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第一次成功地將豬的心臟移植到人體內”,大概算得上2022開年的爆炸性新聞之一。一名57歲的男子,在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經過8小時手術,移植了來自一只經過基因改造的豬的心臟。雖然患者只存活了兩個月,不過這項開創性的手術還是為廣大器官衰竭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借著這股東風,我也終于看完了兩年前買的這本《心臟:一段歷史》(Heart:Ahistory)。

圖1. 《心臟:一段歷史》書影
這本書并非學術著作,不過閱讀起來沒有想象的輕松,主要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段落,若想完全理解需要花點功夫,當然如果當故事讀的話,跳過去也是可以的。作者桑迪普·喬哈爾(Sandeep Jauhar)是紐約長島猶太醫學中心的心臟病專家,同時也是位暢銷書作家。此前他已經出版了兩本醫學回憶錄:《實習:醫生的開始》(Intern:Adoctor’sinitiation,2007)和《成為醫生:解除對一個美國醫生的幻想》(Doctored:TheeisillusionmentofanAmericanphysician,2014),都廣受好評。從亞馬遜的買家評論數量來看,《心臟》比這兩本更受歡迎,2020年還出了葡萄牙語版。
由于祖父和外祖父都死于心臟病,作者自小就對這個器官有些執迷。后來他成為一個專攻心臟衰竭的醫生,卻在40多歲、自覺健康的壯年意外發現自己的心血管竟然已經阻塞得很嚴重,于是引發了日常工作之外的思考。在書中,喬哈爾以家族史和個人經驗為引子,串起了對心臟的認識歷程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并通過審視歷代心臟科醫生的工作和心臟病人的生活,告訴讀者心臟是一個什么樣的器官,醫學上能對它做哪些處置,以及在生活中應該如何更好地與之相處。
書的組織如同一支奏鳴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標題“隱喻”,強調的是生物學的心與隱喻性的心(情緒、情感)之間有密切聯系。作者在第一章,從回顧高中時代在自家后院嘗試記錄青蛙心電的一次失敗經歷寫起(1)這差不多是對19世紀解剖、生理學家工作的重復。19世紀,瑞士解剖學家魯道夫·阿爾伯特·馮·科利克(Rudolf Albert von K?lliker,1817—1905)和德國生理學家海因里希·穆勒(Heinrich Müller,1820—1864)首次記錄了青蛙心臟中的電流。人們推斷這些記錄可以揭示異常情況并因此揭示心臟病,由此開始開發準確的測量設備。,梳理了古往今來人們給“心”賦予的很多象征意義:勇敢、忠誠、愛等等。當心臟的生理功能逐漸被揭示之后,人們知道情感、情緒其實不由這個器官來掌控,但它卻會對各種心理狀態產生敏感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的情感生活就印刻在他的心臟上。在這部分,作者特別舉出了心碎綜合征(2)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也稱應激性心肌病,典型表現類似心肌梗塞。Takotsubo 是日本的一種抓章魚的容器,因為患者心臟的左心室會呈現類似的形狀,由此得名。該癥幾乎只出現在女性中,其病理生理學尚不清楚。和心因性死亡的案例,來說明情緒和生理的聯結所造成的疾病。
第二章相當于樂曲中的連接段,作者由大學的解剖課,寫到心臟的生理特性以及它們的發現過程。當然主要限于前現代的那些偉人,即蓋倫、伊本·納菲斯、達芬奇、維薩里和哈維他們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書的第二部分就以更為生動的方式呈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心臟病治療中的若干重大突破和觀念轉變。
這一部分共9章,大部分遵從了一個基本套路,就是從作者親身參與的病例入手,引出某個對心臟病治療至關重要的發現或發明,以及為這些創新做出主要貢獻的醫生和科學家。比如:第三章的丹尼爾·威廉姆斯(3)丹尼爾·威廉姆斯(Daniel Hale Williams,1856—1931),美國外科醫生。在19世紀末,作為非洲裔美國人,他成為醫生的經歷比較有傳奇性,是很多文藝作品的題材。1913 年,威廉姆斯被選為美國外科學院唯一的非裔美國人特許會員。和第一次成功的心臟手術(1893),第四章的克拉倫斯·李拉海(4)克拉倫斯·李拉海(Clarence Walton Lillehei,1918—1999),美國外科醫生,心內直視手術的先驅開創者之一。他還創造了諸多與胸腔外科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假體等。和他開創的心內直視手術(1954),第五章約翰·吉本(5)約翰·吉本(John Heysham Gibbon,1903—1973),美國外科醫生,以發明心肺機和進行隨后的心臟直視手術而聞名,在 20 世紀徹底改變了心臟手術。發明的心肺機(1953),第六章沃納·福斯曼(6)沃納·福斯曼(Werner Frossmann,1904—1979),德國醫生,心臟導管的發明人。