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溪 莫 揚
《加油!向未來》于2016年在央視開播,因其嚴謹的科學內容、創意的策劃、新穎的形式受到廣泛關注,節目的熱播隨之帶動多檔不同主題的科學綜藝節目陸續出現,科學綜藝節目逐漸成為科學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科學綜藝節目《加油!向未來》共播出三季,收視率在所有科學類節目中排名第1且全網播放量突破6億次,豆瓣評分8.6分,榮獲第25屆上海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榮獲“2018年十大科普自媒體”并在網絡投票中獲得該項的第一名。
已有相關研究中,多位學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從內容與形式角度、科學傳播與電視娛樂相結合的角度對《加油!向未來》進行分析,研究為實踐提供了一定指導,但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此外,也有部分研究關注到節目的環節設置[1]、傳播者組成[2]以及節目的互動模式[3]。目前學界對科學綜藝的研究多關注內容層面,其文化屬性往往被忽視。從文化視角對科學綜藝節目進行分析,可以對現有研究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在對索尼隨身聽進行分析時,保羅·杜蓋伊(Paul du Gay)和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等人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循環理論,主張在表征、認同、生產、消費、規制五個環節(圖1)的結合中,文化產品往往能被建構(確定、抵制、更改和協商)出文化意義。文化循環過程的五個環節經常被單獨拿出來進行論述,但在現實世界中各個環節是以一種復雜的和偶然的方式不斷地相互重疊和相互纏繞的([4],頁3)。

圖1. 文化循環理論
為發現科學綜藝節目在大眾科學文化形成中的特殊作用,本文從文化循環視角出發,選取《加油!向未來》第三季進行案例分析,就如何做出更有文化意義的科學綜藝節目提供啟示與借鑒。
表征是通過語言生產意義的過程([5],頁16)。認同則代表異質化的大眾對文化產品的意義認可。張小琴(2004)指出電視語言是一種復合符號體系,是圖像、聲音、畫符等多種符號綜合在一起的綜合表意系統[6]。從文化循環視角出發,電視節目的表征環節是通過復合的符號系統創造意義的過程,在傳統的畫面、聲音和文字的基礎上,電視傳播符號能指系統可從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系統展開。
在《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中,通過選擇具有視覺震撼的科學實驗、設置充滿競爭的答題環節、發射具有宣傳效應的科普衛星、選擇參賽選手完成對科學綜藝節目激發受眾科學興趣、傳遞科學精神與樹立青年科學偶像的意義創造,并通過廣告宣傳建構公眾對上述意義的認同。
文化產品中的組成元素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挑選的,遠非客觀和中立的,盡管它們的表面形式是對“現實”的模仿,但它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選擇和如何被解釋([5],頁172)。在《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的表征實踐中,節目組通過環節/功能符號、環境符號、色彩符號、鏡頭符號以及自然音響的選擇,建構出科學實驗神奇有趣、具有視覺震撼的意義。如在第1期檢驗穿甲彈威力的實驗中,節目組來到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試驗場,利用高速攝影這一特殊的攝影技術來記錄,呈現出子彈穿破十層鋼板、火花四射的精彩場面,滿足觀眾對大制作場面、高品質視聽畫面的偏好。而每一期節目錄制現場的背后顯示屏在顯示節目名稱的同時,配以太空和星球的元素,營造科幻、神奇的現場氛圍。因此,節目通過內外場聯動、上天入地驗證實驗,設計大型實驗道具營造視覺沖擊,使用藍色的主色調并配合星空、電流、宇宙等極具科學色彩的元素,利用高速攝影、航拍等技術放大實驗細節,捕捉客觀環境中發生的自然音響等,呈現了科學的某一特性,放大現實的某一方面。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提出“神話”理論:語言學的意義由一級系統和二級系統組成,節目的能指(電視符號系統)指示出來的所指(神奇有趣、具有視覺震撼的科學實驗)屬于一級系統,但是一級系統中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可以產生一個具有神話意義的二級系統,即對觀眾而言,科學是有趣的。在這個意義傳播過程中,作為新的能指連接著另一個所指,即科學實驗能夠激發人們的愉悅和興趣,科學綜藝節目激發了受眾了解和探索科學的欲望。
喬恩·米勒(Jon D. Miller)在1983年提出,科學素養的組成部分包括對以下內容的理解:科學的規范和方法、關鍵科學術語和概念、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7]。大部分學校教育和科學節目均重視關鍵科學術語和概念的傳播,而對科學的規范和方法有所缺失,但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傳播更為核心。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注重傳播科學方法:如在第3期小朋友利用滑輪組拉動飛機的實驗中,在每組實驗間設置40分鐘的間歇,讓小朋友恢復體力,從而控制實驗變量。節目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小規模實驗、控制變量、排除干擾因素等來傳播科學方法。此外,節目還以實驗為依托抒發科學共同體為探求真理不斷鉆研、宇航員等群體為科學事業奉獻的科學精神。在實驗后,通過講解將實驗中的原理與現實應用結合起來。
