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佳木斯 154002
風濕性心臟病主要由咽喉部感染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可導致心臟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誘發呼吸困難、氣短、心慌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重要方法,通過采用人工機械瓣或生物瓣對心臟瓣膜進行置換,可維持患者心肌血氧供需平衡,提高其生活質量[1]。但心臟瓣膜置換術在切除患者自身病變瓣膜、換上人工瓣膜的同時,極易誘發心肌再灌注損傷,從而影響患者術后病情改善[2]。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對提高手術效果,促進患者病情好轉具有重要意義。血清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血管緊張素Ⅰ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作用下,水解產生的一種肽類物質,參與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多個過程[3]。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一種炎性細胞因子,其水平升高可誘發炎性反應,損傷心肌細胞[4]。而心臟收縮功能障礙、心肌細胞受損正是心肌再灌注損傷的重要發病機制。由此,推測血清AngⅡ、TNF-α 水平可能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有一定關系。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AngⅡ、TNF-α 水平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關系,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佳木斯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佳木斯市中心醫院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119 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其中,男78例、女41例,年齡60~82(72.57±3.42)歲,基礎疾病:高血壓82 例、糖尿病37 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5]:Ⅱ級 24 例、Ⅲ級56例、Ⅳ級39例。
(1)納入標準。①風濕性心臟病符合相關診斷標準[6]:伴有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癥狀;查體可見心界向左擴大、心尖區可觸及收縮期抬舉樣搏動,第一心音正常,可聞及心臟雜音;X 線檢查可見左心緣下1/3 處稍向外膨出,左心房輕度擴大,75%~85%患者可呈現升主動脈擴張;輕者心電圖正常,中度狹窄者心電圖可呈現QRS 波群、ST-T 段改變,嚴重者可有心室肥厚、左心房擴大表現;超聲心動圖檢查可見主動脈瓣瓣葉增厚、回聲增強提示瓣膜鈣化,瓣葉收縮期開放幅度減小,開放速度減慢。②認知功能良好,具備基本溝通與交流能力。③生命體征平穩。④具備心臟瓣膜置換術適應證,且術前NYHA 分級為Ⅱ~Ⅳ級。⑤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②既往心臟瓣膜置換史;③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④入院前2 周服用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AngⅡ受體阻滯劑;⑤合并高尿酸血癥;⑥合并腎功能衰竭及腎上腺系統疾病。
3.1、治療方法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對患者實行氣管插管全麻,麻醉機接通后給予患者機械通氣,設置吸氧劑量為10~12 ml/kg;給予患者注射4 mg/kg肝素,以確保全血凝固時間>480 s;升主動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應用中低溫、中高流量進行灌注,灌注流量為60 ml/(kg·min);先阻斷升動脈,應用氧合冷血高鉀停搏液進行灌注,設置初始灌注量為20 ml/kg,之后每隔半小時再灌注10 ml/kg;術中根據患者血氣指標及電解質指標為患者補充鈣、鉀等微量元素;手術操作完成后,給予患者麻醉控制呼吸;待患者血氣指標及電解質指標恢復后,逐步減少灌注流量,待血流動力學穩定后停機;術后給予患者魚精蛋白、肝素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3.2、血清指標檢測方法 術前、術后24 h 分別抽取患者空腹外周肘靜脈血6 ml,以2 500 r/min 離心速率、20 cm離心半徑處理20 min,取血清,測定血清TNF-α、AngⅡ水平及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1)術前血清TNF-α、AngⅡ水平檢測:采用速率法測定血清AngⅡ水平,試劑盒選自中山標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TNF-α水平,試劑盒均選自江西有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血清AngⅡ參考值:(85.3±30.0)ng/dl,血清 TNF-α 參考值:<30 fmol/ml。(2)術后心肌再灌注損傷標志物水平:采用膠體金法測定術后24 h 血清心肌肌鈣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水平,試劑盒選自北京庫爾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連續監測法測定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試劑盒選自洛陽恒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 cTnT 參考值:0.02~0.13 μg/L,血清CK參考值:18.0~198.0 U/L。
