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高軍軍
(甘肅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蘭州 730046)
生物安全體系是從場區建設到人員、動物,從場內控制到周邊環境隔離的立體的、全方位的系統工程[1]。畜禽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是以生態需求和經濟效益為出發點,采取防止動物疫病的病原體進入動物群體的措施[2]。隨著人們對高品質牛奶制品的需求增加,奶牛養殖數量也在增加,伴隨著飼養管理模式、保健及防疫等措施變化,奶牛場布局、設備水平、養殖技術層次不齊,部分工作人員對疫病的防控認識不足,導致新舊疫病發生。須科學制定監測計劃,開展抗體和病原監測工作,及時掌握相關風險因素,適時調整疫病防控策略[3],做好奶牛場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通過調查了解甘肅省部分奶牛場生物安全措施,為奶牛疾病控制提供參考。
調查對象為金昌市、蘭州市紅古區、武威市涼州區的5 個規模奶牛場和部分中小型奶牛場及散養戶,采用實地觀察、與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交流、查看養殖檔案等方式,對奶牛場日常飼養管理、衛生防疫記錄、生物安全措施等調研。
5 個規模奶牛場設計和場內布局合理,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場內設有糞污處理區和隔離區;部分小規模奶牛場及散養戶生產區和生活區沒有完全分開,沒有糞污處理區。
多數奶牛場配有專業技術人員,半數奶牛場配有專職獸醫。技術人員和獸醫專業水平層次不齊,管理難度大。多數奶牛場定期舉辦生物安全培訓,定期對員工人畜共患病項目進行體檢,散養戶定期接受當地獸醫主管部門的培訓。
半數以上奶牛場沒有定期主動進行病原學監測,只有周圍奶牛場有疫病流行才檢測;部分奶牛場一直沒有病原學監測。多數奶牛場只對口蹄疫抗體水平定期監測,其他免疫抗體定期監測少,只在發病或者周圍牛場有疫病時檢測。
規模奶牛場及小規模奶牛場門口設有消毒池和人員噴霧消毒間,混合使用2 種以上消毒劑,人員和車輛消毒管理較完善,配有淋浴消毒間和高壓水槍。多數散養戶場區門口沒有消毒設施,只使用一種消毒劑。
80%以上奶牛場病死牛無害化處理采用深埋、焚燒方式,糞污無害化處理采用堆肥法、沼氣池方式。個別奶牛場直接將糞便曬干還田。
甘肅省奶牛行業暫無完整的生物安全體系,部分奶牛養殖場主動學習生物安全管理知識,完善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由于地理環境、場內布局、資金、管理水平等差異,存在奶牛場盲目模仿,無法將生物安全體系與自身情況有效結合,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生物安全風險。
甘肅省奶牛存欄25 萬頭左右,監測任務大,市、縣獸醫主管部門存在工作人員不足,監測經費少等問題,只開展了疫情監測和免疫抗體監測,只能抽檢部分樣本,影響監測結果。
部分奶牛場由于資金限制、缺失生物安全理念[4]、場內布局不合理、疫病檢測投入少、防疫制度不明確、引種檢疫不嚴格等原因,存在飼養管理不規范、養殖檔案記錄混亂、生物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等問題。
部分奶牛場生活區、生產區等區域規劃布局不合理,場區和生活區未分開,之間未設立獨立消毒間,沒有無害化處理區;部分奶牛場選址時未考慮地勢、風向等因素,造成場內環境惡化和污水排放困難等問題;有些牛舍地面構造不達標,易打滑,造成奶牛肢體病多發;部分奶牛場設施設備落后,沒有全自動溫控系統和高效通風設備,夏季溫度高導致奶牛群食欲降低、產奶下降、熱應激反應和腹瀉概率升高,冬季舍內通風不良導致呼吸道疾病增多,犢牛、保育牛患絲狀牛支原體病增多。
部分奶牛場為降低人工成本,聘用當地農民參與飼養管理,飼養人員專業知識缺乏、飼養管理不到位,專業管理和獸醫人員缺乏;部分奶牛場沿用原始的管理模式,員工工作方式和執行程度沒有太大變化,制定的生物安全措施沒有得到落實,分群飼養意識低,難以做到全進全出,增大疫病發生的風險。
管理制度不嚴格,難以保障生物安全。部分奶牛場職責分工不明確、重要崗位人員流動大、新員工未經專業培訓直接上崗、記錄缺少或混亂,牛群日常健康狀況、疫苗免疫、用藥情況、人員和車輛進出等養殖檔案記錄不完善,出現問題時很難溯源。部分奶牛場沒有制定嚴格生物安全制度,存在管理者和獸醫監管監督不夠、職責分配不合理、病畜隔離制度不健全、無害化處理及消毒滅菌記錄缺乏等現象。
奶牛的飼料費用支出約占養殖總成本的65%~75%[4],部分奶牛場對日常疫病檢測重視不夠,投入成本少,檢測力度不夠,奶牛日常健康監測依賴獸醫、飼養員的經驗,忽視實驗室診斷,沒有定期進行病原學監測,只有奶牛場發病時才檢測,除了對布氏桿菌病和結核病檢測較重視外,其他的疫病病原學檢測少有開展。