第三季節目將答題環節與實驗環節符號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題目關注了科學家群體并通過解說對科學精神加以補充(如第4期介紹數學王子高斯)。題目也聚焦動物保護(如第5期關于藏狐的線索題)、最新科研進展(如第1期中科院科學家們完成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等從而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傳播。
此外,節目組還大膽設想向太空發射科普實驗衛星。盡管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這一嘗試仍然表現出節目組和各位專家不畏困難探索科學的精神。選手也在發射現場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如小選手徐晨閣在現場拉住了一個穿著實驗服的科研人員說:“以后我長大了也要去你們那里工作!”(1)從造星到造夢, 《加油!向未來》節目組的導演們沒打算停下. 2018- 11- 22.https://www.sohu.com/a/277243024_663268.節目組的這一嘗試也激發了節目選手和觀眾參與科學的愿景。從追夢到為所有科學愛好者造夢,節目團隊用實際行動傳達了努力創新、不斷探索、不怕失敗的科學精神。
科學偶像是名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跨越公共和科學領域,成為科學內部和外部意義建構的焦點[8]。電視節目作為大眾傳播中重要的冷媒介,是參與再現和闡釋偶像的重要渠道[9]。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中的選手均為“素人”,“素人”即普通人,來自公眾,與公眾的距離更小,因此更能在公眾間形成多元化互動討論。每一個選手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都具有符號的轉喻意義,從中可以看到新時期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熱愛科學的青年群體的縮影。此外,節目也注重表征選手在答題過程中的討論、思想觀點的交鋒、對題目中出現的科學人物與科學事件進行觀點表達與補充:如在第3期中選手對題目中出現的倫琴射線進行補充,介紹相關背景;第5期中,選手對科學家惠更斯的主要事跡進行介紹,表達自己的觀點。節目播出后,陳鯤羽、凌然、徐晨閣、張昊琳等選手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為青年群體樹立了榜樣,對于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從事科學技術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表征通過人物形象符號的選擇以及同期聲語言符號的呈現來樹立青年科學偶像,從而營造出年輕一代學科學、愛科學的文化氛圍。在娛樂節目充斥熒屏、明星當道的當下,節目成為一股清流,使青年科學偶像這一群體成為更值得表征的對象,在這一層面,節目表征完成了意義爭奪的作用。
廣告宣傳促使人們選擇這一文化產品并產生消費行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廣告語言努力在消費者和產品之間建立認同,通過最大限度喚起人們幻想和欲望來發揮作用([4],頁26)。在科學綜藝節目中,廣告宣傳在公眾與節目之間建立一種認同,從而使公眾產生進一步的觀看行為。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宣傳片強調科學在身邊以及科學原理的奇妙生動,除了利用央視內部資源、與行業內優秀宣推公司合作、與贊助商和節目新媒體版權合作方等多方資源有效聯動、覆蓋全媒體全平臺等傳統宣傳途徑外,還創造性地在開播前以科普大事件“中國首只無殼孵化小雞”為主題,利用漫畫、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在新媒體平臺與公眾進行互動,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主動傳播。此外,節目提前啟動“空間實驗征集”,極大調動觀眾興趣與好奇。
廣告宣傳也是通過某種形式的表征來建構認同的手段。節目廣告建構了公眾對科學的認同以及如何能夠具有這樣的認同:科學是有趣的,只要你觀看了這個節目,你就將發現科學的魅力、愛上科學。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表征的實踐活動使特定文化產品產生意義,隨后將廣告分析與文化產品如何表征和聯系不同個人、不同社會群體的問題聯系起來探討,即將認同問題與表征問題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生產環節關注文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如何被賦予意義的,即把特定意義“編碼”進產品之中。因此,這一環節不僅關注產品在工藝技術方面是如何生產的,也需要分析產品在文化方面是如何生產的。
