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富貴
(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內蒙古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如何確保新生代農牧民工留得住、發展的好是我國城鎮化良性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內蒙古自治區在推進城鎮化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截止202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率已達67.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 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于進城務工的新生代農牧民來說,就業問題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新生代農牧民就業選擇是基于自身文化水平和未來發展所做的決策,就業選擇直接影響到就業質量和穩定性。因此,探索進城務工農牧民就業選擇特點及其就業的影響因素,對解決其就業問題的決策提供依據。
對新生代農民工概念的界定,王春光[1]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及以后,離開戶籍所在地,并且年齡在25 周歲以下外出打工者可以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2]中指出新生代農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劉洪銀[3]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年齡在16 歲以上,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吳霞、李珺、郭玉華等[4]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一般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是在1980年以后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首次進入城市工作的年輕農民的統稱; 另一種認為于90年代初期直接外出打工且大多數沒有或很少從事過農業勞動,甚至不具備基本務農常識的農民工為新生代農民工。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概念是以年齡作為一個重要依據,與第一代農民工對應存在的群體,本文涉及一部分進城務工的牧民,所以稱之為農牧民工。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生代農牧民工就業面臨著新的形式。張慶[5]的研究表明,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農民工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更大。從受影響的產業看,在第二產業就職的農民工影響更加突出。趙楊、孫秀亭、譚潔[6]通過分析表明,隨著企業資本替代和技術進步,企業對農民工用工需求相對減少,企業資本水平的提高和技術進步對農民工就業“擠出”效應越來越明顯。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范洪敏[7]的研究表明環境規制強度的提高會抑制農民工城鎮就業,特別是對高收入地區農民工就業的負面影響更大。
在影響農民工就業選擇因素方面,馬德功、尚潔、曾夢竹等[8]研究表明,職業技能水平是影響農民工就業水平的首要因素,其次為工作時間和教育水平等。解永慶、繆楊兵、曹廣忠[9]基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的分析表明,穩定且輕體力勞動更受到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偏愛。在就業地選擇上看,第一代農民工偏好于居住中等城市,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選擇大城市。應永勝[10]的分析也表明,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在就業選擇上存在代際差異,其就業行業傾向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就業渠道主要以自己主動尋找為主,就業崗位存在趨于穩定的愿景。面對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張巖、梁耀丹、屠海晶[11]分析表明,由于我國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成熟,勞動力市場配置存在缺陷。由于信息不對稱,求職者與用工單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矛盾。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樣本數據。調查問卷的設計按照兼顧全面、突出重點的要求,使所設定的問題結合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實際情況。在問卷的發放中盡可能多的涉及農牧民工就業集中的行業,力求所調查的樣本具有代表性。本次調研數據來源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賽罕區、回民區及和林格爾縣餐飲行業、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等部門,采用隨機調研與進駐農民工較多企業的方式進行。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800 份,回收有效問卷688 份,有效問卷占調查總數的86%(見表1)。

表1 調研樣本基本情況統計表
此次調查的農牧民工中男性占51.45%,女性占48.55%,性別比相對平衡。在受調查的農牧民中,年齡超過45 歲的按無效樣本處理之后,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占總人數的91.28%,本次調查樣本基本符合新生代農牧民要求,這說明80、90 后的新生代農牧民工已成為就業市場的主要人群。調研數據表明受訪農牧民工資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月收入3000 元以下的農牧民工占受訪總人數的61.04%,月收入3000—5000 元的占總人數的28.35%,月收入5000 元以上的占總人數的10.61%。可見,收入水平低是農牧民工就業的一個典型特征。
