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吉水縣博物館,江西 吉水 331699)
吉州窯是宋、元時期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地處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鄰近贛江江畔。在3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窯包堆積24處,窯址總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物工作者對窯址進行了長期發掘和研究。既發掘了制作瓷器的練泥池、淘洗池、蓄泥池、房屋墻基、擋土墻、散水槽、排水溝、道路等遺跡,也發掘了燒制瓷器的多條龍窯,還對窯址的瓷土原料、市鎮街巷進行了調查和勘探。清晰地揭示了宋元時期吉州窯制瓷生產的各道工序流程,對宋元時期永和鎮“前店后坊”的生產和銷售原貌有了新的認識。
窯址于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起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運營名單。
1974年,安徽亳縣文化館在當地農田基本建設過程中,發現了一批曹魏時期的墓葬。其中的元寶坑一號墓出土了黑釉瓷。作者依據墓葬銘文磚判定,該墓葬屬于東漢時期。因而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黑釉瓷。專家由此推定,黑釉瓷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經歷六朝、隋唐數百年的技術累進和窯業發展,至宋代,黑釉瓷的生產遍及江西、福建、浙江廣大地區,并隨著文人雅士飲茶斗茶之風的盛行,其生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并由單一的單色釉逐漸演變成豐富多彩的釉色品種,在全國數以百計的窯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窯場都生產黑釉瓷,器物品種、藝術成就前所未有。富有創新意識及人文歷史底蘊的吉州窯黑釉瓷隨之脫穎而出,并迅速走紅大江南北,輻射至四川、廣東,并成為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地區的外貿商品。
吉州窯瓷器具有集南、北各大民窯之大成,博采眾窯之長及開拓創新的顯著特點。其產品乳白釉瓷早期多仿定窯,南宋時受建窯、龍泉窯的影響較大,而白地黑花釉下彩、綠釉及紅綠彩等則淵源于磁州窯同類產品,印花裝飾工藝及覆燒工藝可能繼承了定窯的傳統。各類瓷器釉色品種豐富、變化莫測。可分為黑釉、白地褐色彩繪、素胎、青釉、乳白和綠釉等。而得益于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吉州窯在黑釉瓷器領域的成就,尤其具有不可超越的獨特地位。
黑釉瓷的釉料,主要是氧化鐵,以及少量錳、鈷、銅、鉻等天然材料。經過約1300攝氏度的高溫燒造,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由于釉料中摻和不同金屬原料,在高溫燒制時發生物理化學反應,會產生不同的色澤、不規則的釉斑,并出現獨特的窯變結晶現象,使得釉面和釉斑交相輝映,別具風韻。同時,由于其瓷土取材加工容易,器物造型成型簡單,成本低廉,深受普通民眾喜愛,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吉州窯黑釉瓷創燒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延續至元代,是吉州窯所有瓷器品種中產量最大、品種最豐富、裝飾工藝最具地方特色、流傳最為廣泛的產品。其常見器形品種多樣,有盞、盤、碟、鼎爐等,而以盞、瓶、壺、鼎爐黑釉裝飾工藝最富有特色。其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劃花和雕塑等裝飾技法,充分發揮了黑釉呈色原理,不但將黑釉釉色變化與藝術創作融為一體,還把陶瓷器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達到了色彩千變萬化、藝術效果美輪美奐的意境。
吉州窯黑釉瓷的燒造技法和裝飾藝術,早期多為單一黑釉裝飾,除器物底部外,通體烏黑;隨著斗茶之風逐漸盛行,各種窯變色釉和豐富色彩的裝飾應運而生,藝術成就在各種類別的茶盞器皿上得到充分體現(圖1)。吉州窯的窯工們把民間藝術剪紙、最常見的樹葉融入瓷器創作中,燒成剪紙貼花、木葉貼花等名貴瓷器,又在釉料中摻和一些微量元素,形成色彩千變萬化的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等,吉州窯瓷器爆棚天下。從下列作品中可以窺見吉州窯黑釉瓷古樸深沉、意趣天成的藝術魅力。

圖1 黑釉盞
吉州窯黑釉瓷類中剪紙貼花裝飾,源于民間剪紙藝術。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單色黑釉剪紙貼花,一種是雙色黑釉剪紙貼花,主要裝飾于黑釉茶盞內壁,有單色和雙色之分。
單色黑釉剪紙貼花,是把剪好了的圖案直接貼于器物胎上,然后施一層黑釉,之后把剪紙圖案揭除;表面施以透明釉,再入窯燒造,也稱為“剪紙剔花”或“剪紙漏花”。早期吉州窯單色剪紙,以團花形式為主,圖案為民間剪紙題材如鞋花和帽花,或窗花形式中的梅朵、龍鳳題材。這種剪紙貼花直接來源于生活,工藝手法簡單,色差對比明顯,裝飾效果古樸淳厚。
雙色黑釉剪紙貼花與單色剪紙貼花工藝相似,區別是兩次施釉。先使用含鐵量高的釉,對器物的素胎進行施釉,也就是打底釉,先美化器表,強化胎和釉結合。然后將剪紙圖案貼在已施釉的器物胎壁之上,再施一層含鐵量低的灰薄釉。最后將剪紙剔除,剪紙的紋樣就留在器物底色上。在高溫燒制時,上下兩層釉層變化出各種窯變釉色,從而得到底釉與面釉不同的色彩。剪紙圖案在雙層釉層中更顯飽滿、圓潤、豐腴,畫面更加雅致艷麗,凸顯黑釉窯變中的剪紙貼花的另一種清新意趣。剪紙主要有龍鳳、鴛鴦、梅鵲、蝴蝶、鸞鳳、梅、蘭、竹、菊,以及“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龜鶴齊壽”等吉語題材,其中梅花與鸞鳳是兩種最常見的題材,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圖2)。

