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棟
俄烏沖突爆發接近半年時間,目前戰場局面依然膠著,很難看出勝利的“天平”會倒向哪一方。但這場沖突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
在這一期間相關國家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各國紛紛增加軍費開支。德國不僅批準1000億歐元的緊急軍費,還表示要把軍費開支從GDP的1.5%提高到2%。幾乎一夜之間,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軍費開支國。俄羅斯沒有公布數據,但沖突發生后的前4個月,至少用掉一年的軍費。俄軍費開支今年翻番,應是無疑。二是,刺激各國軍品生產廠戰爭進入消耗戰階段,雙方都出現武器供應不足問題。美歐國家把幾十年的武器庫存都翻了出來。各國軍工企業都在開足馬力,必然會形成新一輪軍備競賽的感覺。
但是,俄烏沖突所激發的,不是全面的軍備競賽,而將是一種新的信息軍備競賽,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戰略博弈,在世界范圍內已經不具有全局性和主導性,與冷戰時期蘇聯與西方的戰略博弈不能相提并論。俄通過打擊烏克蘭保護自己的戰略后院,順帶敲打西方,并不傷及西方根本,也沒有關閉與西方之間的溝通渠道。一旦沖突形勢發生本質性變化,無論是俄羅斯勝利還是烏克蘭勝利,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都會隨之變化。俄與西方的關系,仍然具有可塑造性和不確定性。
其次,俄羅斯與西方戰略博弈的不對稱性,導致俄羅斯與西方沒有進行全面對抗的必要性P這場沖突對俄羅斯來說,是一次特別軍事行動,不是國家戰爭,不需要進行全國動員。對于美歐國家來說,這是一次代理人戰爭,是站在烏克蘭身后與俄羅斯作或。有時,北約國家還要管束烏克蘭,不讓烏軍襲擊俄羅斯縱深目標,以免破壞代理人戰爭的游戲規則。這像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肯是不能與世界大戰和冷戰相提并論。各國會趁機清理軍事庫存,檢驗新式裝備,推動軍事能力和軍事理論的升級換代,但不會出現全面軍備競賽。"軍事勝敗會決定烏克蘭的生死,但不會決定俄羅斯的存亡,也不會在根本上改變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力量格局。
再次,軍事斗爭的意義下降。在這場沖突中,軍事一直都是手段不是目標。俄羅斯一開始是試圖以戰逼降,現在似乎更多是以成促和、體面脫身。西方也一樣,支持烏克蘭抵抗的目標,從一開始的保護烏克蘭主權和歐洲安全秩序,到現在的拖垮俄羅斯。俄羅斯常規軍事力量不夠強,不足以實現其政治目標,導致軍事手段在這場斗爭中的地位下降。斗爭的一條戰線,是一個大而疲憊但不得不戰的俄羅斯,與小而頑強但必須勝利的烏克蘭;斗爭的另一條戰線,是一個較少擔心戰略風險的俄羅斯,與更多顧忌戰略風險的西方。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斗爭的意義,逐漸讓位于政治'、經濟和外交領域的斗爭。
很顯然,俄羅斯與西方都沒有以全面戰爭為預期目標。西方是要努項避免這一前景,俄羅斯則要努力利用西方的這一憂慮,來約束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和形態。雙方都是以拖待變,這是承受力責爭而不是爆發力競賽。其結果是,美國雖然不斷向烏克蘭提供援助,但沒有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也沒有轉移戰略方向。在世界其他地方,由于經濟困難,減少軍費開支的呼聲在很多國家都有上升趨勢。
俄烏沖突雖然不會引發全面軍備競賽,但是會激化信息軍備競賽,或信息科技競賽。
在俄烏沖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俄軍在重火力數量、質量和射程等方面的優勢,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戰場優勢。烏克蘭拿著來自幾十個國家、生產時間縱跨幾十年的“萬國牌”武器系統,居然也能與俄軍打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這背后的奧秘就是信息體系。缺少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俄軍從21世紀的現代化軍事力量,變身二戰時的“戰場粉碎機”,只有在對某一個地區集中火力進攻時才能顯示出優勢。烏克蘭則在現代信息化系統的加持下,把來源分散、形態多樣、制式混亂的武器裝備,組合成了作戰利器。信息化系統,成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萬能賦能器”:這將激起新一輪信息化軍備競賽。
這一輪信息化軍備競賽,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第一,信息科技競賽。在這個競賽中,半導體工廠和軟件設計與編程人員,比飛機大炮本身更加重要。軍民融合,是這個競賽的重要特征。第二,軍事理念的競賽。傳統熱兵器戰爭是人類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等級制、自上而下指揮體系的巔峰之作。信息化戰爭則是一種打破上下級關系、模糊前方作戰系統與后方支持系統的新戰爭形態,需要作戰指揮權在前線與后方之間的實時切換與無縫聯接。俄軍與烏軍在戰場上的不同表現,根子就是戰場背后的指揮理念之間的差異。
和平是人類的終極目標,戰爭則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每一次戰爭,會是一些國家的災難,也會給另外一些國家帶來機會。其中的關鍵是要看各國能從戰爭中得到什么樣的教訓與經驗,對自己進行什么樣的調整與變革?!?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環球時報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