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芳,蔡卓毅
廣東省人民醫院珠海醫院(珠海市金灣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珠海 519040)
癲癇是臨床中的常見疾病,目前我國癲癇患者數量超過900萬,已成為一種危害社會公共衛生事業的疾病之一[1]。當前,臨床治療以西藥為主,常見的苯巴比妥、丙戊酸等抗癲癇藥物,均可以實現較好的病情控制,但癲癇反復發作問題并未實現較理想狀態控制。同時抗癲癇治療時間長,可能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增多,因此評價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是臨床合理用藥的重要環節[2]。拉莫三嗪是臨床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是一種鈉離子高通道阻滯劑,能夠有效抑制腦部異常放電,同時可以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釋放,但是部分患者在采用該藥物治療期間沒有獲得理想的療效,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3]。托吡酯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對于各類癲癇發作具有較好的作用,尤其是west綜合征以及Lennox-Gastaut綜合征[4]。為了觀察托吡酯的療效與安全性,文章以本院收治的78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癲癇患者的相關臨床治療。納入標準:經確診為癲癇者;無其他嚴重血液系統等方面疾病者;無惡性腫瘤者。排除標準:為嚴重精神障礙者;合并嚴重肝腎等異常者。基于不同用藥方案,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19-53歲,平均年齡(35.31±6.52)歲。觀察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18~5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經院倫理會審批通過。
對照組采取單藥拉莫三嗪片治療,初始服用劑量為25mg/天,用藥2周后增加至50mg/天,之后每2周增加50mg用藥劑量直到200mg/天之后維持該劑量用藥,連續用藥6個月。
觀察組采取拉莫三嗪片聯合托吡酯片治療,拉莫三嗪用藥方法同對照組,托吡酯用藥方法為:初始服用劑量為25mg/天,之后每周增加至25mg用藥劑量,最大用藥劑量不能超過200mg,連續用藥6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以及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的變化。本次研究臨床療效判斷標準[5]:顯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幅度≥75%;有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幅度≥4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36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30例),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差異 (n,%)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0.3%(4例),與對照組的7.7%(3例)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 (n,%)
經有效治療后,觀察組的T細胞亞群相關指標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經有效治療后,觀察組GFAP、NSE分別是(22.1±3.7)ng/mL、(5.6±2.0)ng/mL,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25.8±4.2)ng/mL、(7.2±2.4)ng/mL,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FAP以及NSE的變化
癲癇是一種可反復發作的臨床疾病,患者常因此而出現生活質量下降,也導致工作受到影響。目前,苯巴比妥、丙戊酸等藥物是傳統常用治療藥物,但整體用藥效果不理想。近些年來一些新型抗癲癇藥物在該病治療中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如拉莫三嗪、托吡酯等藥物[6]。對于新確診的癲癇患者來說,通常是采取單藥治療,但是在實際治療中,抗癲癇藥物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7]。
拉莫三嗪是一種鈉離子高通道阻滯劑,該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腦部反復放電以及病理性谷氨酸釋放,服用之后吸收度快且進食對藥物吸收無影響,蛋白結合率為55%,半衰期為24~35h,該藥物在癲癇臨床治療中表現出較一定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因此近些年來得到了推廣應用[8]。但是部分患者在使用該藥物時無法受益,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
托吡酯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是一種天然單糖基右旋果糖硫化物,對于各種類型的癲癇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單藥治療或者聯合用藥,具有多重抗癲癇機制,可通過阻滯鈉離子通道來抑制重復放電,也可以增加GABA活性來增強氨基丁酸介導的神經抑制作用,從而降低神經興奮性,該藥物吸收速度快,對腎臟負荷小且不良反應少,因此近些年來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推廣應用[9]。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基本一致,但在療效上觀察組更明顯,研究提示托吡酯的用藥效果顯著,可以在保障用藥安全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用藥有效性。
本次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和76.9%,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0.3%和7.7%,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拉莫三嗪聯合使用托吡酯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
癲癇發作與神經元功能損傷以及神經代謝異常有關,因此通過觀察神經元損傷指標能夠反映患者病情的變化。GFAP主要存在于星形膠質細胞中,對于神經系統病變有著較高的敏感性;NSE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特有的酸性蛋白酶,對于神經內分泌病變具有較好的診斷、檢測與療效評估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前后GFAP分別為(32.5±5.6)ng/mL和(22.1±3.7)ng/mL,治療前后NSE分別為(15.1±4.3)ng/mL和(5.6±2.0)ng/mL,對照組治療前后GFAP分別為(32.7±5.4)ng/mL和(25.8±4.2)ng/mL,治療前后NSE分別為(15.4±4.2)ng/mL和(7.2±2.4)ng/mL,觀察組患者在NSE、GFAP方面的改善效果更顯著,本研究提示,托吡酯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鈉離子內流,從而抑制谷氨酸表達水平,進一步提高神經元的穩定性,阻斷局部反復放電,并且聯合拉莫三嗪能夠發揮協同作用效果,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托吡酯在拉莫三嗪治療癲癇中的應用,可實現更顯著療效,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