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慶 龔望球 張靜 高霞 鄧會英 楊華彬
1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腎內科,廣州 510620;2 榆林市人民醫院兒科,榆林719000
IgA 腎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全世界范圍內高發的慢性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其中亞洲人群發病率可高達39.5%[1]。該病可見于各個年齡層次,也是兒童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常見病因之一[2]。IgAN 臨床表現多樣,確診依賴腎活檢,為此臨床醫學專家和病理專家從腎臟病變類型、嚴重程度及病變范圍等不同角度推出了多種病理分型方案。其中以1982 年Lee 等[3]倡導的分級系統影響深遠,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Lee 氏分級被證實有效可行[4]。目前,兒童IgAN 腎臟病理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研究有限,對于IgAN 臨床分型與病理分級是否有相關性,尚無統一定論。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66例IgAN患兒腎臟病理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為IgAN 的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依據。
收集2017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住院并行腎活檢病理確診的66例IgAN患兒的臨床、病理資料。所有腎活檢標本在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完成光鏡、免疫熒光及電鏡等病理學分析。
1.1、納入標準 (1)經腎活檢確診IgAN(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學組2016 年制定的指南[5],病理分級標準采用 1982 年制定的 Lee 氏分級[3]);(2)年齡<18 歲;(3)患兒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排除標準 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等。
收集患兒腎活檢時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臨床分型(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血尿合并蛋白尿型),實驗室指標[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紅細胞畸形率]。
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協作組公式(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計 算 GFR。GFR=a×(血肌酐濃度/b)c×(0.993)年齡;a 值女性=144,男性=141;b值女性=0.7,男性=0.9;c值女性:血清肌酐≤0.7 mg/dl=-0.329,血清肌酐>0.7 mg/dl=-1.209;男性:血清肌酐≤0.7 mg/dl=-0.411,血清肌酐>0.7 mg/dl=-1.209。
鏡下血尿為3 個≥HP,蛋白尿>0.15 g/d 為陽性;24 h-UP<25 mg/(kg·d)為輕度蛋白尿,25~50 mg/(kg·d)為中度蛋白尿,>50 mg/(kg·d)為重度蛋白尿。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中符合正態分布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數據用M(P25,P75)表示,行Kruskal-WallisH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Lee 氏分級與臨床指標的關聯性研究中,采用Spearman 秩相關,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s>0 表示正相關,rs<0表示負相關。
納入本研究的66 例IgAN 患兒中,男44 例(66.7%),女22例(33.3%),男女比例2∶1。發病年齡3~14(7.7±2.6)歲。其中學齡前期組(>3~6 歲)14 例(21.2%),學齡期組(>6~10 歲)34 例(51.5%),青春期組(≧10 歲)18 例(27.3%)。66 例IgAN 患兒中有10 例(15.2%)合并腎臟病家族史,陽性家族史的病例包含尿毒癥3 例、腎炎3 例、腎病綜合征2 例、血尿 1 例、IgAN 1 例、腎腫瘤 1 例、腎囊腫 1 例,其中 1 例IgAN患兒家族史中有尿毒癥、腎腫瘤、腎炎共3例。
在納入分析的66例IgAN患兒中,表現為血尿合并蛋白尿者49 例(74.2%),孤立性血尿16 例(24.2%),孤立性蛋白尿1 例(1.5%)。66 例IgAN 患兒中,22 例(33.3%)為重度蛋白尿,8 例(12.1%)為中度蛋白尿,20 例(30.3%)為輕度蛋白尿,另有16 例蛋白尿(24.2%)陰性。3 例患兒eGFR <90 ml/(min·1.73 m2),1 例eGFR=13 ml/(min·1.73 m2),診斷慢性腎臟病5期,進入血液透析治療。
