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瑞雙 董麗麗 馬潔 葉海蓉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北京 100176)
高職經管類專業從專業(群)建設思路到人才培養模式都不同于工科,劉新華(2015)、劉佳曄(2020)、孫瑞者(2018)、龍妍(2019)、嘉丹(2019)等都對高職經管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歐雪銀等(2019)、武丹等(2019)分別以商務經濟專業群、市場營銷專業群為例探討了協同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專業群設置及優化機制。一些學者也從較為宏觀的角度研究了基于產業集群或區域經濟需求的專業群建設思路,包括李忠華等(2019)、張志凱(2019)、繆寧陵等(2016)。
這些研究普遍認為,產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升級總是先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必須以產業為引領。但是,高職經管類專業(群)如何進行建設以及與經濟的適配性大都是定性研究或案例研究,少有基于數據的研究。
產業演進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產業結構及內容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產業演進趨勢即是產業發展的動向。比較經典的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庫茲涅茨法則和錢納里的標準產業結構理論。這些理論依據1935年費歇爾(A.Fisher)提出的三次產業分類,對產業的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三次產業變化的一般性規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變動,向著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即產業結構水平不斷由低向高進行演進,同時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協調及關聯不斷加強。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類型之一,在經濟社會中作為教育部門為社會供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作為一種主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部門,高等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遵循產業演進趨勢,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不斷滿足產業發展更新的需求。
高等職業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和本科,由于北京目前還沒有設置高等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及專業。因此,本文只限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非學科屬性,將經濟管理專業的范疇擴大,不僅包含財經商貿類專業,還包含旅游、社會管理及服務類專業。具體見表1。

表1 高等職業教育經濟管理類專科專業范圍簡表
由于高職高專專業大類及專業類名稱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并不一致,一個專業類可能對應多個行業,一個行業也可能包含多個專業類,因此進行簡單匹配處理,便于進行數據分析(見表2)。

表2 高職經管類專業與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對應簡表
本文選取2001—2020年6個行業大類產值數據反映相關產業演進情況。同時,因公開數據不可得,選取2014—2020年北京高職經管類專業布點數以及在校生人數反映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情況。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本文所有數據來自《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7—2021)》《北京市2010—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北京市2021年統計年鑒》以及相關高職院校的官網。
4.2.1 首都產業演進情況及特征
首先,從三次產業在北京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來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都較低,且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而第三產業占比從接近70%增長到超過80%,呈現了持續上漲的趨勢。第三產業的貢獻率超過60%,處于較高水平。因此,在首都產業結構一直處于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中發展第三產業是首都產業機構升級優化的主要趨勢。
其次,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來看,2001—2020年,金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一直居于前五名。從趨勢來看,金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教育以及衛生和社會工作等行業占比不斷增長,尤其是金融和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業上升趨勢明顯,而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降趨勢尤為明顯。
4.2.2 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數及布點數變化分析
2014—2020年,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數量基本穩定在40~50個,總體呈下降趨勢。從專業布點數來看,2014—2016年呈現下降趨勢后,2017—2020年比較穩定。而從專業數及專業布點數占當年總專業數及布點數的比例來看,所有年份均沒有超過35%。對應第三產業在首都經濟中占比超過80%且不斷上升的趨勢,高職經管類專業數量以及布點數明顯不足,且變化趨勢不明顯,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
4.2.3 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規模結構變化分析
高職經管類專業在校生規模,呈現了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在校生占總體在校生數量的比例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這與2014年后第三產業占比逐漸增高的趨勢相符,說明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
從具體的專業類在校生規模每年的排名來看,財務會計類、金融類、公共管理類、公共服務類專業一直居于前列,旅游類專業雖有起伏,但排名靠前。而工商管理類專業排名下降(見圖1)。值得注意的是,文秘類、房地產類、財政稅務類、會展類一直排名靠后。這與上述行業的變化趨勢不盡相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和錯配。

圖1 首都高職經管各專業類變化趨勢
綜上,從產業演進的視角看,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不論是從總量還是從結構上,都未能很好的與實際產業發展相匹配,專業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下的市場需求不相吻合。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群)應積極優化布局,主要建議如下:
當前,首都專業(群)布局主要依靠的是各辦學院校的自主選擇,這雖然有利于激發學校的辦學主體活力,但也容易造成專業同質化嚴重,不能形成規模效應的問題。尤其在近幾年北京生源數量持續下降,各專業規模逐漸縮小的背景下,專業(群)更加分散。此外,這種機制也容易導致各院校進行專業(群)調整時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宏觀規劃,容易出現短視行為而加大職業教育和產業行業之間的滯后和錯配。因此,建議從宏觀層面由政府主導根據區域院校總體情況以及產業現狀,制定專業(群)發展規劃,引導各院校進行專業(群)布局及優化。
目前,對于首都經管類專業(群)建設包括其他專業(群)的評價也由各院校自主完成。有些院校建立了專業動態調整管理辦法,也建立了專業(群)評價機制,尤其有些院校引入第三方評價,效果較好。但是,這沒有形成統一的評價監測系統,缺乏宏觀安排,建議由政府部門主導,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以客觀獨立的立場,對各院校的專業(群)建設情況做出全面評價,以此對首都各類專業(群)進行評價并動態監測和預警,為首都各院校進行專業(群)動態調整提供決策參考和服務。
首都產業演進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及其內部結構的優化是首都產業發展趨勢,而高職經管類專業(群)主要是面向第三產業。高職經管類專業(群)人才培養具有辦學成本低和辦學靈活的特點。為更好進行專業(群)建設,服務首都第三產業升級發展,首都高職經管類專業(群)建設應更加注重治理模式的創新,突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入更多的市場化元素,建立行業、企業和專業(群)信息互通,建成資源共享的、更加靈活的專業(群)治理模式,使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人才鏈和產業鏈能夠有機銜接,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