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科,李華柏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各級各地黨委與政府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部署,統籌謀劃,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農村相對城市來說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的產業化、體系化程度較低,大量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農民進城務工,鄉村優質人才外流,農業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與素質偏低,城鄉人才差距大。農業技術的相對落后與農村技術人才的缺乏,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緩慢、制約鄉村振興的因素[1]。
分析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術人才培養狀況,開展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實施路徑的研究,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新型技術人才是農村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與農村創新發展的帶頭人,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4 年后,國家通過學歷教育、農業技術人員下鄉培訓、舉辦技能培訓班等多種方式,加大了農民工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大量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進入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務工,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仍顯不足,且整體素質偏低,人才結構不合理,技術人員價值難以體現,這些現象依然較為普遍。
農村職業教育肩負為農村、農業發展培養人才的責任,但存在一些問題,如基礎條件薄弱,經費保障不足;師資結構不合理,“雙師”比例較低。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水平低,依托已有的農村職業教育,難以培養出足夠的切合農村產業體系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三農”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農村技術人才不僅需要較高的實踐技能,掌握農業生產規律,有較高的技術水平,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以面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新型技術人才有迫切的、更高層次的需求,農村職業教育結構與人才培養模式須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培養有文化、有技術、懂農業、善經營、能創新的職業農民隊伍與新型技術人才,帶動農村現代產業的發展與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2]。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產業性、應用性的獨特屬性,以培養生產與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農村技能型人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院校受師資結構、師資水平、專業設置等制約,應用技術成果轉化、農業技術、農業機械研發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的屬性,其專業設置緊密結合地方產業或行業企業,有利于培養知識型、綜合型和復合型高素質技術人才。充分發揮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知識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優勢,與職業院校實踐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優勢實現結構互補,構建二者在農村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與融合助力機制,實現職業教育實踐技能與高等教育應用技術的融合,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農村“精技術、高技能、善創新”新型技術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能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主要的教學模式與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機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涉農企業、鄉鎮(農村)產業通過校企合作與互動,將生產勞動的實踐性與教育教學的理論性融為一體,使職業能力與技術教育相互關聯。通過產教融合,有效地將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教學;通過教學與培訓,使學生提高技能,掌握新技術、新工藝與新規范,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管理水平。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現了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過程的融合,有效推進了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促進了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培養的結合[3]。
對接農村產業,以培養“精技術、高技能、善創新”高素質新型技術人才為目標,以農村產業技術與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具有農學結合、產業特色的培訓課程體系;對接農村產業,實現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與高等應用教育相融合?;诨ヂ摼W技術服務平臺、專業教學資源平臺、生產現場教學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應用技術培訓與實踐技能提升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借鑒“雙元”培養模式,通過校(高等院校、農村職教聯盟與農村產業學院)企(涉農企業、農村集體組織等)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通過“?!眰魇谛录夹g、新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技術技能水平,通過企培養實踐技能,校企“雙元”育人,將學生培養成為掌握農業技術、有較高技能,善于創新的技術型人才。
根據所在地域“三農”情況,本科院校、高職院校與涉農企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產教融合,創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推動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一體化教學改革,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程引入教學,優化教學方法,構建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與機制,定向培養涉農行業復合型、創新型人才[4]。
農村新型技術人才的培養要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的特點,創新多樣化的培養方式,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應用技術培訓與實踐技能提升相結合的教學方式[5]。
1)線下集中培訓與線上自主學習相結合、課堂教學與遠程教學結合。線下集中培訓主要采用開辦培訓班的方式,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方式進行課堂理論與實踐技能教學,強化與產業相關的知識學習,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技術水平。
線上自主學習,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利用智慧職教、愛課程等開放學習平臺共享遠程精品課程數字化教育資源,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靈活自如、及時、迅速、方便地學習農業科技知識,不影響其正常工作與農業生產活動。線上自主學習可以實現自由學習、終身學習的目的。
2)應用技術培訓與實踐技能提升相結合。通過理論實踐一體化培訓,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通過理論,提升農村技術人員靈活應用理論知識與生產技術以解決實際農業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提升學生實踐操作的職業能力。通過理論實踐培訓的結合,使學生既掌握專業技術,又具備較高的實踐技能。
在政府引導下,組建市級農村職教聯盟與縣級農村產業學院,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6]。
以市轄區域為單位,以“區域內政府組織主導+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骨干性高職院校牽頭+其他職業院校參與”模式,組建市級農村職教聯盟,探索有效銜接職教的新模式,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7]。
1)根據農村產業,按專業對口原則,由行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牽頭,實施縣級中等職業學校與縣級職教中心教學質量與師資提升計劃。一方面,面向聯盟內職業學校舉辦集中培訓班,開展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基地建設等精準培訓,通過專遞課堂等提供“菜單式、模塊化”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培訓。另一方面,采用送培、送教到校方式,一對一問診把脈幫扶農村職業教育,發現和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定向制訂師資培養方案與水平提升規劃。
2)依托高等院校優質的專業資源,與其他教育機構共建共享優質數字化培訓與教育資源,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采用常態化線上自主學習與直播培訓相結合,定期開展教研教改活動,提供線上遠程技術培訓與服務。
以縣為單位,組建“縣級政府部門主導+與產業相關的應用型本科院?;蚋呗氃盒款^幫扶+縣級職教中心與中等職業學校為實施主體+企業+鄉鎮(產業)”的農村產業學院。結合縣級區域的產業發展情況與規劃,實施產教融合,開展專業理論知識、新技術、創新創業思維等多樣化培訓,實施理論實踐一體化職業技能與技術水平提升的融合,培養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具有應用技術屬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具有職業能力屬性,在農村新型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二者具有結構互補與融合助力的優勢,以二者為主體組建農村職教聯盟與農村產業學院,可以有效地緩解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技術人才的缺乏問題,培養切合農村一二三產業體系融合發展所需的“精技術、高技能、善創新”新型技術人才,帶動農村現代產業的發展與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