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幫,周云鶴,朱 寧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為解決居民住房問題,大量多層住宅(6層左右)興建,由于當時經濟及技術落后,其均未安裝電梯[1]。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的提高,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安置房、單位建設用房的宜居性逐漸降低,難以滿足現在居民的生活需求。據統計,全國共有老舊小區約15.9萬個,其中基礎設施老化、環境較差的約有10.14萬個,占小區總數的63.6%,已難以滿足當今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2]。伴隨著城市的更新,其發展建設模式已經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質轉變,進入對存量提質增效階段[3]。人民對社區居住環境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對老舊小區人居環境的改造問題逐漸成為民生工程的重點內容。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年化時代以來,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居高不下。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給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受經濟性和文化歸屬感影響,大部分老年人偏向于在已有的環境進行居家養老[4-5]。據 2015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表明,既有社區中老齡化程度大多在 18.6%~21.3%,普遍高于全國平均老齡化程度 15.5%,老年居民人數的增長速度也高于新建小區[6]。因此建設年代久遠的老舊小區成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重要依托,推動老齡化、老舊化“雙老”社區環境一體化改造,為老年人配置基礎生活設施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在老年住宅的日常需求中,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衰老,以樓梯為垂直交通的形式難以滿足老年人出行便捷、安全的需求,因此加裝電梯成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首要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也逐漸發生變化。在生理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隨之出現衰老的特征,其主要表現在運動能力、認知能力、感知能力的下降。在心理上,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和身體的老化,老年人在心理上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對環境的安全感降低等特征。因此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進程中,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角度出發是老舊小區增設電梯適老化、提升居民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因素。
1)身體體能下降: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退,導致人體各個器官的血氧不足,進而影響器官的功效。其日?;顒拥膹姸扰c時間長度大幅度降低。老年人的肌肉萎縮、骨骼脆性增強及關節的硬度、靈活度降低導致老年人行為不便,進而嚴重影響日常的動作幅度與速度。因而在電梯的安裝與設計中,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體能變化而對電梯內外進行適老化設計。
2)認知能力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下降,腦組織開始萎縮,細胞數量減少。其表現為記憶力和思維敏捷性降低,對事物的思考及反應時間的增加[7]。致使老年人對陌生事物與場景的適應時間增加,未能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
3)感知能力下降:老年人在65歲以后,感官能力衰退,視覺與聽覺日益下降。視覺上,從醫學角度來說,人體眼組織結構發生變化,眼球晶狀體產生變性和混濁,導致視力下降,直接影響了老年人對物體的辨識能力,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8]。主要表現為眼睛適應光能力的退化,在一定距離內對物體的細節識別能力和對色彩的辨別能力減弱。因此充足的光線、對比強烈的顏色是老年人感知力的重要保障。在聽覺上,受身體慢性疾病和外部嘈雜環境的影響下,易引起耳聾耳背。
對環境的安全感降低。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和角色的轉變會對其內心活動造成一定影響,如罹患疾病、年老體弱、子女離家工作等,導致其心理安全感下降[9],產生孤獨感。孤獨感表現為老年人退休以后,活動范圍變小,交往活動大大減少,感到空虛、孤單。適應能力減弱,相較于年輕人而言,老人對其環境刺激的接受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大大減弱,不愿與外界的新環境接觸,逐漸出現其適應能力弱化的傾向。
1)安全需求。老年人受身體機能、感知能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其日?;顒訒r常出現腿腳不便、視力下降、體力衰退、聽力退減等現象,因此其對生活環境的安全性及可達性有較高要求。對電梯加裝的工程中應對電梯入口平臺的高差進行無障礙處理以及增加扶手等安全設施。對電梯內部設施的布局、尺寸進行合理調整以及必要的輔助設施,提升電梯使用的安全性。
