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良,楊茂城,蘇瑤婷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1.南聯社區健康服務中心;2.巒山谷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 深圳 518116)
包莖指的是包皮口狹窄,導致無法翻轉包皮有陰莖頭漏出,包莖共分為兩種,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生理性包莖在小兒生長3~4歲時會分離陰莖頭和包皮,可自主退縮包皮[1]。病理性包莖是于感染后發病或損傷包皮陰莖頭,常有白色纖維環出現在包皮口位置,無法經自身愈合。若未及時治療,會對陰莖發育造成影響,進而出現龜頭瘢痕性粘連、陰莖彎曲畸形及陰莖短小等癥狀,情況嚴重下還會對患兒之后的性功能及心理衛生造成影響。現階段,很多臨床醫生建議以手術治療學齡小兒,但小兒不同于成人,學齡前兒童因未完全發育陰莖,出現包皮背側不同于腹側、包皮口狹窄及外形細小等情況,需要以有效的手術方法完成治療[2]。目前,常用手段包括包皮環切術和包皮擴張分離術,包皮環切術為傳統術式,臨床效果會受到限制。包皮擴張分離術是一種新型術式,主要優勢包括便于操作和可盡快完成手術等,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基于此,本研究以包莖患兒為觀察對象,分析實行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本次試驗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包莖患兒84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研究組(n=42)和對照組(n=42)。對照組年齡4~12歲,平均(8.13±1.45)歲;研究組年齡5~12歲,平均(8.62±2.13)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均于術前行心電圖、凝血功能及血常規檢查[3];(2)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并愿行同意書簽署;(3)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伴有包皮感染、尿道下裂、隱匿性陰莖等疾病者[4];(2)并發先天疾病者;(3)因各種原因退出本研究者。
1.2.1 對照組 實行包皮環切術治療:實行常規麻醉,采用1%1.0mL利多卡因實行局部麻醉,采用蚊彎止血鉗于包皮鉗夾并將包皮剪開,沿包皮用剪刀背側將包皮縱向剪開,在包皮內板距冠狀溝0.5cm位置將包皮環形切除,系帶位置保留0.8cm包皮。使用皮下鉗將出血點夾出,進行套扎門診處理,之后進行縫合,完成手術后使用凡士林將傷口覆蓋住,用無菌紗布做好包扎工作。
1.2.2 研究組 實行包皮擴張分離術治療:牽引固定包皮,將包皮置于自然位置,于包皮背側正中及腹側正中分別用兩把血管鉗夾住,兩鉗間距約0.5cm。重新解開背側包皮,用左手捏陰莖根部暫時止血,再提起背側正中的兩把血管鉗,臨床醫生用剪刀在兩鉗間縱行解開包皮,直至冠狀溝0.5~0.8cm。之后再提起腹側正中的兩把血管鉗,同法解開腹側包皮,系帶處包皮保留的長度較背側稍長0.2~0.3cm,點開時不要損傷系帶。擴張分離背側和腹側包皮重型解開后,即可顯露出陰莖頭及冠狀溝,用力牽拉右側兩把血管鉗,用剪刀從包皮背側縱形切口處距冠狀溝0.5~0.8cm剪除過長的包皮,直至腹側重形切口處,再用力牽拉左側兩把血管鉗,按同樣方法環形切除左半部的包皮。創面用三零號細線結扎出血點,將包皮內外板對合,縫合切口。用凡士林將傷口覆蓋住,無需包扎切口,將紗布垂直放在下腹部,進而將陰莖遮擋住,第二天將油紗揭開。
術后相關事項:無需實行預防性抗生素,可依據小兒疼痛反應,給予布洛芬或去痛片實行口服治療,于術后次日更換藥物,在術后3天將切口暴露出,每天使用碘伏進行2次切口消毒,共行14天連續消毒。
1.3.1 包莖分級評價情況 不會暴露尿道口和龜頭以4分表示;包皮口局部暴露龜頭,包皮上推后尿道口出現以3分表示;包皮口局部暴露龜頭,有包皮口狹窄表現以2分表示;能夠完全上翻包皮,有龜頭露出,但有包皮口狹窄表現以1分表示;能夠完全上翻包皮,有龜頭露出,但包皮口未有狹窄情況出現以0分表示。
1.3.2 各項指標評估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5](VisualAnalogueScale,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分,高評分則表示疼痛感越嚴重。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評估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相關指標包括血腫、出血、外觀差及水腫,并發癥發生率越低,臨床效果越好。
兩組患者包莖分級評價情況比較,差異較小(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包莖分級評價情況比較 [n(%)]
研究組比對照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術后疼痛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研究組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包莖是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會引發延遲陰莖發育、急性尿潴留、包皮龜頭炎、難以排尿、尿急及尿頻等癥狀,情況嚴重下,會造成尿路感染,嚴重危害患兒機體健康。相關研究表明,最有優勢的包皮環切時間為嬰兒階段,因嬰兒階段環切包皮后可盡最大可能避免尿路感染,預防發生包皮龜頭炎癥,在此過程中還可降低發生包皮龜頭炎癥的可能性,進而預防小兒成人后傳播疾病和發生配偶宮頸癌、陰莖癌,且還會對小兒成年后的性心理造成影響[6]。
長包皮去除常采用的手術方案為包皮環切術,但該術式屬于傳統方案,主要特征為創傷明顯、較長的手術時間、大量出血、明顯的疼痛感、術后包皮水腫、過短包皮系帶、易出現感染、出血、痛性陰莖勃起及外觀陰莖不良等,在此過程中術后加壓包扎很容易加重排尿難度[7]。包皮擴張分離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案,特征為伸展性明顯、包皮柔軟,以氣導管擴張術治療更便于操作,可于短時間內完成。本研究所采用的包皮擴張分離術是以羅哌卡因進行麻醉,該藥物屬于長種效酰胺類局麻藥,用于其他麻醉藥的作用機制,有著3分鐘左右的起效時間,可發揮大約5小時藥效,且小劑量局部浸潤羅哌卡因麻醉,可延長麻醉時間,確保安全治療,有效改善小兒疼痛感[8]。包皮擴張分離術的操作特征:①包皮內板寬度明確:相關研究[9]表明,基本每位小兒包莖均有包皮內板粘連龜頭冠狀溝緣黏膜的情況,在分離龜頭與包皮內板后,會有表皮缺損出現于內板平行冠狀溝緣區域,以內板切口作為缺損緣劃線,腹側需將系帶皺襞長度保留。②反折內外板,先將內板皮膚剝離,并將內板皮下組織推進式剝離,在皮下筋膜由緊張轉向松弛的結締組織時,即表示為內外板反折位置[10]。③外板切除寬度確定:用手指對陰莖根部輕度按壓,之后將包皮充分舒展,向冠狀溝緣貼近在將包皮外板切口線畫出,因兒童常有腹側不同背側包皮的情況,劃線期間的標準是內板切口線等于內外板反折,自外板真皮層向遠端將其他包皮組織完全剝離[11]。
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術后疼痛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可見,包皮擴張分離術方法臨床效果顯著,具有安全可靠的麻醉效果,能夠促進術后恢復,且該術式精準定位解剖區域,便于初學者完全掌握[12]。包皮擴張分離術切緣整齊,在完成手術后獲得的陰莖外觀良好。術后很少引發并發癥,便于患者護理。
綜上所述,包莖患兒實行包皮擴張分離術治療,能夠減輕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治療有效率,保證治療安全,加快患者傷口愈合時間,實踐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