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匡天,薛夢麗,宋建興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2020年9月,隨著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和愿景,“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循環發展”成為了新時代、新生活的新理念。如何推動全民實踐“綠色低碳生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熱議話題[1]。當代大學生是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理解接受新事物較快、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群體,其行為對社會其他群體具有一定導向和示范性[2]。摸清當代大學生群體對“低碳”“低碳生活”的認知水平,了解其生活行為習慣和“低碳生活”的感知意愿,對于“低碳生活”意愿與行為方向的研究,以及“低碳意識、行為”教育和打造綠色低碳校園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實際參考價值[3]。
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從政策層面重新認識“低碳”,以“低碳生活”定義為基礎,利用網絡輿情信息來刻畫界定“大學生低碳生活”,圍繞著大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行為習慣及感知意愿方面開展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從提升“低碳生活”認知、引導“低碳生活”模式、打造綠色低碳校園方面提出具有建設性意見的對策建議,以提升大學生的“低碳生活”認知水平、引導大學生實踐“低碳生活”、攜手校方共創綠色低碳校園[4]。
通過查詢爬取協議,按照允許的爬蟲類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關鍵詞“低碳”進行了爬取,篩選出相關政策文本共95條。通過文本詞頻分析,詞語出現頻率如圖1所示。
圖1 “低碳”相關政策文本詞頻統計
數據顯示,“發展”“城市”“建設”為高頻詞,表達了“低碳”相關政策與城市建設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低碳”與城市建設發展的協調將成為未來城市建設規劃發展的主旋律,制定以“低碳”為原則的建設施工標準、研發綠色節能減排新技術、探索城市低碳改造建設模式等將成為未來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內容。其他較高頻率出現的詞語如“旅游”“交通”“消費”“能源”“文化”等,表達了“低碳”政策涉及多方面、多領域、多行業、多層級,具有覆蓋面廣、交叉互聯、系統龐雜等特點。此外,關于實現“低碳”方面,可以看出“總體規劃”“基礎設施”“統籌”“協調”等高頻詞也指明了具體工作思路。由此可見,“低碳”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各領域、各行業、各層級以及每一個人積極配合、協調統一、共同努力才能夠得以實現,同時也是每一個公民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責任與義務[5]。培養綠色低碳生活意識、選擇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形成環境友好型社會,也有助于增加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6]。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可以將“低碳生活”理解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7]。為了更加貼近大學生群體,界定“大學生綠色低碳生活”這一概念。選擇大學生群體思想意識交融匯集的新浪微博為信息采集環境,基于新浪微博開放平臺API的微博信息采集系統,以“大學生”和“低碳生活”為關鍵詞進行爬取,最終篩選出有效詞5982個,高頻詞組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關鍵詞“大學生”和“低碳生活”新浪微博博文詞頻統計
利用WordCloud構建詞云圖,生成可視化圖像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詞頻情況,如圖3所示。根據詞頻分析結果,結合“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方式)定義描述的“減少碳排放”“低能量和低消耗”“低開支”三方面,可以歸納總結出“大學生低碳生活”是指大學生群體在學習生活中,以培養“低碳”意識和行為習慣為目標,以綠色出行、節能降耗、環保、廢品循環利用等為生活理念并實踐的生活方式。
圖3 “低碳生活”詞云
本次問卷調查以內蒙古科技大學為例,以網絡問卷方式進行數據信息收集,基于文中對“大學生低碳生活”概念的界定,圍繞著大學生對綠色低碳生活的認知、行為習慣以及參與意愿等方面,設計21個題項,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共獲得有效問卷253份。
認知是行動的先決條件。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認知程度有待提升,52.17%的受訪者表示對低碳生活基本了解,40.71%的受訪者表示聽說過或了解很少,僅有5.14%的受訪者表示對低碳生活非常了解。關于“什么是低碳生活”僅有35.97%的受訪者能夠做出正確選擇,說明大學生群體對于低碳生活的認知水平偏低,依據自我評價中52.17%基本了解和5.14%的非常了解與實際測試題項35.97%正確率,結果證明:實際中對低碳生活正確認知遠低于自我認知評價。
關于低碳生活認知的相關信息來源渠道,78.66%的受訪者表示通過手機查看視頻、新聞,瀏覽一些網頁等方式是其獲取低碳生活相關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與家人、朋友等交流則作為一種輔助渠道。76.28%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會接收到來源于家人、朋友等關于低碳生活的信息或建議,67.59%的受訪者則表示偶爾會向他們傳遞或建議關于低碳生活的相關信息(圖4)。說明移動互聯網是大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關于低碳、低碳生活的話題、信息在周圍人群中的熱度不高、傳遞頻率低、傳播主動性不強。
圖4 大學生了解低碳生活途徑
總體而言,需要進一步加強“低碳生活”的普及宣傳工作。目前的此類宣傳大多數仍停留于概念名詞的宣傳階段,而以其含義、內容、作用、意義等方面為內容的多種模式類型的宣傳仍是弱項,導致公眾綠色低碳意識薄弱[8]。此外,宣傳渠道單一、方式老舊和參與度低等問題依舊是制約公眾“低碳生活”認知的主要問題因素。如何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宣傳、傳播思想作用,在營造大學生低碳生活方面仍值得思考[9]。
關于大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的調研題項設計,參考了2021年9月份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具體措施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其內容涵蓋餐飲浪費、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方面。