2)健康舒適需求。老年人受心理及生理特征影響,形成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對外部環境的主動參與欲望較低。通過對電梯的細節加強適老化處理,使老年人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安全、舒適感,進而提升老年人對電梯使用的可操性。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工程技術快速進步的趨勢下,以樓梯為垂直交通的非適老化出行方式難以滿足老年人安全、舒適、便捷的出行需求,現存的老舊小區在宜居性上逐漸降低,增設電梯已然成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重要內容。在老齡化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各地政府積極出臺增設電梯的相關規范與《意見》,使老舊小區在電梯的加裝數量上取得一定增長,但相比老舊小區的總數量上仍處于起步階段。
通過對長沙市現有加裝電梯的老舊小區實地調研,發現加裝電梯存在無障礙設施缺乏、適老化設計不足、施工周期長、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建設成本大等問題。通過對《家用電梯制造與安裝規范》與《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等相關規范的查詢,其對轎廂操作按鍵的大小及高度并未做出明確的規范要求。對電梯轎廂內部的按鍵實際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在高度設計上并未統一(如表1所示)。

表1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基本信息表
電梯出入口無障礙設施不足。老舊小區受結構老化與未預留電梯井等因素限制,在增設電梯方案中主要通過在其外圍進行電梯的加裝。在電梯加裝工程中,都需要對其進行電梯基坑的砌筑,為防止雨水的侵入和建筑的自然沉降,對電梯出入口的地坪進行適當的抬高,從而導致電梯的入口高程要高于園區道路的高程。由于電梯選址的外部條件不一,電梯入口與園區的道路高差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高差的處理上,主要分為臺階、緩坡處理方式和臺階緩坡結合式等三種處理方式。在臺階處理上,通過現場調研發現臺階一側并未安裝扶手等輔助設施,且臺階尺寸主要參考《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規范,并未從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出發,對其具體的尺寸進行適老化調整,使一些有出行障礙的人群及身體機能下降的老年人的出行便捷性降低。在入口坡道處理上,僅用混凝土對高差進行簡單的銜接,并未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放坡施工且沒有考慮特殊人群及老年人真實需求,對坡道進行輔助和安全防護設施的設置。
1)生理上,老年人受身體衰老的影響,對常規設施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老年醫學的相關研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形體有所縮減、四肢的靈活度下降。通常來講,老年人在70歲的身高會相對降低2.5%~3.0%,部分女性縮減比例最高可達6%[10],因而在電梯的設計上應對老年使用群體進行特殊考慮,滿足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通過對電梯轎廂的調研,發現其電梯呼叫按鈕高度置于最上處,不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0.9 m~1.1 m的要求。一方面,部分電梯樓層按鍵高度偏高且呈單排布局,導致高層的電梯樓層按鍵隨之增高,進而使老年人的出行便捷性降低。另外,電梯內部設施缺乏對老年群體的特殊考慮,如未設置扶手與折疊座椅等安全輔助設施。
2)視覺上,色彩對人類視覺尤為重要,是視覺中最易被注意到的要素之一,它在視覺識別系統中起到區分、警示的作用。老年人受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影響,對色彩的反應和年輕人對色彩的反應亦有所不同,老年人偏愛舒適的環境。因此在老年人的使用場景中要避免使用過于刺激性的色彩,防止給老年人的視覺帶來較大的沖擊,進而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在日常電梯使用環境中,轎廂內的文字顯示主要為白色或紅色。其中白色作為中性色彩,對人的刺激最少,但其在老年人視覺識別系統中識別力較弱,易使老年人錯過目的樓層[11]。而紅色過于刺激,以使人過于緊張進而產生一種壓抑感。另外,電梯的外觀在色彩設計上高度統一,并未對不同單元樓電梯進行區分,對認知能力低及有記憶力障礙的老年人在目標電梯的識別上存在障礙。
3)聽覺上,聲音是人與外界交流的重要保障,舒適的聲音環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加裝的電梯中,電梯缺乏語音播報,以致部分老年人對目的樓層錯失。
電梯作為國家特種設備,對電梯的增設工程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因此其造價成本較高。安裝一臺電梯從建設到使用需要經過勘察、設計、審批、施工、驗收、交付、維護等過程,其造價通常在50萬元左右,且還有增設電梯的后期的運營和維修保養,導致加裝費用較高[12]。長沙市于2021年對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給予一次性10萬元的財政補貼,降低了居民的資金負擔,但對于一些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居民的室內外采光性降低。充足的采光環境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但我國大部分老舊小區在建造目的上是去承載更多的人口,因此存在樓間距不足的問題,進而導致樓層的采光性低[13]。在老舊小區的增設電梯方案中,外掛電梯成為可實施性最高的方案,但由于尺寸較大,導致外掛電梯對部分住戶的室內和戶外公共活動空間的采光進一步進行削減。
