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晨
突發事件報道是指媒體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的報道。省級媒體作為各省市的地方主流媒體,地理優勢使之成為突發事件新聞報道議程設置的主體把控者,影響著受眾、社會及輿論風向,也影響著突發事件的框架構建和受災地區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近幾年,河南省級主流媒體的融媒客戶端——“大象新聞”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融媒實踐創新,使得其脫穎而出。
在地方媒體的深度融合戰略下,新聞客戶端是省級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方式。新聞客戶端作為新型信息平臺,開創了屬于自身的“新聞+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運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突破傳統單一的新聞媒體功能,成為省級主流媒體的新型融合業態。
英國危機專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機處理的3T 原則:Tell You Own 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強調組織牢牢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強調危機處理時組織應該全面提供信息;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強調信息發布的全面性。里杰斯特強調以政府為主體向受眾傳輸重要信息,但在現實突發危機事件中,多以媒體為平臺,來傳輸黨和政府的意見和觀點,傳遞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促進突發事件的解決。因此,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省級主流媒體作為發布主體,一方面要謹遵3T原則,另一方面也要完成“播報者”、“號召者”到“監督者”的角色轉換,這樣方能彰顯我國主流媒體報道的全局視野。
大象新聞客戶端是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新聞客戶端,秉持“河南廣電就是大象新聞,大象新聞就是河南廣電的手機展現”理念,在眾多融媒APP 中脫穎而出。在對2021 年7 月河南暴雨災害的報道中,“大象新聞”不僅貫徹了里杰斯特危機處理的基本原則,也展現了作為省級主流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角色轉變。
里杰斯特3T原則中第一原則強調“以我為主提供情況,牢牢掌握信息發布的主動權”,即省級主流媒體作為“播報者”要憑借著地理優勢在第一時間發出權威聲音,一方面能把握初期的議程設置,另一方面作為“把關人”過濾不實信息,防止謠言進入信息場,以免影響后續救援。2021 年7 月20 日河南暴雨,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相關信息后,河南廣播電視臺立刻啟動了強降雨天氣應急宣傳報道機制,打造一體化的綜合傳媒平臺,據統計,事件發生一周內就已推出相關新聞報道或產品5000 余條,在客戶端中也創建“人民至上|防洪救災進行時”專題,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清晰分類,以快行動打造省級信息發布平臺,吸引大量用戶注意力。
省級主流媒體應不斷跟進突發事件的事態發展,成為事件的“24h播報員”,增強服務引導意識,做事件的“號召者”。3T 原則的第二個原則強調信息的全面性,這個階段,省級主流媒體的角色應轉變為“號召者”,在不引起集體性恐慌的前提下將事件全貌展現給公眾。“大象新聞”在此次水災報道中不僅發出自己的原創報道,也轉發各地融媒體的報道,如轉發縣級市媒體的相關報道,包含權威通告、街道社區防控措施的落實、市內交通運營信息及物資發放時間地點等,大到國家權威發布,小到街道民生服務信息,全面呈現水災情況,引起受眾充分重視,做好后續的防范工作。
突發事件發生后,黨和政府的救災速度與效率都是百姓密切關注的,因此在這個階段省級主流媒體從“號召者”轉變為“監督者”,準確把握議題設置的科學性與延續性,公平真實透明地反映救援信息。一方面監督相關部門是否為受災人民第一時間送去救援幫助,另一方面監督災后地方重建是否妥善等。“大象新聞”在對7·20 鄭州特大暴雨災害的報道中深刻把握應急報道規律,事件后期將專題分為“新鄉汛情”、“鶴壁汛情”、“權威消息”、“應急響應”、“防洪應對”、“救援進展”、“辟謠”、“出行信息”等,從真實報道受災情況、如何救助被困人員,到政府對暴露問題的權威解決措施,再到對網絡不實信息的辟謠以及公布后期出行信息,全方位監督相關舉措落實。
“大象新聞”通過現場直播、圖文結合、短視頻及長視頻等,多技術賦權融合呈現視覺盛宴,憑借先進的直播技術、獨創的短視頻內容、圖文信息的視覺優勢增強傳播效果,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如洪災嚴重時大象新聞交通事業部調動12架無人機拍攝,通過5G現場直播系統開展了《人民至上|防洪救災進行時》小屏直播,直播效果遠遠超過了轉播的省內其他平臺的直播,如表1。“大象新聞”音視頻圖文全媒體應急報道累計有1842篇,在各融媒體平臺的閱讀量累計達到15.4億人次,在新浪微博創立了話題#防汛救災進行時人民至上#,還發布了《河南暴雨互助》等系列海報。“大象新聞”用多種技術構建不同視覺產品融合報道,提高報道的傳播效果和權威性。