1956年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明的心臟導管,以及第九章喬治·邁因斯在心臟電生理方面的發現(7)喬治·邁因斯(George Ralph Mines,1886—1914),英國出生的心臟電生理學家,他對心臟電生理學做出了兩項重要貢獻。一是提出動作電位波前可以循環傳播,反復激活組織;二是發現了心臟的脆弱期:心動周期中單一刺激可誘發心室顫動的時間。1914 年,他的實驗室中被發現昏迷,并于當天晚些時候去世。他的死可能是由于使用電刺激 進行自我實驗造成的。等。當然有些開創性的工作并沒有明顯的核心人物,比如第七章講的是弗雷明翰心臟研究(8)最初的研究對象是來自馬薩諸塞州弗雷明翰市的5000多名受試者,由此得名。,這是一項始于1948年的長期隊列研究,目標是確定某些危險因素(如吸煙、酗酒、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對心臟病的影響。還有第八章對非手術療法的追尋、第十章起搏器和除顫器的發明、以及第十一章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等,都涉及了多位出場人物。
在這部分,作者充分發揮了他的文學才能。他很擅于用文字來調動讀者的五感,如果你認真閱讀他詳細描述的那幾次實驗、手術和會診,會不禁沉浸其中,仿佛共同經歷了他職業生涯的種種片段。而那些做出重要貢獻的瘋狂而執著的業界前輩,則只需寥寥幾筆就被勾畫得非常生動。他也不吝營造各種沖突和懸念來抓住讀者:冷靜(甚至無情)的醫生和命懸一線的嬉皮病人;多次痛苦的失敗和死亡以及偶爾出現的成功和治愈,等等。
在跟從作者的講述感受了一番心臟醫學的突飛猛進之后,到第十一章末尾,喬哈爾又把讀者帶入到當前的現實問題——雖然20世紀后半期那些密集的發明創造,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關,極大延長了心臟病患者的生命,但時至今日,這方面的進步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對末期心臟病人來說,心臟移植已經是最后的治療方案,但是限于供體有限,大部分有此需求的病人都等不到一顆合適的心臟。由此引向書的第三部分。
如果說第二部分的標題“機器”,強調的是心臟的生理功能,第三部分“秘密”則指的是情感上的心以很多“神秘”的方式影響著生物學意義的心,也就是再現了第一部分呈現的主題。最后的這三章,作者分別從醫生、病人家屬和病人的角度,分析了精神狀態與心臟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收益遞減規律”已經在心臟病研究中顯現出來([1],p. 239),而作為以修復心臟為己任的醫生,他支持把思路從治療轉向預防。他特別提到1990年,迪恩·歐尼什(9)迪恩·歐尼什(Dean Ornish,1953—)美國醫生和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州索薩利托非營利性預防醫學研究所的主席和創始人,倡導使用健康飲食、運動和心理干預(壓力管理)來治療和預防心臟病。的一項研究,在大部分人關注的健康飲食和運動之外,他更注重精神壓力的疏導,最后指出“要善待我們的心臟,必須修復我們的社會和思想”([1],p. 241)。
有評論說喬哈爾的這本新書與他的前兩本回憶錄相比,發生了急劇轉變。因為在那兩本書中,他把從事醫生這個職業描繪成了“一條充滿苦難、侮辱和道德風險的道路”,而《心臟》這本書,色調則明亮很多,講的都是領域中的閃光點(10)見https://www.wsj.com/articles/heart-a-history-review-at-the-bleeding-edge- 1536957706?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雖然沒讀過前面兩本,不過從此書中確實可以看到,喬哈爾在述及其上司、同事甚至病人時筆調尖酸,可見深受其苦。然而書的整體氣氛還是很積極而給人希望的,并且其中關于科學內容的敘述始終保持著簡潔和準確。書后也列出了每章的延伸讀物并編制了專業術語的索引,適合以學習為目的的閱讀。
最近幾年出版了多部關于心臟病的認識和醫學干預的歷史著作,包括:2016年,詹姆斯·福雷斯特的《治療心臟的人:制造了我們生命中最偉大醫學突破的格格不入者、特立獨行者和叛逆者》(TheHeartHealers:Themisfits,mavericks,andrebelswhocreatedthegreatestmedicalbreakthroughofourlives);2018年,托馬斯·莫里斯的《心臟問題:11 次手術中的心臟歷史》(TheMatteroftheHeart:Ahistoryoftheheartinelevenoperations);以及2021年,比爾·舒特的《泵:心臟的自然史》(Pump:Anaturalhistoryoftheheart)等。作者分別是醫生、媒體人和生物學家。這些不同角度的歷史寫作,標志著心臟醫學領域的相對成熟,也側面印證了喬哈爾的判斷,即未來應該更加關注心理因素對心臟生理的影響這個黑箱。雖然現在還不能給出明確的解釋,但誠如不久前阜外醫院楊進剛大夫在一次演講所說:“治療心臟病的最好藥物不是他汀和阿司匹林,而是樂觀和愛。”(11)見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GAFSFP0552E4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