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臨滄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董琴映
(臨滄市文物管理所,云南 臨滄 677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繼新農村建設戰略后著眼于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也是著眼于解決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大舉措。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具體的建設目標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風文明”就是鄉村振興戰略五個主要內容之一的“文化振興”。在文化振興過程中,突破以往固有的認知體系,因地制宜但又不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文物建筑、鄉土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助推鄉村振興,建設我們美好家園。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是中國西南邊陲待開發的一塊寶地。臨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境內居住著23個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數民族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等11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6%。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第三次全國文物(不可移動)普查完成了83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復查,共發現新文物500多個點。目前臨滄市境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項;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8項;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2項。最后登錄不可移動文物571處,其中新發現472處,復查99處。古遺址122處,占總數的22%;墓葬49處,占總數的9%;古建筑153處,占總數的27%;石窟寺及石刻35處,占總數的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5處,占總數的36%;其他7處,占總數的1%。
全市登錄的571處不可移動文物中,278處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93處登記為公布文物點。在571處登錄文物點中,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共206處,占總數的36%;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共358處,占總數的63%,其他類占比1%。
在登錄的571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等占比36%的文物點,基本不需要日常維護或者維修維護不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財力;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占比63%的文物點,日常維護和保護性修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臨滄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第一,保護機構設置不健全。臨滄市文物管理所、鳳慶縣文物管理所、臨翔區文物管理所、永德縣文物管理所4個單位人員配置較為合理,能夠正常運轉。其他縣(區)雖設置保護機構,但沒有配置專業人員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第二,文物保護工作從業人員較少。截至目前,全市七縣一區文物從業人員共34人,而在這些從業人員中絕大部分是從其他行業轉崗而來,沒有文物專業技術職稱,有些縣區甚至是公務員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而且不能相對固定。第三,在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日常維護和保護性修繕方面,在占比63%的文物點中,目前能夠得到保護維修的僅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占比不到1%,因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維修經費可以向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申請,并能夠得到落實。而臨滄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困難,市縣(區)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經費根本無法落實,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日常維護、維修更是難上加難。第四,從業人員偏少,業務水平偏低,加上經費緊張,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全市571處文物點的日常巡查管護難以落實,地處偏僻的文物點,一年也到不了一次。第五,缺乏專業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團隊。截至目前,全市范圍內仍然沒有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的團隊和個人。所有文物保護工程,必須依賴其他州市或省外的技術力量,增加了文物保護工程各種資金成本。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壞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不可移動文物往往是一個地方的地標,是一個地方文明發展的實物載體。例如:滄源廣允緬寺集建筑、雕刻、繪畫為一體,是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價值的古代建筑,也是邊疆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物證;滄源勐卡鄉土建筑群為典型的傣族桿欄式建筑;翁丁鄉土建筑群為典型的佤族原始村落,被稱為最后的佤族原始部落;鳳慶古墨水磨坊群(圖1)是農耕文明重要實物載體;魯史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是研究茶馬古道重要的實物依據;安石茶葉初制所舊址和鳳慶茶廠舊址(圖2)是重要的近現代工業遺產。

圖1 古墨水磨坊群遠景

圖2 鳳慶茶廠老廠區
在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做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助推鄉村文明建設,構筑美麗家園。筆者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思考,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市、縣(區)兩級應切實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建設,特別是縣(區)一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積極主動向政府部門陳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爭取成立機構,增加人員編制,每個縣(區)文物管理所應該設置3~5名專業人員編制,并配備車輛等必要的設施設備,以加強對轄區內文物點巡視巡查,保證文物安全。對原有在職人員采取多渠道多方式業務培訓,提升現有在職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對新招考招聘人員,必須在專業上加以限制,盡量要求歷史、文物博物等專業的畢業生,特殊專業崗位可以采取校園招聘等方式進行。
鼓勵企業、個人參加省級以上機構組織的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監理、施工等專業培訓,取得相應資質,爭取建設一支比較專業的本土文物保護工程團隊,就近解決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問題,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經費。發現問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人才、技術方面的支持。
臨滄省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較少,保護維修必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云南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的相關規定,制定科學的保護維修方案,積極向省級和國家申請經費,通過正規招投標,由有資質的專業團隊實施保護維修工程。
對省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落架大修、整體搬遷、消防等專業性較強的工程,必須根據《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通過正常程序,由專業的團隊進行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日常維護和有效利用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任重而道遠。
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拯救老屋行動”“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等相關要求,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
①整合“鄉村振興”各個渠道的資金,做好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日常維護。例如:魯史古鎮建筑的日常維修維護,由當地工匠使用傳統工藝做一些修補、撿漏、除草等;古墨水磨坊群的建筑形式是就地取材土生土長的本土建筑,對河道、水磨坊、碾坊、榨油坊的日常維護,沒有必要由有資質單位和個人進行施工,當地管理人員隨手就可以完成;同理翁丁佤族鄉土建筑群的日常維護也是一樣,既可以省去繁雜的報批程序,不會因為等待批復而耽誤最佳維護時間,同時,也可以增加當地工匠的一些經濟收入。
②結合“人才振興”“拯救老屋行動”,有效利用文物,讓文物“活起來”。隨著鄉村旅游業發展,在魯史古鎮、翁丁佤族鄉土建筑群、勐卡傣族鄉土建筑群、魯史塘房等景區,組織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等特色餐飲服務,當地政府、文化、物價等部門必須加以正確引導,決不能有坑人宰客的情況發生。讓文物“活起來”,古墨水磨坊房群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實物載體,可以讓部分水磨、碾子(圖3)、油坊、水碓運行起來,供游客參觀,讓游客了解傳統大米、面粉、植物油的加工方法和流程,體現博大精深的中華農耕文化。始創于1939年的滇紅聞名世界,滇紅茶曾經作為國禮送給英國女王。鳳慶茶廠老廠區作為重要工業遺產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新建新廠區而停止使用,但原有設施設備均可以運行(圖4)。筆者認為,從每年的生產份額中分一部分出來,在老廠區進行加工,讓設備動起來,并恢復歷史以來的品牌和包裝,讓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了解滇紅制作技藝和滇紅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讓游客參與進來實現互動,現場制作紅茶,購買收藏親手制作的產品,把鳳慶茶廠老廠區辦成“活”的茶葉博物館。

