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愛玲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時,對江都水利樞紐給予了高度評價,“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如今,江都水利樞紐巍然屹立江上,將浩浩江水源源不斷輸往北方,滋養一方水土,惠澤一方百姓。一年多過去了,總書記的殷殷寄語猶在耳畔,作為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水文站前站長,孫正蘭倍感驕傲和珍惜。她帶著總書記的囑托和水利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助力江都水利樞紐這顆“江淮明珠”厚澤遠揚。
20世紀80年代初,孫正蘭初中畢業后報考小中專名落孫山。她的落榜讓父親很失望,父親本來希望她小中專畢業后能盡快出來工作,減輕家里的負擔。孫正蘭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因為一旦輟學就只能回家種田。孫正蘭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的學習生涯,她想用雙手搏出一份前程。在她的央求和老師的反復勸說下,父親終于同意孫正蘭上高中。
孫正蘭沒有讓父親失望,接下來的幾年,她全心投入學習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河海大學,成為村里第一個女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孫正蘭被分配到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水文站,在水利工程安全運行服務的基層第一線工作。
盡管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可上班后的現實處境還是讓孫正蘭茫然無措。初到水文站的孫正蘭負責最基礎的水文測報、設施維護與資料整編等工作。野外監測和水上作業環境惡劣,夏天炎熱酷暑、蚊蠅成堆,冬天寒風刺骨、雨冷路滑,戶外工作需要手持笨重的儀器長距離跋涉,水面作業時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同事們野外作業時盡量不帶上女同志。孫正蘭覺得,男同志能做的事她也能做,不但要做,還要努力做到最好。她自告奮勇加入測量小組。在野外,她搶著做背儀器、跑尺等累活。她盡心盡責,承擔起最能練就測量技術的架儀器、快速記錄等工作,細心揣摩測量師傅的一舉一動,晚上回來主動整理、校核數據,以便第二天開展新的測量任務。慢慢地,孫正蘭熟練掌握了各種測量技術,用勤奮、細心和熱心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贊許。
同事們都說,越是困難,孫正蘭的精神頭越足。孫正蘭認為,女性與男性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有迎難而上,才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水文“尖兵”。
當年,水文測量手段遠沒有現在先進,許多測量工作需要最大程度貼近水面才能進行,野外測量不僅辛苦,有時還很危險。孫正蘭永遠不會忘記,2003年行洪時,他們正在近200米寬的河中測量,湍急的水流如江中猛獸。突然,附近的一只船錨沒抓穩,船錨上細長的鋼絲繩借著風浪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撞斷他們的過河索,情況十分危急。好在他們有著豐富的避險經驗,設法回到岸邊。如果大浪掀翻他們的小船,后果不堪設想。
這次遭遇讓孫正蘭心有余悸,“絕不讓危險再次發生”成為她工作的信念。此后,每逢大潮汛,她凌晨三點就守在測驗河道上,讓停靠的大型船只盡快離開,便于水上測流。“起早、熬夜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保證人員和儀器安全。”無數個凌晨,無數次加班加點,孫正蘭和同事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毅力和執著為水文測量工作護航。
孫正蘭從事水文工作三十年,從普通技術人員成長為技術專家,從一線測量員成長為單位管理者,一路走來,她都在跟水文數據打交道。“我們的工作就是用數據說話。”監測數據很難被預測和推算,氣候、降雨、河道以及監測斷面特性、人類活動等影響要素太多,只能由測量員緊繃著神經,在水面上一寸寸測量。
2018年,臺風“溫比亞”入境侵襲,為了保證入江水道歸江控制口門全力泄洪,孫正蘭主持萬福閘至三江營約20公里感潮河段的水位、流量、流速分布和河道斷面監測。水文測驗必須緊隨潮水的腳步開展,越是水勢兇猛之時,越是水文測量趨緊之時。“汛情就是命令”,孫正蘭帶領水文站的同志們沖在風口浪尖,白天頂著烈日在行洪河面上作業,夜里完成整點時的加測加報。
2005年,孫正蘭主持水文工作時,使用近五十年的水文設施老化嚴重,運行效率低下,一到枯水期,河道淤積,多數水位臺就罷工。她利用江都樞紐加固清挖河道的間隙,搶抓低潮時機清淤。為了不影響加固建設工期,保證清淤效果,他們只能利用夜里的低潮時段作業。冬春季節的深夜寒氣逼人,孫正蘭裹緊羽絨服,通宵守在訇然作響的挖泥船旁邊監督、指揮,嚴格把控河床清淤的深度和范圍,更重要的是確保水位臺的安全。凡她經手的水文工程,安全、質量標準都是第一位的。建設人員打趣道:“這次再建的水文設施怎么也得用上一百年!”

孫正蘭
當年,水文勘測工大多文化基礎薄弱,孫正蘭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多學文化、技術申報職稱時,有的水文老職工笑她白費口舌、異想天開。孫正蘭沒有放棄,也沒有退縮,她從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找問題、抓學習點,“每月一練”“每年一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長期的帶動和影響下,水文職工人人能吃苦,個個能戰斗,素質迎來了質的飛躍,涌現了多名全國、省水利系統技術能手,并在全國技能競賽中取得驕人成績。江都管理處的老同志自豪地說:“水文在江都管理處是小工種,但我們一樣將‘小水文’做成了‘大水文’。”
作為歷屆參賽選手工程測量項目的培訓教師,孫正蘭總是和選手們一起,一次次反復演練,關鍵時期“白加黑”“五加二”沒日沒夜全身心投入。她敬業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讓年輕的選手們備受感動,更加勤奮刻苦。她的悉心教導讓參賽者們技術突飛猛進,練就了一手工程測量“神技”。
現在的孫正蘭轉崗成為江蘇水利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站站長,承擔起全省水閘、泵站工勤崗位人員的培訓、考核、鑒定工作。她將豐富的實踐經驗融入理論知識體系,精心制訂培訓計劃,循序漸進講解輔導,手把手指導演示。
行走在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水文站大院里,孫正蘭如數家珍地介紹著站、閘的功能和作用,說到現代水文測量的科技手段時充滿自豪。站在“源頭”紀念碑前,她充滿深情地感慨“一江清水向北送”的神奇和偉大,驚訝于樞紐工程吞吐調配時的恢弘和壯觀,沉醉于水利人“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勇氣和魄力。
江水湯湯,歲月流轉。無數的“首次”“第一”早已凝鑄成江都水利樞紐的成長標簽,歷經半個多世紀,匯聚著水利人的智慧,見證著現代版“大禹”甘守源頭的責任與擔當,實現了江淮互濟、南水北調的夢想。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杰出女性,孫正蘭在水文領域樹立了一面閃亮旗幟,她用三十年的風霜與堅守,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的新路子;用自立自強、建功立業,綻放著新時代女性追夢奮進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