根據調研結果來看,新生代農牧民就業選擇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行業選擇集中于第三產業
調查結果表明,農牧民工就業所在的部門主要集中在餐飲行業、個體工商戶、超市、賓館、私營企業和事業單位,其中屬于被雇傭關系的占調查總數的82.59%。在飯店、超市、賓館等部門就業的農牧民工占總人數的44.9%。可以看到農牧民工就業的主要部門聚集在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占比很小,這些部門普遍的特點是無須過多勞動技能,這也符合當前農牧民工就業行業分布的實際情況。
2.就業地集中于大中型城市
在就業地點選擇中,40.79%的被調查者選擇省會城市,26.72%的被調查者選擇地級城市,選擇大中型城市的人員占總人數的67.51%,可見大部分農牧民工偏好在大中型城市就業,特別是年齡越小,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農牧民工的比例就越高,這一特點一方面與大城市有較多的就業機會有關,另一方面與大城市發達的經濟、方便的基礎設施和優越的居住環境有關。
3.就業選擇上偏好于穩定工作
在影響就業選擇偏好的因素中,高收入水平占24.94%,工作穩定占16.88%,風險小占16.19%,三者合計占比達58.01%。雖然收入水平的高低對農牧民工的吸引力最大,但選擇該項的人數僅占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而選擇工作穩定和風險小的合計占比達33.07%,這說明現在的農牧民工在就業選擇上更傾向于穩定而持久的工作。
4.就業途徑仍以熟人介紹為主
在工作獲取途徑方面,有38.36%的人是依靠熟人介紹,22.99%的人是自己盲目去找,通過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介紹的僅有25.11%。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農牧民工在尋找工作時比較盲目,缺乏足夠的就業信息,這與當前部分行業的“用工荒”相沖突,一方面企業招不到足夠的工人,另一方面,找工作的人只能依靠自己或家人的有限信息去尋找工作,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不均衡。
從新生代農牧民工就業偏好可以看出,58.01%的農牧民工傾向于高工資和穩定的工作,但實際上,61.04%的農牧民工月收入水平在3000 元以下,每日工作時長超過8 小時的占受調查總人數的69.88%。據調查發現,當前農牧民工就業選擇表現為地域漸近化、職業穩定化、就業脫農化及途徑自力化等新特征,就業現實與農牧民工就業預期之間存在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就業選擇所面臨的困境導致農牧民工不得不降低求職目標[12]。勞動技能缺失、隨遷子女入學難、居住選擇困難、社會保障不足等是影響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1.勞動技能低的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農牧民工的文化程度中,高中學歷人數占總人數的14.09%,大專學歷人數占總人數的23.26%,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占總人數的25.73%,高中以上學歷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63.08%,這表明當前農牧民工特別是40 歲以下的農牧民工的整體文化水平較高(見圖1)。

圖1 新生代農牧民工學歷層次統計
雖然如此,但是在問到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時,有32.09%的農牧民工選擇能力技術不夠好。較高的文化程度卻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缺乏勞動技能,這說明當前農牧民中缺乏職業技術教育,就業者沒有學到足夠的、有針對性的勞動技能。這也是我國目前,家長在國民系列教育中注重學歷教育,忽略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要體現。雖然國家層面已經快開始重視職業教育,但是形成整個社會和家長普遍重視需要有一個過程。
2.子女入學的方面的影響
由于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和親情的需要,不少農牧民工都選擇將適齡子女帶在身邊,子女入學的難易程度對父母就業選擇的影響較為顯著。
據調查發現在城市隨自己上學的農牧民工子女僅占總人數的29.47%,留守在家的農牧民工,子女占總人數的8.95%,在城鎮寄宿制學校入學的農牧民工子女占20.88%,隨父母在城市就讀的兒童占總人數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當前,雖然農民工子女隨遷率低,但卻呈不斷增長態勢,未來城鎮潛在就學升學壓力巨大[13]。在與被調查者的訪談中,絕大部分父母都表示希望子女能留在身邊,但由于戶籍限制和入學條件嚴苛,使得他們不得不選擇將子女留在戶籍地就讀。為了照顧孩子,許多進城務工農牧民不得不選擇返回戶籍地,放棄在城市打工。
3.居住條件的影響
農民工將在城市購買住房作為其獲得社會認同的重要方面[14]。由于農牧民工大部分收入水平較低,為節省開支,他們大多選擇租住在價格便宜的城中村或城郊結合部。統計表明,有14.07%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居住在城中村,32.55%的受訪者居住在城市郊區,19.03%的受訪者居住在城郊農村,選擇在城市中心居住的僅有24.97%。居住困難使得農牧民工在擇業時更加偏好離居住地較近的地區。伴隨著城市化發展,城中村大量消失,農牧民工被不斷擴大的城市驅趕到遠離城市中心的區域居住,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選擇更加困難。
4.社會保障力度不足
社會保障水平是農牧民進城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的農村養老制度和合作醫療已經基本普及,對農牧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國的基本養老金的金額低,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內蒙古的農牧區養老保障水平較低。農牧區合作醫療雖然普及,系統還沒實現全國聯網,住院報銷比例只有戶籍所在地或省區才較高。

表2 社會保障需求統計表