(1)測定并記錄119 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AngⅡ、TNF-α、cTnT、CK 水平。(2)分析血清AngⅡ、TNF-α 水平與血清cTnT、CK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法檢驗血清AngⅡ、TNF-α 水平與血清cTnT、CK 的相關性,繪制散點圖直觀顯示AngⅡ、TNF-α水平與血清cTnT、CK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119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AngⅡ水平為(128.64±14.38)ng/dl,血清TNF-α水平為(38.67±4.52)fmol/ml。
術后24 h,119 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cTnT 水平為(1.26±0.28)μg/L,血清CK水平為(267.52±10.54)U/L。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血清AngⅡ、TNF-α 與血清cTnT、CK 水平均呈正相關(均r>0,P<0.05),具體見表1。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血清AngⅡ、TNF-α與血清cTnT、CK關系散點圖見圖1、2。

圖1 119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AngⅡ、TNF-α與cTnT相關性的散點圖

表1 119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AngⅡ、TNF-α與cTnT、CK的相關性分析
風濕性心臟病具有發病率高、危害性強等特點,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中二尖瓣受累者占70%,二尖瓣合并主動脈瓣病變者占20%~30%;風濕性心臟病主要由心臟瓣膜損傷所致,可引起心臟生理功能紊亂,影響全身血液供應,嚴重時甚至可誘發心力衰竭,給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7-8]。現如今,心臟瓣膜置換術是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延長生存期[9-10]。但由于部分患者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出現心肌再灌注損傷,導致患者預后較差。因此,盡早明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的相關機制,對臨床早期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尤為重要。
血清AngⅡ是一種內皮細胞特異性生長因子,具有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促進內皮細胞炎癥反應的作用。血清TNF-α 主要來源于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其水平升高可對心肌收縮產生一定影響[11]。血清cTnT、CK是常見心肌損傷標志物,當心肌細胞因缺血、缺氧受到損傷時,cTnT、CK 可從心肌細胞快速脫落,釋放進入循環血液,從而引起血清cTnT、CK 水平的異常升高,故血清cTnT、CK 水平變化可作為評價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12]。本研究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 AngⅡ、TNF-α 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血清cTnT、CK水平均呈正相關。分析其原因:血清AngⅡ與其相應受體結合后,可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后的蛋白激酶C 能夠通過多種信號傳導途徑,促進心肌組織纖維化,誘發心室重構,增加患者術后心肌再灌注損傷風險[13-14]。同時,在再灌注過程中,血清AngⅡ還可通過調節冠狀動脈張力、影響血管損傷區和炎癥區血管收縮等機制,誘發心肌代謝障礙,造成患者術后心肌再灌注損傷[15-16]。因此,血清AngⅡ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有關。血清TNF-α可激活蛋白水解酶和肽水解酶降解關鍵性收縮蛋白,引起心肌收縮障礙、心肌細胞大量凋亡,誘發心肌再灌注損傷[17-18]。且血清TNF-α 還可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超氧陰離子、過氧化氫等物質擴散到心肌細胞,誘導心肌細胞快速凋亡,引起血清cTnT、CK 水平升高,增加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風險;此外,血清TNF-α還可促進T 細胞產生多種促炎細胞因子,加重患者機體炎性反應,進而損傷心肌細胞,造成心肌組織壞死;當缺血心肌血流恢復后,血液中的氧合蛋白可與壞死心肌進一步結合,形成氧自由基,引起心肌損傷指標升高,誘發心肌再灌注損傷[19-20]。因此,血清TNF-α 水平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血清AngⅡ、TNF-α 水平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損傷密切相關,未來臨床可通過檢測患者體內血清AngⅡ、TNF-α 水平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降低心肌再灌注損傷發生率,提高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效果。
利益沖突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圖2 119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血清AngⅡ、TNF-α與CK相關性的散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