圖2 “金玉滿堂”盞
吉州窯木葉貼花是吉州窯獨創的一種陶瓷裝飾工藝,貼花盞是南宋茶盞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極富藝術魅力。具體做法是,將樹葉放于水中浸泡、發酵,去除葉肉僅留存葉莖和葉脈,然后將樹葉貼在器物的碗心或碗壁上,再罩一層薄釉覆蓋,入窯燒制而成。燒成后的樹葉在黑釉的襯托下呈金黃色,與黑色地釉形成鮮明對比,樹葉的形狀、莖脈清晰可見。在茶水中,樹葉忽隱忽現,動與靜完美結合,妙趣天成(圖3)。木葉盞的燒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陶瓷藝術釉面裝飾工藝進入到新的階段。

圖3 木葉貼花盞
吉州窯黑釉瓷器暢銷產品是茶盞。據文獻記載,早在唐末五代時期,“飯后三碗茶”即成為吉州禪寺的“和尚家風”。茶對禪僧而言既有養生之功,又是得悟途徑,茶與禪的關系達到“禪茶一味”的境界。吉州窯工匠把一片枯死的樹葉放置在坯碗之上送入窯室,這脆弱的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它那美麗的形體、清晰的葉脈,竟然永恒地完整無缺地保留在漆黑的茶盞上,契合了禪宗“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的禪意。青原山禪宗七祖行思道場遺址出土的貼有栢卜圖案的茶盞,奉新百丈山懷海道場出土的書寫“眾寮”款的吉州瓷,都證實了禪文化與吉州窯木葉瓷器的完美結合。
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海域發現的元代沉船中,曾經出水中國瓷器一萬余件,包含大量吉州窯瓷器,其中的木葉貼花盞被韓國、英國、日本等國奉為稀世珍品的國寶級文物。同時古代的歐洲、中東各國的王室貴族也對吉州瓷情有獨鐘。
吉州窯的彩繪藝術同樣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黑釉畫彩是以彩繪形式來裝飾黑釉器的一種,其以草木灰或黃色釉料為原料,在純黑色釉的器物上,以畫和灑等手法營造出具體與抽象兩類畫面,呈現灰白色或金色圖案。大多數是在盞的內壁進行裝飾,采用對稱的圓形構圖形式。題材多以植物、動物和吉祥文字為主,常見有月映梅、喜鵲登梅、蘭花紋和龍鳳紋,以及畫梅的題材等?;蛑γ窓M直斜出,或朵梅含苞欲放。月亮和梅花浮在漆黑的釉面上,黑白分明,清麗明快,意趣盎然。表現出一種文人畫的寫意之風,既有繪畫性的超脫飄逸之感,也不乏工藝裝飾中因器施藝的特性。吉州窯黑釉彩繪裝飾畫筆嫻熟、端莊粗放,有動有靜、筆簡意深,釉的揮灑,在把握畫意和成器之中,體現出彩釉與黑釉相融的微妙變化,深沉中隱隱讓人體會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感,富有含蓄隱晦的風味和濃厚的水墨畫意境,開創了釉上彩繪的先河。
兔毫紋是窯變釉色中的一種,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當窯內溫度達1300℃以上時,釉層開始受熱、流動、產生氣泡,氣泡將釉中原有的鐵微粒帶至釉面,流成像兔毛一般細密、細長的條紋,因而得名兔毫。紋樣條文細如發絲,粗看整齊劃一,細看豪鋒參差不齊,釉面在銀紫色的統一中產生微妙變化。同時,由于兔毫盞施釉比較厚,釉藥在高溫下流動性較大,釉水由上而下逐漸加厚,導致盞口沿內外釉層較薄,口沿上部無光澤;而器物內壁和底部釉層較厚,使得黑色地釉上布滿銀灰色兔毫的條紋效果(圖4)。所有這些,既有人工作用的原因,又是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結果。

