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康
(聊城大學商學院,山東 聊城252000)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實現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并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數字經濟為抓手,實現供需有效銜接。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以先進信息技術為基礎,是網絡科技、智能化科技等發展的必然產物[1],對推動經濟發展、壯大社會經濟總量具有一定意義。
2021年,我國城鄉收入相差2.5倍,城鄉收入仍存在較大差距,而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居民收入。農村居民可以通過外出工作或創業增加收入,還可以進入農村農業部門及非農業部門實現收入增加。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仍舊存在資源浪費、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傳統發展模式[2],要素利用率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不高。其次,農產品加工粗糙,大部分是中低端產品,中高端產品的加工制造較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中低端產品大量堆積,無法銷售,不利于農民收入增加。同時,由于信息化基礎建設薄弱,導致農村居民無法及時掌握市場及農產品信息,不利于農產品銷售、增加居民收入。因此,農業生產發展需要一個新型發展模式。
在我國農業發展效率低的環境下,農業數字化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3]。數字經濟可以帶來信息賦能,使得農業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此外,還可以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一是可以促進農業生產進一步機械化,提高農作工具質量和效率,減少非期望產出;二是可以優化農產品品種,實現由中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的提升;三是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同時,數字經濟推動農業生產催生新型工作崗位,合理分配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互聯網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短時間內了解農業最新政策法規,獲取與農業相關的各類信息,及時遴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進而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不僅可以防止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發生,還可以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有效擴大供給規模。同時,數字電商的發展可以助力農產品銷售,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產品堆積;激發農民創業積極性,推動農民創業增收[4]。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對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基于2011—2018年31個省份的相關數據,合理構建數字經濟指標、農業發展指標,構建相關模型,實證分析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以期通過數字經濟賦能,推動農業高水平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上式中,gapit為城鄉收入差距,couplingit為數字經濟與農業發展的耦合協調度,α1、αi均為對應變量系數,Xit表示控制變量。
參考相關文獻[5-6],考慮到數據可得性,合理構建數字-農業耦合協調指數,并選取政府干預、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作為控制變量,變量符號及定義見表1和表2。選擇2011—2020年31個省份數據,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表1 數字經濟發展與農業發展指數

表2 變量名稱及定義
經Hausman檢驗,固定效應模型更適合,表3中列(1)為回歸結果。根據結果可知,數字經濟與農業發展的耦合協調度系數為負,表明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可以對城鄉收入差距起到縮減作用。數字經濟可以推動農業生產工具創新,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高級化、智能化。同時,數字經濟為農民提供信息平臺,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了解農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價格信息,為農民制定最優價格提供幫助;天氣監測系統可以讓農民對農作物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其次,數字經濟為農民帶來農村電商,通過淘寶、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進行直播,助力農產品銷售。為探究縮小機制,分城、鄉居民收入進行回歸,如表3中列(4)、列(5)。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增加了鄉村居民收入,縮小了城鎮居民收入,進而對城鄉收入差距起到促進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吸引了金融投資,加之政策支持,鼓勵鄉村居民實現創業就業,增加其營業收入。同時,農業數字化發展,可以吸引部分資本入鄉投資,創造新型就業崗位,導致部分已轉移到城鎮的農村勞動力,回到農村進行工作,增加工資收入。

表3 數字經濟與農業發展耦合協調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回歸結果
由基準回歸結果可知,政府干預系數為負,表明可以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是因為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和政策優惠補貼,以此增加民生性財政支出,對相對較為貧困的居民進行財政補貼,實現鄉村居民收入增加。同時,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程度回歸系數也均為負,證明以上三個變量也具有明顯的縮減效果。經濟發展水平高,當地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完善,勞動報酬水平提高。交通發展水平也高,證明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良好,便利可達性強,縮減農村居民外出找工作的時間,暢通農產品物流運輸,確保生鮮類產品保質良好。對外開放程度高,除可以拓寬農產品海外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以外,還可以及時了解海外農產品價格信息和市場波動情況,幫助農民及時作出決策。為確保回歸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穩健性,一是選擇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滯后一期進行檢驗,如表中3列(2)所示;二是以城鄉收入比來衡量城鄉收入差距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中列(3)結果顯示,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檢驗結果具有一定科學性。
“三農”工作貫穿國家經濟發展各個階段,農業轉型升級是農業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2011—2020年31個省份的有關數據,合理構建數字經濟指標和農業發展指標,結合計量模型,實證分析得出,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發展對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通過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縮減城鎮居民收入,以實現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作用。根據所得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重視數字經濟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推動實現數字農業全覆蓋,加強數字農業基礎性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將科技成果貫穿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發展全方位數字化。
第二,落實數字農業的政策法規,調動農民創業增收積極性,完善優惠補貼政策,保證農民即便在受到自然災害因素影響導致收入減少的前提下,仍有基本收入來源。
第三,加強網絡監管力度,防止私密信息泄露,規范網絡運行環境。
第四,結合數字平臺,鼓勵資本進入農村,通過投資創業,擴大就業崗位,解決農業過剩勞動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加強對農村居民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村居民人力資本;完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物流設施更新,確保農產品保質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