調研結果顯示,綠色出行方面,在日常出行方式中前3位的分別為共享電動車或自行車、公交車、個人電動車或自行車。餐飲浪費方面,58.5%的受訪者表示平時吃飯時偶爾會剩飯,13.04%的受訪者則表示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剩飯,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頻率問題也同樣值得關注,21.74%的受訪者表示因為點外賣等諸多原因會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36.36%的受訪者則偶爾會使用,僅有2.37%的受訪者表示因為不環保,從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垃圾分類行為方面,17.7%的受訪者表示每次都會選擇分類,33.6%的受訪者則經常會選擇分類,39.53%的受訪者偶爾會分類;在被問及如何處理舊電池時,39.13%的受訪者表示會放進專用回收箱,45.85%的受訪者則因為找不到專用回收箱只能扔進普通垃圾箱。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對垃圾分類持支持態度,而實際情況卻并不能令人滿意,缺乏配套基礎設施成為制約垃圾分類行為的主要問題。此外,關于亂扔垃圾行為的調查顯示,57.31%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39.13%的受訪者偶爾控制不住時會亂扔垃圾。而對于是否會撿起他人所丟棄的垃圾,24.11%的受訪者表示只要看見就會撿起,51.78%的受訪者則是偶爾會撿起。環保低碳行動參與方面,20.16%的受訪者買東西時選擇使用布袋,26.88%的受訪者選擇使用可降解塑料購物袋,34.78%的受訪者則表示無所謂購物袋的種類。在被問及為何不選擇環保購物袋或可降解購物袋時,53.36%的受訪者認為能提供的商家很有限,29.25%的受訪者認為其價格高于一次性購物袋,說明大多數受訪者在購物袋選擇方面是具有環保意識和行為意愿的,但客觀因素無法提供與之對應的條件和環境。類似環保購物袋的環保低碳低碳產品在價格競爭力缺乏優勢、覆蓋率低等問題仍存在并影響著環保行為落實[10]。
閑置物品處理和電梯使用方面總體情況較好。對閑置物品處置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1.07%的受訪者表示會直接丟棄,大部分選擇自己留存、二手轉賣、無償贈與他人等方式處理。而電梯使用狀況,僅有10.28%的受訪者表示無論幾層都需要乘電梯,大部分大學生表明3或5層以上才會選擇電梯。禮物包裝選擇方面,僅有10.67%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簡易包裝。
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低碳生活的參與程度總體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剩飯問題、一次性筷子、缺乏有害垃圾回收設施、分類垃圾桶設置不足、簡化包裝方面的宣傳和引導工作“不充分不全面不具體”等[11]。
關于低碳生活意愿方面的調查,主要是通過調查民眾在面對低碳生活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時,對政府、社會(商家)、家庭的期望來體現民眾的主觀意愿[12]。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對未來該領域政府工作的期望于大力扶持科學研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公共交通、增設改建各類基礎設施設備方面;在出臺文件提升環保治理水平和效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監控體系規范人群日常公共場所行為、增加“低碳”公益活動的覆蓋范圍和頻次方面也有超過50%以上的支持率,具體信息如圖5所示。
圖5 大學生對政府措施的期待
在對商家的期望中,增設充電樁、快遞柜、可循環資源回收等設備設施這一選項達到了81.42%的支持率,開展設備以舊換新、鼓勵引導低碳綠色生活及使用簡易可回收材料包裝的兩個選項達到了70%以上的支持率,如圖6所示。
在大學生認為家庭能為低碳生活所做的貢獻中,家庭用水循環使用選項得到了84.98%受訪者的認可,79%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生活垃圾要積極配合分類回收。在使用節能電器方面,注重家庭照明方式的改善這一選項也得到了63.24%受訪者的認可。
圖6 大學生對于商家措施的期待
在積極參與“低碳生活”意愿方面有超過80%的受訪者不同程度上表示“愿意”,充分表明受訪群體在踐行“低碳生活”方面是存在主觀意愿和一定程度積極性的[13]。在被問及是否愿意為低碳生活做出改變時,50.59%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做出力所能及的改變,31.23%的受訪者表示愿意配合改變,僅有0.79%的受訪者表示改變存在很大難度。在主觀意愿和關于自我改變的主觀能動性方面,雖然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愿意”,但依然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引導大學生踐行低碳生活時應充分考慮群體差異性[14]。
綜上所述,對于政府和社會(商家)的期望中,對“低碳生活”的硬件設施、服務、環境等方面需求強烈。家庭低碳行為主要表現在水循環使用、垃圾分類和節能電器的使用方面。在引導踐行低碳生活時,要重視群體差異性,可采用科學分類方法對其進行分類,以此為設計工作方案原則之一,提升引導效果。此外,調查發現:大學生這一類具有低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家庭成員在其他成員采納接受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15]。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類資源,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低碳生活”理念、方式、內涵、意義和價值等通過各類渠道在多領域開展宣傳活動。各行業、各領域充分體現自身特點,挖掘內容,利用好新技術、新媒介,以便于傳播擴散的方式,進一步使公眾提升對低碳生活的認知程度、培養低碳生活的意識,調動參與低碳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
政府、社會(商家)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積極迎合大眾對低碳生活的參與積極性,將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在完善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同時,積極探索“低碳”模式下廢品回收與循環再利用新體系,為“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廣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發展條件。此外,政府、社會、學校應廣泛組織開展各類“低碳”主題活動,積極引導“低碳生活”理念和意識深入、扎根于大學生群體。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在社會的影響力,以示范和帶動廣大民眾參與低碳生活。
因地制宜,積極制定出臺規范、規定以及創建綠色低碳校園的具體工作計劃方案。學校應主動成為培養大學生低碳生活的組織者。通過建立評價機制和相應的懲獎機制,將低碳生活的標準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同時,組織學生會及各個社團配合學校工作,開展相應宣傳和活動,秉持低碳環保宗旨,樹立培養低碳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