在《加油!向未來》節目中,通過策劃階段媒體工作者與科學共同體的配合、拍攝階段對科學性的堅持及后續生產階段對衍生品的開發完成對科學性與娛樂性的綜合、傳遞科學精神及擴大節目后續社會影響力的意義賦載。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文化中間人指“從事的職業是提供符號產品與服務的……且工作涉及進行呈現與再呈現”[10]。依據此概念,節目的設計者是關鍵的文化中間人。科學綜藝節目的設計者分為兩部分人群:媒體工作者與科學共同體。媒體工作者與科學共同體協同合作,保證科學性與娛樂性
《加油!向未來》的媒體工作者在創作節目之初,就將激發科學興趣當作節目的目標。節目第一、二季節目制片人兼總導演王寧在新華網采訪中指出“做科普是困難的,但我們能做到的是激發大家對科學的興趣,和重新點燃大家對科學的熱情”(2)幕后強音《加油,向未來》將科學搬上舞臺 讓綜藝更有營養.2016- 07- 01.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6- 07/01/c_129106361_2.htm.。節目第三季在前兩季的基礎上加大生命科學從而呈現溫暖科技,展示代表中國未來的青年科學偶像(3)《加油!向未來》8月12日開播 深耕青少年好奇心.2018- 08- 03.https://tech.sina.com.cn/d/v/2018- 08- 03/doc- ihhehtqh3076349.shtml.。第三季節目中科學共同體可以進行進一步細分:其中,實驗團隊擁有豐富的科學傳播經驗,從選題到最終呈現保證節目科學性;命題團隊創新題目形式,打磨題目表達;科學策劃全程參與,為節目把關;現場科學顧問用簡潔語言、生動表達為選手和觀眾普及科學內容。各團隊保障節目不同環節的科學性,提高節目的可看性。
媒體工作者與科學共同體交流妥協、協同合作將科學性與娛樂性賦予在節目中,呈現出具有科學內核和娛樂化表現形式的科學綜藝節目。如在《媒體人和科學家的相愛相殺》的演講中,吳寶俊和王雪純指出兩個團隊在對節目的不同觀念中努力尋找平衡點,從而達成對科學性與娛樂性的有機融合:在保證科學性的同時,加大節目的傳播力度。而以命題團隊為例,命題組長吳寶俊在采訪中指出命題小組與媒體工作者在節目開始前商量答題模式及題目形式,并努力在出題時融合科學性與藝術性。
生產文化是組織或團隊具有的獨特的價值觀、觀念和工作模式,生產環節中的生產文化同樣對產品意義賦載具有重要作用?!都佑?向未來》拍攝中的挑戰環節體現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命題組組長吳寶俊指出在現場錄制時,節目組也最大程度上保證科學精神的傳遞:鼓勵選手在實驗和答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勇于質疑。選手在對題目題干和內容存有異議時可以隨時叫停,在現場與科學顧問或者命題團隊專家進行討論和交流。此外,在第7期節目中陳鯤羽也曾對折痕圖有疑問希望再次展示圖紙,隨后曹則賢老師作出合理解釋。在雙向、平等的交流過程中,選手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并且懂得在未來科學研究中不應只是被動接受、害怕提問,而應該不斷發現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推動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挑戰環節同樣對科學共同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節目的科學性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證。正是由于節目組在生產過程始終堅持對科學性的追求,才使得節目最終將敢于質疑、理性討論的科學精神傳遞出來。
在一個更大的范疇中,對生產環節的分析需要關注節目的制作公司以及節目在播出后的后續生產定位?!都佑?向未來》由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央創傳媒”)制作,公司在成立之初即被定位為央視戰略型重點內容制作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探索,央創傳媒已經初步創立并完善了“平臺+市場”的有效聯動機制,并努力打造大內容、大傳播、大產業鏈及大融媒體產品的“內容大生態”[11]。
近年來,許多綜藝節目積極進行IP探索,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均進行了較為成功的IP化打造,但科學綜藝節目在這一領域仍較少涉足,缺少進行IP化探索的充足條件以及相關意識。央創傳媒在《加油!向未來》播出后,積極結合內容產品特色,進行周邊衍生品開發,在常規衍生品基礎上,還打造科學實驗秀、課程及相關教學用具等,深耕節目IP擴大品牌影響力。如節目創造性地推出首個科學實驗秀《加油!向未來》之“明日星辰”,將節目中出現的一系列酷炫實驗、嚴肅的科學知識通過戲劇化的方式具象地呈現出來。目前已建構以優質節目內容為IP源頭,涵蓋小程序、影視、音樂、書籍等領域產品的IP傳播矩陣,向產業鏈上下游縱深發展,從而在社會范圍中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更好營造熱愛科學的文化氛圍。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文化產品的設計者通過生產環節將想要建構的意義賦載到產品之中,而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文化同樣也對意義產生影響。而從節目設計進一步擴大到對文化產品生產組織的關注,可以聚焦到產品的后續生產定位。這些對生產環節的分析促使我們回想表征和認同的相關問題,同時也引導我們進一步研究消費的問題。
