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袁紫旭 張繼業 蔡建 雷彬花
1三門峽市中心醫院胃腸外科,三門峽 472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廣州 510000;3三門峽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三門峽 472000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憑借其組織創傷小、療效顯著成為當前主流術式,對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顯著作用。但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亦有不足之處,患者術后易發生動力性腸梗阻,導致腸內容物無法正常運行,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現象,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因此,分析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因素并采取早期干預對促進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預防動力性腸梗阻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6 例行腹腔鏡術的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 52 例、女 34 例,年齡42~70(56.82±4.38)歲。納入標準:(1)經腸鏡檢查、便潛血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患者;(2)均已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且術后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3)心、腎等器官功能正?;颊?。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2)術前1 個月內有過腹部手術史患者;(3)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三門峽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1、基線資料采集方法 采集86例行腹腔鏡術的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包含:腫瘤部位(直腸、左右半結腸)、術前是否伴有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不暢等臨床表現,站立拍攝腹部X 平片時,可看到液體在腸管里形成氣液平面、近端腸擴張、遠端腸塌陷的現象)、美國癌癥研究會與國際抗癌聯盟聯合制定分期(TNM 分期)、術后有無腹腔感染、術后有無放療、高血壓史[靜息狀態時,非同日檢測舒張壓≥90 mmHg(1 mmHg=0.133 kPa),收縮壓≥140 mmHg,超過2 次檢測均是此結果]、糖尿病史(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2.2、動力性腸梗阻判定方法 應用X線檢查,透視或腹部平片會表現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腸梗阻X 線征象;攝立位及臥位平片可見小腸及結腸均勻擴張充氣,有液平面;胃腸鋇餐透視可見近段腸管擴張及鋇劑停滯不前。
應用SPSS 24.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將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行腹腔鏡術的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6 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6 例,發生率為6.98%。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不受高血壓史、糖尿病史的影響,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可能受腫瘤部位、術前伴有腸梗阻、TNM分期、術后腹腔感染、術后放療影響,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86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單因素分析
以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動力性腸梗阻發生情況為因變量,有賦值為“1”,無賦值為“0”,以腫瘤部位、術前伴有腸梗阻、TNM 分期、術后腹腔感染、術后放療為自變量,見表2。

表2 自變量賦值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腫瘤位于直腸、術前伴有腸梗阻、TNM Ⅲ期、術后發生腹腔感染、術后采用放療均為行腹腔鏡術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均OR>1,P<0.05),見表3。

表3 86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多因素分析
動力性腸梗阻主要是由于神經和毒素的刺激作用導致腸壁肌肉的運動功能紊亂,腸管痙攣或腸道蠕動功能消失,以致腸內容物無法正常運行并通過腸道,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腸缺血壞死、毒素吸收等并發癥發生,危害患者健康。本研究中,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率為6.98%,表明動力性腸梗阻在腹腔鏡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生風險,因此需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并控制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及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位于直腸、術前伴有腸梗阻、TNM Ⅲ期、術后發生腹腔感染、術后采用放療均為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在于:(1)腫瘤位于直腸時,手術操作程序較為復雜,切除難度較大,對腸管的牽拉較為頻繁,加之分離過程中對下腹下神經叢及盆腔神經叢的刺激較結腸手術明顯,更易形成動力性腸梗阻[2-3]。建議行腹腔鏡手術時,可適當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對腸管和神經的刺激,以減少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2)結直腸癌腫瘤使得上方腸管不斷擴張,導致腸腔內壓力隨之升高,腸壁靜脈回流受阻,淋巴管與毛細血管淤積,形成術前腸梗阻[4-5]。術前腸梗阻會引發患者頻繁嘔吐,造成酸堿失衡、水電解質紊亂,且術前腸梗阻部位多在術區,腸管炎癥及水腫嚴重。因此,極易導致術后腸梗阻的發生[6-7]。建議術前及時治療腸梗阻,以減少術后動力性腸梗阻形成。(3)TNM分期越晚,結直腸癌腫瘤長徑就越大,淋巴結發生轉移的可能性就越高。此種狀態下,術中勢必會對淋巴結進行廣泛清掃,淋巴管損傷的風險增大,造成術區大面積滲液,加重炎性反應,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風險加大[8-10]。因此,患者平時需多關注自身健康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4)術后引流不充分、異物或炎癥壞死組織大量存留、腸道內容物污染胃腸道瘺等因素均會引發術后腹腔內積液積血引流不暢,形成腹腔感染,增加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風險[11-12]。因此,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應充分腹腔沖洗,去除滲出液、異物及炎性壞死組織,術后引流管充分引流,減少腹腔感染,從而減少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5)放療照射到腹部時會對腫瘤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13-14]。術后進行放療可能損傷腸管及周圍組織,引發腸壁充血、水腫,從而造成腸管廣泛粘連、管腔狹窄、管壁纖維化,最終導致腸粘連滲出、腸管蠕動異常,誘發動力學腸梗阻[15]。建議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放療行制定個體化方案,做到精準放療,盡量減少放療導致的腸管損傷,降低動力學腸梗阻的發生。
綜上所述,腫瘤位于直腸、術前伴有腸梗阻、TNM Ⅲ期、術后發生腹腔感染、術后采用放療均為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術后發生動力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采取相關干預,以降低動力性腸梗阻的發生率。
作者貢獻聲明王超:采集、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袁紫旭:醞釀和設計實驗;張繼業:研究指導,行政及材料支持;蔡建:論文修改;雷彬花:統計分析及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