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幻棠
▲ 閔桂榮院士(1933.6-2021.4)
讓人造衛星順利上天,又能穩穩地、乖乖地待在那兒服務人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太空環境惡劣,衛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控,其中溫度差異就是極易導致衛星運行失敗的原因之一。
法國第一顆衛星上天時,曾因電源結冰而停止工作;而日本第一顆衛星上天時,曾因太熱發“高燒”達到了60 攝氏度,所以只轉了6 圈便宣告罷工。蘇聯的第一顆衛星上天后,盡管其溫度正常,可為了讓它舒舒服服待在太空中,衛星電源和風扇調溫系統設計上的花銷不菲。所以說,衛星的溫控技術對于衛星研制來說非常關鍵。衛星溫控技術掌握得好,既省錢,又能延長衛星運行壽命。
閔桂榮,我國著名的飛行器熱控技術專家,是我國衛星在太空中“知冷知熱”的護航者。1963 年,閔桂榮從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畢業,1965年進入到衛星研制領域,開啟了他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人造衛星,甚至連衛星長什么樣都不知道,剛開始得知要轉行去研究人造衛星的熱控技術時,閔桂榮心里有點兒打鼓。不過,雖然明知前路艱險,但他卻沒有推脫,而是毅然咬牙接下了這個極富有挑戰性的、艱巨的任務。
▲ 1963 年,閔桂榮在莫斯科動力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中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初期,困難是多方面的。面對全新領域,大家什么都要從基礎學起,需要大量學習材料,但研究資料卻少得可憐;需要做各種空間模擬實驗,但卻缺少大型計算機和必需的實驗設備。比如太陽模擬器,對于在地面模擬宇宙空間環境進行熱平衡實驗是不可或缺的,本來大家想從國外買來,借鑒學習一下,為此閔桂榮還特意去了趟法國,可是法國就是不肯賣給我們。
然而,閔桂榮沒有被難倒。結合當時國內情況,再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閔桂榮提出了軌道熱流積分平均的方法,帶領研究人員運用紅外加熱的理論,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紅外加熱籠以及一套嶄新的紅外加熱和測量系統,并運用這些設備成功對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進行了地面模擬實驗。
1970 年4 月24 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的溫度一直被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一曲《東方紅》向全世界宣告了衛星研制的全面成功。
1983 年,閔桂榮成為衛星總設計師,負責我國各種人造衛星研制的全面領導工作。1985 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為試點單位,公開投票選舉院長。技術過硬、深受大家愛戴的閔桂榮當選,自此從技術崗走上了管理崗。
閔桂榮連續當了6 年院長。在這6 年中,閔桂榮做了很多事情,而最令他自豪的是帶領大家成功研制發射了12 顆衛星。這12 顆衛星中,有為國家通信、廣播、教育、水利、電力應用做出貢獻的通信衛星,有為礦業、城市規劃、資源、農林等領域提供服務的國土資源衛星,有拍攝高精度照片、使攝影測繪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測繪衛星,還有能進行空間微重力搭載科學實驗的返回式衛星……
▲ 1992 年東南大學90 周年校慶之際,閔桂榮作為杰出校友代表之一,在校慶大會上以《母校的創業精神要代代相傳》為題發表講話
▲ 中國人造衛星開拓者之一閔桂榮院士
1992 年,閔桂榮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 年,又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3年,閔桂榮被委任為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領導和組織了中國未來航天高技術的預先研究工作。進入21 世紀,已70多歲的閔桂榮又將心血傾注在航天教育上,兼任5 所重點大學的教授,為培養新一代航天人殫精竭慮……
閔桂榮見證了我國衛星事業發展的全過程,與衛星相伴一生,也將一生的心血獻給了衛星。2021 年4 月,閔桂榮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如天上的星光一樣,永遠閃爍著指引后輩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