表1:河南暴雨災害大象新聞客戶端中各媒體直播數據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2004年提出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互動發生需要具備四要素:1.群體聚集在同一場所;2.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3.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上;4.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狀態。在傳統的突發事件報道中,信息視角常為“決策方”和“典型模范”,而在融媒環境下,輿論場中呈現了基層群眾視角。“大象新聞”以基層人物視角,憑借地理優勢實現身體共同在場,通過線上互動打造輿論場的虛擬共同體,采用靈活多維的信息視角,全面傳遞突發事件信息,彰顯了人文主義關懷。“大象新聞”7月28日報道的《“我們的家沒了”災民大爺換上志愿者發放的新鞋后哽咽》,呈現了重災區衛輝百姓受難的情景,使受眾由旁觀者變為沉浸參與者,成為虛擬共同體。
突發事件報道中,政府、平臺和用戶三方的聯動也是深化共同體理念的一大創新。大多省級媒體客戶端開辟用戶互動窗口,民眾在平臺上反映需求,平臺收集信息統一派出記者了解情況,必要時向政府反映。三方聯動,深化了三方共同存在的虛擬場景,使用戶沉浸在服務體驗中,不斷加強用戶黏性。暴雨中,“大象新聞”熱線專欄設置了網民全天自發爆料快捷按鈕,且作為平臺首發者開放了求助專線、一鍵求助專區,在微博也建立#河南暴雨互助#等話題,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轉發擴大影響力,如表2。截至2022年3月22日,#河南暴雨互助#話題累計收到求助信息20多萬條,整理上報5300 多條。8 月27 日“大象新聞”啟動“大象幫”助農計劃,廣電記者直播帶貨助賣農產品,將連鎖超市與農戶相連接,80萬網友在線觀看。用戶、平臺和政府三方聯動,展現了省級主流媒體的擔當。

表2:“大象新聞”影響力數據

表3:“大象新聞”發起微博話題
訴諸感性的共情傳播成為省級媒體播報突發事件的主要方式。以感性視角挖掘故事還是公正客觀訴諸理性,是省級媒體需要把控的。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后,“大象新聞”的文章報道多使用“英雄”、“河南加油!”、“相信國家”等詞語,其余報道也多為援助信息和英雄形象,對災害初期產生的嚴重影響的報道較少,如重災區鄭州、衛輝全方位斷電斷糧斷信號、交通癱瘓、員工被困公司等,有時候自媒體發聲才引發關注。正面信息雖能展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凝聚力量、避免恐慌悲觀等情緒,但在全面報道受災群眾的狀況上有所欠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省級主流媒體應發出權威、客觀、真實、全面的聲音。
信息分秒更新的媒體融合時代,在報道突發事件時,如果主流媒體的報道滯后,信息公布不及時,就易引發謠言的病毒式傳播。7月22日河南暴雨災害發生初期,一名叫“200gana”的網友在大象新聞的熱線欄目中爆料“人在鄭州動物園附近,下樓是不可能的”,并在微博中也發布文章且都配有圖片,后查證所配圖片并非本地圖片,也并無“動物園鱷魚出逃”一說。但受眾無法判斷信息真偽,極易相信并二次傳播這些謠言和負面信息。因此,省級媒體應在持續跟蹤報道的同時,注重及時發布、完整表述。
融媒體環境下,省級主流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融媒實踐不僅體現在3T原則下角色的轉變,也體現在技術賦權下虛擬共同體的構建。“大象新聞”在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后的報道中體現了作為省級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但是在海量的突發事件新聞面前,受眾會覺得無助、抑郁,基于此,受眾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訴諸積極情感的建設性新聞報道。因此,省級媒體應做好建設性和全面性的平衡,拓寬信息圈層,持續跟蹤報道,這也為我國其他省級主流媒體的突發事件報道提供一個新思路。
[1] 倪惠杰.“新聞+服務”:省級媒體建設新聞客戶端的模式創新[J].傳媒,2021(21).
[2] 駱文浩.災難報道中的“3T”原則[J].新聞戰線,2008(11).
[3] 柳曉東.從大象新聞客戶端的成功探索市縣級融媒體發展之路[J].中國傳媒科技,2020(12).
[4] 徐紅曉.河南廣電防汛救災應急報道融媒實踐與創新[J].傳媒,2021(20).
[5] 李薇.應急場景下廣播傳播能力的重構探析——分析鄭州7·20暴雨后傳播案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22).
[6] 趙學玉,成書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廣電媒體網絡輿情應對探析——以河南廣播電視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