區,前8個地區達到完全DEA有效,密云區的規模效率接近最優,基本完全

表2 北京市2021年各區休閑農業效率
DEA有效,昌平區由于規模效率較低,導致綜合效率較差,說明該地區需要通過增加投入要素,擴大經營規模,增大規模效率來提高綜合技術效率。通州區、房山區和門頭溝區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不等于1,需要同時加大投入產出,擴大規模,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強對休閑農業企業(園區)的管理。
由表2可知北京市所選取地區的休閑農業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具體數值。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平均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分別為:0.866、0.971、0.889。北京市休閑農業整體處于較高的水平。其中延慶區、平谷區、懷柔區、大興區、順義區、豐臺區、海淀區、朝陽區的規模報酬不變,占北京市的50%,說明這8個地區休閑農業產業結構合理,經營模式已經達到了最佳模式狀態,可以保持現有的規模,不需要進行調整。通州區的規模報酬遞增,占北京市6.25%,這說明該地區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要小于產出增加的比例。規模相對較小,考慮加大投入擴大規模以收獲更多的產出和收益。房山區、門頭溝區、密云區和昌平區4個地區的規模報酬遞減,占北京市25%,說明這些區在現有的投入基礎上,即使再增加投入要素,對產出的比例影響也不大,可能有資源浪費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縮小規模、提高開發效率來增加產量。
通過DEA方法還能夠對處于無效狀態的決策單元進行投入冗余情況的分析,進一步給出具體的效率改進方案,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非有效單位的投入與產出松弛情況
對這13個研究區進行測算后,發現共有3個區的純技術效率沒有達到1,設為非有效決策單元,占比僅為18.8%,說明北京市休閑農業的整體發展情況較好。這些地區投入和產出要素不合理,可能是因為該地區的休閑農業尚未形成規模,營業收入低,游客接待人次較少等。北京市13個涉農區縣的休閑農業發展情況較為平衡。從整體情況看,北京市城市發展新區整體發展情況較好,和這些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民的積極性高相關。以上3個區,可以通過加快土地流轉,節約土地面積,提高資金的投入效率,加快經營主體的轉型升級,減少員工等多種方式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
休閑農業既是現代農業的新興產業業態,也是促進農業與休閑業有機融合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的評價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北京市休閑農業整體效率較高,表明其一直在穩步發展,呈現一個較好的態勢。在選取的13個研究區域中,有8個地區的綜合效率有效,占總數的61.5%。說明絕大部分在經濟前沿面上,各項投入利用得較為充分。但是各地區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地區的休閑農業效率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需加大投入和開發力度,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實現產出的最佳效率。
針對北京市休閑農業存在投入冗余的問題。政府部門應該統籌協調各地區特色資源條件,積極推進休閑農業的合理規劃布局,發展產業集群,指導休閑農業由自發式、低層次的個體經營向規范化、規模化進行轉變,積極指導各區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實行“錯位”發展,使休閑農業示范點各具特色,提高整體競爭力。
根據調研結果,針對北京市休閑農業資本和土地利用率較低的問題,政府需要加快建立相應的財政支持制度,促進土地流轉。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下經濟受影響大,休閑農業的財政支持是促進產業發展、增強經營主體信心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可以幫助休閑農業進行土地資源的整合與規模化發展。合法規范的整合村莊土地資源,進行休閑農業高品質、規模化發展,從而推動產業與農村的協同發展。此外,合理利用投資的金額,各地要完善休閑農業經營單位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吸引優質游客,增加營業收入。
針對北京市休閑農業人力投入冗余、效率較低等問題,加強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人員的考察學習,開闊眼界,拓寬思路。通過對從業人員培訓,進而提高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使其盡快適應北京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此外,還可以出臺與人才引進相關的政策,鼓勵專業人才和大學生返鄉創業,讓他們發現鄉村特色資源的開發價值,進而通過這些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
針對北京市休閑農業經營形式單一、同質化嚴重的現狀。各地區的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增加多種經營模式,打造休閑農業品牌。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可以在原有休閑項目的基礎上,開發一些新型娛樂項目。比如,親子樂園、網紅打卡地、戶外露營等,也可以與一些學校或者教育機構合作,通過傳授農業知識,讓游客體驗到農耕的樂趣。如果想要延長原有產業鏈就必須開發更多休閑活動,突出特色優勢,并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北京本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挖掘文化特色是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的方向和優勢。如可以將長城文化、京西稻文化等,與特色的民俗活動相結合,打造屬于北京的特色休閑農業品牌,進而提高整體的競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