本研究66 例IgAN 患兒的Lee 氏分級結果顯示:Ⅰ級3 例(4.5%),Ⅱ級17 例(25.7%),Ⅲ級39 例(59.1%),Ⅳ級5例(7.6%),V級2例(3.0%)。
表1 顯示,不同臨床分型患兒的病理特征存在顯著差異:血尿合并蛋白尿組患兒病理類型以Lee 氏Ⅲ級為主,占71.4%(35/49);孤立性血尿組患兒Lee 氏分級以Ⅱ級為主,占68.7%(11/16)。

表1 66例兒童IgA腎病臨床分型與Lee氏分級的關系[例(%)]
不同病理分級是否與患兒的腎損傷指標存在相關性,是本研究擬探討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們對Lee 氏分級Ⅰ~Ⅴ級各級患兒的臨床指標進行組間比較,結果發現:不同Lee 氏分級的患兒24 h-UP、尿蛋白比尿肌酐、血清胱抑素C、GFR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如表 2 所示。Spearman 相關性分析顯示,Lee 氏分級與患兒的24 h-UP、尿蛋白比尿肌酐、血肌酐、BUN、血清胱抑素C 值呈正相關(均P<0.05),與GFR呈負相關(P<0.05),統計結果見表3。

表2 66例兒童IgA腎病不同Lee氏分級與各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3 66例兒童IgA腎病Lee氏分級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國內無論是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31 年的腎臟病理資料還是東部戰區總醫院13 年間9 925 例兒童腎活檢數據都顯示,IgAN 占兒童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病理構成的第1位[6-7],較以往常見的兒童感染后腎炎相比,IgAN發病率有逐漸上升趨勢,這就提示我們需要對兒童腎臟疾病譜的變化引起關注。
本次單中心研究納入的66例IgAN患兒中,男性患兒占比顯著多于女性,發病年齡以學齡期兒童為主,臨床表現以血尿合并蛋白尿最常見,這些基本臨床特征與2013 年發表的我國兒童IgAN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相似[8]。
兒童IgAN 患者臨床表現雖以血尿合并蛋白尿最常見,但仍存在較大異質性。然而,作為以病理診斷為基礎的慢性腎臟病,其臨床表現與腎臟病理分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目前國內報道仍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它們的相關性。
Lee 氏分級是目前臨床使用最廣泛的IgAN 病理分級方法,該分級系統重點評價IgAN 患者的腎小球病變程度。本次關于腎臟病理與臨床表型的關系研究發現:血尿合并蛋白尿組患兒Lee 氏分級以Ⅲ級為主,占71.4%(35/49);而孤立性血尿組患兒Lee 氏分級以Ⅱ級為主,占68.7%(11/16)。以上結果提示:不同臨床特征組間,病理分級存在差異,血尿合并蛋白尿組患兒病理分級更嚴重。這與國內謝敏等[9]對258例兒童原發性IgAN隨訪9年的結果相似。
此次我們的研究還發現:患兒的病理分級程度與其蛋白尿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同時我們有關病理分級與患兒腎功能損傷指標的相關性分析也提示,隨著病理分級的升高,患兒伴隨蛋白尿程度加重、腎功能下降的特點。這與李思誠與歐陽涵[10]的研究發現結果一致。
已知蛋白尿的嚴重程度是IgAN 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1,11-12]。Le 等對 1 155 例 IgAN 患者的隨訪發現,與蛋白尿持續>1.0 g/d 相比,蛋白尿 0.5~1.0 g/d 的患者 10 年腎臟存活率顯著提高,10 年和20 年免透析生存率分別為94%(95%CI:90%~98%)和89%(95%CI:82%~96%)[13]。我們認為高病理分級的IgAN 患者的大量蛋白尿可能是其腎功能指標下降的主要危險因素。
需要注意到的是IgAN 在兒童期起病,由于兒童期患兒面臨腎臟發育,感染高發等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點,故更需對腎功能預后加強長期隨訪和關注。有報道稱,約20%的兒童IgAN 在20年后會進展至終末期腎臟病[14-15],意味著青壯年期即已發生腎衰竭,其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深遠。所以,如何有效開展兒童IgAN 的早期篩查,及時完善腎活檢明確病理分級,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加強隨訪,對保護患兒腎功能,延緩疾病進展有十分積極的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的樣本量小,屬于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數據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需將來繼續增加樣本量和隨訪數據,進一步分析影響兒童IgAN預后的早期臨床預警指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