消費指通過使用文化產品而產生意義。在文化循環的視角下,意義的產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不會在預先規定的地方停下來,文化產品的意義不是簡單地由生產者送出、消費者收下,而永遠是在使用中產生的。
通過分析受眾對《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的評價和討論,可以發現這一節目通過消費獲得意義的過程,以及相比表征與認同環節的意義創造與生產環節的意義賦載產生哪些變化。首先,在豆瓣網友對節目的評價中,除了“科普”“科學”“實驗”“知識”等詞出現頻率較高外,還出現了“好看”“喜歡”“有趣”等關鍵詞,“陳鯤羽”“學霸”“青少年”也成為被提及較高的高頻詞(圖2)。由此可見,作為一檔科學綜藝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在受眾中實現了傳播科學、激發科學興趣、樹立青年科學偶像等意義的建構。其次,通過對節目的彈幕進行分析,發現一部分受眾只是關注節目的綜藝元素及產生的綜藝效果,但也有受眾聚焦節目中出現的科學實驗,對相關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進行梳理、爭論、糾錯、補充等,在彈幕中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科學討論氛圍。

圖2.《加油!向未來》第三季豆瓣短評的詞頻分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進行了意義的再生產,這體現在關注選手真實經歷及形成特定粉絲文化上。多數參加節目的選手成為了激勵公眾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榜樣,起到了正面引導作用,而部分選手的反面案例也同樣成為關注的焦點,并引發公眾對相關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如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的選手李嘉暉在節目播出后被曝學術不端、學歷造假,在網絡平臺引發公眾對科研倫理、留學生造假亂象的關注。而隨著節目的播出,也形成了以節目為中心的粉絲文化,如節目彈幕中出現“鯤凌cp”的說法(選手陳鯤羽和凌然),視頻網站也出現網友對兩人的剪輯,網友通過對節目進行再加工將公眾的注意力聚焦到兩人答題PK、互動上。雖然使用的“要素”在生產階段已經確定,但是這些要素如何使用——使用到何種程度和有什么結果——則不能預先確定,粉絲群體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進行新的意義建構。
受眾的消費活動同樣對于文化產品的生產環節起著關鍵作用,由于生產與消費相互接合,文化產品得到了“最后的修飾”?!都佑?向未來》第三季后幾期節目在錄制時,第1、2期節目已經上線播出,因此節目的設計者可以根據受眾的反饋來進行動態調整,為節目效果呈現留出較大空間,更加有利于科學性和娛樂性的結合。如選手凌然在節目播出后受到網友的調侃。主持人在選手答題后指出“科學的道路并不平坦,屏幕背后的只言片語真的不算什么,只要心中有科學的信念,一定可以到達夢想的彼岸”,在極大呈現節目效果的同時,也傳達了科學精神。通過生產與消費相結合,文化產品更好地進行意義建構與分享。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消費與生產彼此聯系,但又不能決定對方,文化產品所具有的意義是在生產與消費之間這種對話過程中實現的。
規制環節關注文化產品的使用對現代社會文化生活規則所產生的影響??茖W綜藝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對傳統的科學節目與娛樂節目的劃分提出了挑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眾傳播與科學教育之間的壁壘。
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指出任何分類系統都是一種秩序,而且是一種拒絕“不適合成分”的秩序[12]。對現有社會語境中的分類系統或規則的打破既存在危險,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好處。進一步聚焦于影視領域,文類范疇指屬于它的各單個虛構能用相似的情節、主題、場景、風格、象征手法等進行分類。
國外對科學主題節目的研究提到教育娛樂(Edutainment/Infotainment)這一特定類型的節目,而中國一直將科學節目與綜藝節目區分進行制作和研究。因此,節目制作者嘗試打破科學節目、綜藝節目這兩種文類界限,推動文類進化,產生新的文類形式——科學綜藝節目,并由此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科學傳播形式。通過堅持以科學為內核、并且借鑒綜藝節目的娛樂化表現形式,《加油!向未來》有效實現了科學性與娛樂性的結合,也引領了科學綜藝節目的熱潮。
目前,在大眾文化中進行的科學傳播活動與傳統科學教育間未能形成系統的聯系,兩者處在不同的空間,且在公眾的一般觀念中后者往往具有高于前者的價值。而《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打破兩者壁壘,有效連接了大眾傳播與傳統科學教育,在社會語境中實現激發科學興趣與傳播科學知識的有效結合,對兩者的跨行互動提供有益借鑒與啟示。吳寶俊在采訪中指出很多學校將節目視頻截下來用作教學材料,一些老師將節目中出現的簡單、較易操作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在新疆、云南等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老師也會組織學生觀看節目。此外,節目內容同樣被應用于大學課堂中:人民大學物理學系的老師給文科專業的學生講物理類課程時,會使用節目片段,教學效果較好。