在調查就業時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的幫助時,有26.97%的受訪者表示需要提供就業機會,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不少用工單位存在用工短缺的問題。有12.97%的受訪者表示需要提供就業信息,6.76%的受訪者表示要多召開招聘會,這些都表明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究其原因,是由于就業信息獲得困難,大部分農牧民工獲取就業信息的方法少、途徑單一。此外,有10.4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能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及履行勞動合同,這說明農牧民工在就業時基于以往經驗擔心發生侵害自身權益的事情發生,對當前社會保障和監督執法的不信任,在就業選擇時就偏好聲譽較好的企業和部門。
基于呼和浩特市農牧民工就業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新生代農牧民工就業選擇表現出了一些新特征。整體上看,服務業成為農牧民工就業集中的行業,低端、低薪成為農牧民工就業行業的主要特征。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農牧民工偏好大中型城市,但是就近就業、穩定就業對就業選擇的影響變得更為重要。新生代農牧民工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但勞動技能缺乏仍舊是困擾就業選擇的難題。究其原因,農牧民工的職業技能低、子女入學難、居住條件差和社保保障力度不足時影響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主要因素。因此,為適應當前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新情況,應該從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勞動技能、解決隨遷子女入學難、住房難及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執行力度等方面幫助農牧民工在城市穩定就業,進而促進城市化的穩定發展。
提高職業技能是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提高收入,提升就業質量的根本保障。調研結果也表明,勞動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影響農牧民工就業選擇的最關鍵因素。由于大部分農民工缺乏相關技能,在就業選擇時勞動密集型行業成為主要的選擇。服務業和建筑業成為農民工就業的主要陣地。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結構轉型,企業對于技術工人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因此,政府與社會應該普及職業教育,優化農民工自身資本稟賦,加大就業能力培訓,結合社會用工需求和農民工自身特點實施“訂單式”崗位技能培訓,構建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利益導向機制[15]。參加職業培訓的農牧民工工資水平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對低學歷的新生代農牧民工收入的增加促進作用更強[16]。新生代農牧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年齡低,受教育年限長,對就業地區和行業及就業質量都有較高的需求。這說明新生代農牧民工個人角度講,有職業技能教育的需求和客觀條件。從國民經濟的發展方面,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低端水平的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更大。
農牧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由來已久,各地政府部門均不同程度地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但面對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流入的大量外來人口,現有政策從力度上看還不足以完全解決農牧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農牧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所面臨的入校難、花費高、參加中考難等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城市學位預報系統,增加公辦學校數量、擴大學校規模,統籌考慮城市發展和中小學校的建設,適度增加政府教育投入,鼓勵并規范民辦學校的發展。
近年來政府部門在社會保障住房、廉租房方面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供需矛盾依舊突出。加之嚴格的申請標準,絕大部分農牧民工無法享受到公租房、廉租房等社會保障住房的保障。住房問題的解決,對于幫助農牧民工融入城市,增加對城市歸屬感,減少農牧民工的返流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城鎮保障住房建設力度,在公租房、廉租房等的分配方面向農牧民工適度的傾斜[17]。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中要均衡布局,要考慮到農牧民工就業的特點選擇其就業集中的區域進行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日漸全面,但由于執行力度不夠,對于存在的侵害農牧民工權益的事情存在“民不告、官不究”的現象。就業待遇差、拖欠工資、企業內部糾紛以及就業歧視對農民工利益訴求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勞動管理部門應該嚴格規范企業用工制度,定期檢查企業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情況,加強對企業在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勞動保障、權利維護等方面的檢查,切實維護農牧民工合法利益[18]。提高農村養老金的發放標準,合作醫療的全國統籌和全國聯網是農民工進城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生代農牧民工就業機會更多,就業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