圖3 碾子

圖4 制茶設備
③加大對文物保護單位的深層開發,培養一批心靈手巧的技術人才,進行旅游產品開發。在古墨可以利用當地盛產的青石板、龍竹等資源,把水磨、碾子、油坊、水碓等按比例縮小,生產旅游產品,做到精致便攜,集裝飾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翁丁可以利用當地竹、木、草等材料把佤族傳統的“雞罩籠”民居做成用于裝飾和觀賞的模型;勐卡可以生產傣族傳統“干欄式”建筑模型;廣允緬寺的壁畫是典型的南傳上座部佛教裝飾壁畫,可以采用臨摹、攝影等方式,把精美的壁畫復制下來,做成精致畫冊出售,客人可以留作永久的紀念。
加強對農副產品、土特產附加值的挖掘和開發,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魯史、翁丁、勐卡、塘房、古墨等既是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旅游景區,政府、文物主管部門、旅游部門,應該多渠道全方位引導當地居民對農副產品、土特產附加值深層挖掘。魯史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中國四百名鎮之一,當地的毛豆腐、醬油、火腿、泡肝等土特產聞名全省乃至全國,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改變以往的傳統做法,改大包裝為小包裝,便于攜帶和保存;改變原來生食為熟食,便于游客食用;改原來粗包裝為精包裝,可以把茶馬古道路線圖及古建上的彩繪、書法作品等印制、繪制在用于包裝的紙、布、木片、竹片等材料上面,讓產品外觀更加精致美觀,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塘房海拔較高氣候較冷,出產的花椒品質上乘,產量可觀,可以改變一直以來出售原材料的粗放模式,加工制作成花椒油、花椒粉等精細產品,分小包裝,可以大幅提高附加值。古墨是國家命名的避暑小鎮之一,是夏季避暑納涼的理想去處,游客流連于清可見底的情人河邊,掬一捧清涼的溪水,擦一擦臉上的汗水,看著四周碧綠的青山,身心得到無限放松,也可以適時參與到傳統大米、面粉、植物油的加工過程中,體驗一番“衣食住行”中“食”的來之不易,更可以把原生態的大米、面粉、植物油采購回家,聞一聞來自大自然的氣息,嘗一嘗純天然的味道。
由于屬于臨滄經濟欠發達地區,市縣(區)兩級財政十分困難,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經費難以得到落實,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日常巡查巡視、保護維修的經費就無從著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方面。文物保護維修屬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保護利用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未公布文物點,可以突出每一個縣(區)、鄉鎮、村落獨具特色的亮點。
首先,市、縣(區)兩級政府應切實加強對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登記為公布文物點的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文物保護機構,保證經費投入和人員配置;文物主管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應采取各種措施,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結合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的不同地域、民族、氣候等特征,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適合于臨滄的文物保護之路。
其次,結合人才振興,培養縣(區)、鄉(鎮)、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員,學習文物保護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積極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文物是每一個地域文明發展的見證和實物依據,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再次,結合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有效實現部分經費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即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方面的資金,可以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抽出少量資金,用于本區域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日常維護、維修,既保護好文物也突出本區域的地域特色。
最后,因地制宜,做好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保護利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成為一大亮點,“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在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保護利用過程中,應該不拘泥于政策的局限,因時因地制宜把市級、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未公布文物點的保護利用工作做好。例如:鳳慶古墨水磨坊群雖然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所有的建筑材料均為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建筑工藝也是本土傳統工藝,在日常維護維修過程中,可以就近聘請當地工匠完成,省去繁雜申請報批程序;翁丁鄉土建筑群和勐卡鄉土建筑群,相距不過3千米,一個是典型的佤族原始部落,一個是典型的傣族傳統建筑群,建筑材料和工藝都是傳統做法,通過逐級申報層層報批,肯定耽誤文物保護維修的最佳時機。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有效利用產業、人才、生態、組織資源優勢,做好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凸顯地域特色,為臨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