大眾科學傳播活動可以成為傳統科學教育的一種補充材料,這些實際例子都說明科學綜藝節目中呈現的內容因為趣味性、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等,可以創造一個獨特的教學情境,在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教育體系知識點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科學領域的興趣和求知欲。因此,《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的內容成為優質的、有吸引力的課程資源,打通了大眾傳播與學校教育的隔閡。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優秀的文化產品會對社會規則產生有益影響,文化意義組織和規范社會實踐,影響公眾的具體行為,從而具有真正的實際效果。
文化循環理論可以成為重新認識科學傳播實踐的嶄新視角。在這一分析框架中,不再把科學傳播看作主要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活動,而是將科學傳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對待,關注意義的生產與交換、建構與分享。因此,科學傳播從知識導向轉為文化導向。
在社會語境下,相比于傳播科學知識,通過科學綜藝節目營造科學文化更加重要也更具影響力??茖W文化是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包含社會中的所有成員,是欣賞和支持科學傳播活動及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社會環境。 “三維科學素養地貌”模型以及 “模擬科學傳播:登山類比”模型中均將科學文化比喻成為激勵和支持公眾的總體氛圍,只有具備科學文化氛圍,公眾才會更多地參與科學。從文化視角出發進行研究,發現科學綜藝節目這一文化產品在五個環節的接合中建構出與科學有關的意義:通過符號選擇表征與科學有關意義、利用宣傳手段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認同、生產中進行意義賦載、消費過程中關注意義再生產、在社會中對規制產生影響?!都佑?向未來》第三季的創作者不僅關注意義建構的各個環節,而且也關注不同環節之間的影響,這也是《加油!向未來》第三季能夠在整個社會中建構出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文化氛圍并取得成功的原因。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同樣契合了在整個社會中激發好奇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氛圍。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在講話中頻頻提到好奇心,認為“科學家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4)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 09- 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 09/11/c_1126483997.htm.。此外,弘揚科學家精神也得到強調和重要闡述,特別是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的成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為這一類型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未來的科學綜藝節目應該更加重視科學文化相關意義的建構:第一,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在節目表征中通過電視符號選擇與呈現來放大科學一方面的特性,并利用新媒體宣傳手段來建構公眾對科學的認同從而產生觀看行為。第二,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節目表征中重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呈現,在節目的生產階段通過科學共同體角色細分、嚴謹的生產文化等來保證節目的科學性。第三,樹立青年科學偶像。使青年科學偶像這一群體成為更值得被表征的對象,在社會語境下完成意義的爭奪。第四,打造節目IP。結合科學綜藝節目的特色,打造具有科學文化意義的同名衍生品,向產業鏈上下游縱深發展,擴大文化影響力。第五,關注消費并進一步調整生產。節目設計者應關注科學綜藝節目在消費過程中獲得的意義,根據受眾評論、反饋及意義再生產,對節目進行進一步的修飾與調整。最后,重視節目與傳統科學教育之間的交叉融合。打破大眾科學傳播活動與傳統教育之間的壁壘,使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間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最大程度發揮節目的社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