部分奶牛場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對疫病發生抱有僥幸,防疫監督制度缺乏,盲目相信獸藥廠家或推銷人員的建議,存在免疫接種程序混亂和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場內及場外人員隔離消毒不到位,飼養人員及外來車輛未經嚴格消毒就能進入生產區,工作人員的工作服和長靴子沒有做到定期更換消毒,容易引入新的疫病;消毒制度不明確,消毒藥比較單一甚至有些已經過期,較少進行消毒效果比對,少有按規定比例嚴格配制和交叉使用多種消毒藥,消毒頻次不高,導致消毒效果不理想。
部分奶牛場的管理和獸醫人員保健意識低,奶牛有臨床癥狀時才注重保健。注重重大疫病的疫苗免疫,輕視奶牛生長階段藥物和營養保健,疫病監測缺乏,無法跟藥物保健結合,存在抗生素濫用現象,保健管理不到位,奶牛蹄葉炎、乳腺炎、腐蹄病等疫病指數較高。
部分奶牛場的病死奶牛和糞污沒有規范的無害化處理措施,病死奶牛沒有定點填埋,少量奶牛場糞便未無害化處理,直接當作肥料還田,沒有嚴格按照GB 16548 規范處理,處理情況也未及時歸檔。
部分奶牛場的產乳和后備奶牛品種老化,引進高品質種用奶牛迫在眉睫。引種時未嚴格落實產地檢疫和落地監管,未加大新引進奶牛病原范圍的排查,存在新引進奶牛進場隔離時間不足就混群飼養的現象。
養殖場負責人要重視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必須采取的措施是持續的習慣,是組織文化,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要加強培訓力度和監督監管,建立生物安全專職隊伍,事事落實到人;對不合理的場區劃分規劃建設,構建齊全的生物安全安全設施,如污水糞便沉淀消毒池、廁所、食堂、門禁等,在場區門口建立規范的消毒池,在場區和生活區設立洗澡消毒間;設立生物安全專職監督崗位,完善和制定科學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監督獎懲制度,做好違規記錄并及時通報要求更正。
加強新入職員工的上崗培訓、完善薪酬制度、依能力合理分配崗位,形成常態化的人員培養,減少重要崗位人員流失,才能使制定的生物安全措施較好地執行。管理人員要認識獸醫對奶牛場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定期對獸醫進行培訓,明確獸醫職責,包括監督飼養人員衛生防疫、用藥、疫苗免疫、消毒等情況和每天觀察奶牛群的健康狀況及配合采集監測樣本。管理人員定期對獸醫監督考核,聽取獸醫的建議,簽訂生物安全責任書,落實責任。
舍內環境主要是生產區內的衛生環境、溫度、飼養密度等,舍外環境主要是牛群活動場地、干草棚、青貯窖、糞污無害化處理區等。創建舒適衛生的舍內外環境,有助于牛群健康,減少病原體。根據疫病特點定期對環境消毒,同時保持牛體衛生,定期刷拭[5]。
奶牛場引種至關重要,引進奶牛前制定詳細的引種計劃,前期調查引進奶牛的產奶量、死亡率、淘汰率、發病率等情況,引進高品質的奶牛,嚴格落實產地檢疫和落地監管[6],主動對新引進奶牛加大病原范圍排查,發現可疑牛及密接牛群立即隔離。科學制定新引種奶牛隔離期,等潛伏期時間過后再復檢為陰性者才能混群飼養。
養殖場的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一般不允許離場,嚴格落實牛群調運和進出場消毒措施,建立門衛專人監管制度,車輛和人進出場區要報備和消毒,人員進入場區須隔離48 h 以上,嚴禁近期接觸過牛群的人員和車輛進入場區,食堂食材和飼養人員入場物品嚴加監管[7]。
提高養殖戶保健重要性的認識。奶牛場根據經濟條件、場內布局、設備、管理模式、技術水平等實際情況,完善和制定適合的保健方案。奶牛健康保健以預防疫病、提高牛群抵抗力及增加養殖效益為原則,科學的保健措施可以減少重大疫病發生幾率,實現奶牛群健康、可持續發展。根據奶牛生長的不同階段制定藥物和營養保健方案,加強奶牛蹄葉炎、乳腺炎、瘤胃和營養代謝性及繁殖障礙性疾病的針對性保健,定期開展主要疫病的監測,將流行病學調查與疫病監測結果及藥物保健相結合;按照牛群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配比日糧和使用青貯飼料,及時修蹄和定期進行蹄浴,防治腐蹄病,保持蹄部干凈。定期檢測奶牛群營養代謝和繁殖障礙性疾病及干奶期的隱性乳腺炎,制定規范的保健模式并不斷地完善。
采購有質量保障的疫苗、獸藥、消毒劑,規范操作規程,形成標準化、痕跡化管理,確保奶制品質量和牛群生物安全[8],獸藥和消毒劑的出入庫、質量驗證、使用管理等過程要有記錄。
制定衛生消毒計劃和糞污、病死奶牛的無害化處理規程,明確員工的衛生消毒區域及該區域的無害化處理任務。建立衛生消毒和無害化處理臺賬,由場負責人負責監督。
定期進行病原和抗體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和場內往年流行病情況,改善健康保健方案和生物安全計劃,對檢測出的病牛采取隔離治療或撲殺措施,對污染場地設施徹底清掃消毒,加大新引進種用奶牛的病原排查范圍,嚴格核實產地檢疫和落地監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