圖4 兔毫盞
得益于兔毫紋夢幻般的色澤變化,一經誕生,兔毫紋盞便成為宋代茶文化飲具中名貴的品種,為文人雅士、士大夫階層所喜愛。文獻記載,宋人品茶、斗茶專尚兔毫盞。蔡襄在《茶錄》中有“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之句。蘇東坡《送南屏禪師》說:“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睏钊f里《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贊:“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壁w佶在《大觀茶論》中亦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币陨显娢乃浲煤痢⑼妹?、玉毫、兔褐金絲等,均為兔毫盞之別名。
鷓鴣斑是黑釉的一種特殊窯變釉。它以人工裝點的方式,在黑色底釉上灑上醬斑等,在高溫下發生窯變,形成類似于鷓鴣鳥胸前的羽毛的色彩,因而得名鷓鴣斑。一般來說,鷓鴣斑盞可分為黑釉白斑、黑釉醬斑和油滴三個裝飾類型。
作為吉州窯黑釉瓷窯變系列的主要品種,鷓鴣斑盞是以乳白釉人工灑滴或裝點于黑釉上形成的。其原理是:入窯燒成時,乳白釉里的微量氧化劑呈色劑在釉里結晶;冷卻后,一種帶灰白色圓點的花斑便呈現在黑色釉面上。其斑紋的本質包括構成斑紋的物質是灰釉中鐵氧化物等析出的晶體;斑紋的形成過程是在窯中燒成時天然形成的。鷓鴣斑的斑底是斑點狀,而非條紋狀,其美麗較之兔毫,不僅有形變化,而且產生更加豐富的色彩變化,如天際云彩而變幻無常(圖5)。

圖5 鷓鴣斑盞
北宋中晚期,經濟社會發展,奢侈之風盛行。鷓鴣斑盞開始受到推崇,并廣受文人青睞,很多產品專屬“供御”。當時燒造鷓鴣斑的只有吉州窯和建窯等少數窯場,因而吉州窯鷓鴣斑產品屬于珍貴產品。史上多有詩文贊譽鷓鴣斑盞。陳蹇叔詩云:“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鄙莺椋骸包c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梢婜p鴣斑盞所蘊含的詩意。
玳瑁斑是吉州窯黑釉窯變中較為美麗的品種,屬窯變花釉的一種,為黑釉結晶斑。它是在黑釉上,用人工涂抹黃色調釉色,仿玳瑁甲殼的色澤燒制而成,黃黑顏色相間,花色變化無窮,卻始終不失玳瑁甲殼特有的色調。吉州窯的玳瑁釉瑩潤厚實,釉色極佳,乃吉州窯同類器物的佼佼者,為當時飲茶、斗茶的必備物(圖6)。根據釉色的色澤和斑點大小的變化,產生不同的裝飾效果,又有玳瑁與虎皮的區別。通常色斑呈塊狀者為玳瑁,呈條狀者為虎皮;而花紋細碎點狀、不成斑塊者俗稱為“玳皮”釉。吉州窯燒成的“玳?!卑?,追求渾然天成的造化之態,再現自然的神韻風貌,可能不是陶工們的初衷,然而在得到了這些效果之后,他們又在創造中總結并掌握了這些規律而達到了得心應手、呼之即出的高超技藝。這已不僅僅是在生產日用器皿了,它是匠心獨運的藝術創作。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寫到宋代茶文化對高麗的影響,其中就提到“金花烏盞”,很可能就是吉州窯的黑釉玳瑁盞。

圖6 玳瑁紋盞
作為我國宋、元時期江南地區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吉州窯的黑釉瓷在繼承早期傳統黑釉制瓷技藝的基礎上,又對定窯、建窯、磁州窯等制瓷工藝兼收并蓄、發揚光大,最終博采眾長、自成體系,淬煉成為集南、北各大民窯之大成的著名窯場,產品風靡大江南北。吉州窯的瓷器憑借其獨特創新的工藝、豐富多彩的裝飾、變化莫測的釉色,特別是來源于生活、具有濃郁民間喜慶習俗色彩的圖案、彩繪,而聞名世界,并以黑釉剪紙貼花、木葉貼花、玳瑁釉、鷓鴣斑等裝飾工藝獨步天下,極大豐富了宋元時期瓷器品種,還將單色釉瓷發展到彩瓷裝飾階段,如它的釉下彩繪瓷工藝,為元代景德鎮成功燒造清新淡雅的青花瓷作好了技術上的準備,因而成為宋元時期民窯領域的藝術瑰寶,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吉州窯在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后,其影響力不斷擴散,產品不斷輸往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甚至成為這些國家國寶級“稀世珍器”,因而,也最終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注釋
①李燦.亳縣曹操宗族墓葬[J].文物,1978(8):32-45.
②江鵬飛,李其江,吳軍明,等.建窯與吉州窯素天目釉瓷的比較研究[J].陶瓷學報,2012(3):347-353.
③鄭建明,郝雪琳.21世紀以來南方黑釉瓷窯址考古新進展[J].文物天地,2019(9):104-111.
④⑤⑦彭明瀚.雅俗之間—品讀吉州窯[J].南方文物,2007(2):121-130,137-144.
⑥⑧王占峰,曾軍宏.宋代吉州窯黑釉考[J].大眾文藝,2017(24):59-60.
⑨隋璐.鷓鴣斑盞新探[J].農業考古,2015(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