施工噪聲大。電梯加裝是一項改造類的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所處的施工環境較為復雜,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增設的電梯一般采用外掛式,因此需要在建筑外圍進行基坑的挖掘,施工設備產生聲音遠大于90 dB,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形成較大影響且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的聽力造成損害,對社區老年人靜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以及對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的康復有危害性的影響。且電梯的增設工程涉及地下、地上管網的改遷,導致加裝電梯工期延長。此外,電梯運行產生的噪聲、振動等也會對相鄰房間造成一定影響。
無障礙設計指通過一定數量的服務設施及必要設備,使老年人、殘疾人可以同健全人一樣自由出入目的場所[14]。在老舊小區增設電梯的無障礙設計中,主要指通過對扶手、緩坡的處理等輔助設施的增添,使老年人及殘障人士能自由出入電梯。老年人受身體衰老的影響,出現腿腳不便等問題。因此在出入口地坪的高差處理上,以緩坡的方式為主,臺階為輔。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的要求,在坡道達到300 mm或臺階達到三級,在其一側安裝扶手等安全輔助設施。在緩坡扶手的設計上,應將其連續至電梯轎門處,并在起點和終點做適當的延伸處理[15]。扶手的材料應采用實木或合成樹脂等親膚、防滑材質,提高其舒適性。
在滿足《無障礙設計規范》下,對臺階進行適老化細節設計。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應適當降低樓梯高度并增加樓梯寬度。視覺上,使用不同顏色對臺階的踢面與踏面進行區分,并在踏面使用暖色系的材質以增強老年人對臺階的視覺警示作用,進而滿足老年人的視覺安全需求以及心理的舒適需求。
適老的概念主要來源于老年友好的理念,強調為老年人打造適宜生活的環境,以期積極應對老齡化。在電梯的適老化設計,通過對老年人身心特征及使用需求的調研,適當調整電梯轎廂的細節設計,提高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
合理調整電梯樓層按鍵布局。電梯樓層選擇按鍵做為電梯使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使用電梯最頻繁的部位,因此對其合理的布局是提升電梯適老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老舊小區的建設樓層在7層以下,因此在電梯的按鍵面板有足夠的空間進行雙排布局,降低了高樓層按鍵的高度,使居住在高層的老年人的使用便捷性增加。
增加電梯內的輔助設施。老年人作為電梯的高依賴人群,受生理機能衰老影響,對電梯的使用具有較高的安全需求。通過在電梯內增加安全扶手,避免老年人因體弱而身體發生意外,并且根據相關規范將高度設置在800 mm~900 mm以滿足老年的使用需求。對于一些高層老年人及有嚴重出行障礙者,通過在電梯的壁面設置折疊坐凳以滿足老年人對電梯使用的安全、舒適需求。
增強老年人對電梯的感官認知。視覺上,老年人偏愛溫馨舒適的環境。因此在電梯的樓層顯示上采用暖色調(如橙色),提高老年人對其的辨識度。在樓層顯示字體的大小上,可進行適當的增大,進一步加強老年人對目的樓層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不同單元樓電梯首層外圍材質的區分,增強老年人對目的電梯的記憶性與識別性。聽覺上,增加語音播報系統并適當提高其音量,增加對其聽覺系統的刺激,使老年人能快速的對目的樓層做出相應的反應。
老舊小區居民在增設電梯的意愿中,經濟成本是影響電梯是否加裝的首要因素。政府通過補貼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意愿,但仍有部分居民特別是無固定收入且無人贍養的老年人經濟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在電梯分攤費用的比例上,應加強對居民的家庭經濟背景的了解,適當降低部分居民以及特殊老年群體的分攤比例和適當提高國家對增設電梯的財政補貼力度,促進老舊小區增設電梯的進程。
電梯選址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涉及消防、規劃、市政等一系列條件的限制。在滿足相關規范的條件下,充分綜合居民的意見,因地制宜選取因施工對居民日常生活產生及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影響較小的地方。在樓間距較低的地方,采用全透明的玻璃材質,減少對底層住戶以及公共空間陽光的剝奪,并選擇正規的電梯制造廠商確保電梯安全性。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既是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也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措施。各地地方政府對老舊小區增設電梯高度重視,對增設電梯的財政補貼、規范、指導意見、不斷完善,使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電梯的適老化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加強對老年人的生理變化特征及使用需求研究,合理調整電梯的細部適老化設計,提升老年人使用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完善無障礙設置布局,保障老年人出行的暢通性、安全性。增設電梯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推進的民生工程,需要細致、嚴謹地推進,從而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便捷、舒適、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