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展電力銷售有限責任公司 唐先敏
現如今,我國在能源使用方面從不可再生能源逐漸向可再生能源轉變。與不可再生能源不同,可再生能源是利用風能、水能、光能等能源將其自身轉化成電能的過程,是更加優化的能源,以其獨特的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效果[1]。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均是隨處可見的能源,可以調節電力市場的價格,保證人民群眾用電的經濟性權益。在此大環境下,可再生能源企業得以壯大。隨著可再生能源使用,相關企業逐漸不能適應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環境,對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了新的挑戰[2]。此外,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會增加電力市場與能源企業之間的不確定性,使可再生能源企業與中長期電力市場之間的矛盾增加。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中長期電力市場中可再生能源企業面臨挑戰與應對策略這一課題,旨在解決可再生能源企業的難題,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一是對可再生能源認知不全面。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側重于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減少國內不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效果[3]。面對中長期的電力市場,可再生能源并沒有長遠的電力規劃,沒有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固定的編制,往往缺乏企業的資金支撐,從而影響電力市場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在中長期的電力市場中,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從而不能適應電力市場的發展環境,因此提高企業對可再生能源認知至關重要。電力市場的交易目標不是盈利,因此需要充分分析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中長期市場、日前市場,以及實時市場的發展前景,并以低成本為目標,保持電力市場的供求平衡。中長期電力市場是指自主協商與集中競價的市場交易方式,展開以周為單位、以月為單位、以季為單位、以年為單位的電力交易。日以上的電力交易均為中長期的電力市場,由此證明,電力交易時間較長,需要確保電力交易的安全性,才能在滿足電網約束條件下執行可再生能源交易。
二是相關政策不健全。在新的政策推出時,獎罰機制是重中之重,可再生能源企業需要在企業內發展初始勞動力,并鼓勵工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不能以企業短期效益為目標,而是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提高可再生能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完善企業健全的政策。在電力市場的交易環境中,相關政策不完善直接導致日前電力市場的交易不平衡,當電力交易機構進行電容交易后,市場各個參與方可以根據用電需求進行報價,如果政策不完善,市場各個參與方就會出現哄抬電價的現象,影響居民實際用電環境。一般情況下,電力市場會設立監管機構,防止哄抬電價的現象,但是日前電力市場較為復雜,約束條件不清晰,采用交易規則抑制電價會形成電力阻塞管理形式,無法進行電力集中交易,同樣影響居民的電力使用環境。
除此之外,電力市場為保持電價穩定作出的努力較多,市場操作機構經常以延長開放電力市場的形式,減少電價更改的交易現象。可再生能源企業在中長期電力市場中可以起到調控價格的功效,當電力市場第一次出清價格高于上限時,可再生能源企業可以增加電量的產出與銷售,將電力市場的電價降低,并保持在穩定狀態。當第一次出清價格低于上限時,可再生能源企業可以減少電量的產出與銷售,將電力市場的電價提高,并保持在穩定狀態。因此,可再生能源企業將會與其他能源企業形成“對立面”的狀態,形成其他能源企業抵制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現象,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向電力市場提供電能之外,可再生能源企業還是電力市場運行可靠性的保障。通過該企業調節電力市場供求關系,可以充分預防與校正電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成為其他能源企業的“頭號公敵”。
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可再生能源企業對能源認知不全面,造成企業管理機制失調,影響企業經濟效果。企業的管理制度完善與否,取決于企業是否可以適應大環境下的電力市場,只有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才能將各類政策進行實時下達,從而對企業進行統一管理。中長期電力市場交易屬于雙邊合同,與集中式電力庫不同,電價可以由發電方與用電方共同商議而決定,對雙方具有一定的約束效果。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可再生企業集中優化調度效果與兼容效果降低,當發電方與用電方協商的成本較高時,交易雙方會造成較大的信譽風險,影響中長期電力市場的交易環境。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過程中產生的電能受到存儲的限制,很難實現市場出清效果。因此,電力市場出清的過程需要在同一的框架基礎上,形成一個供求平衡的交易現狀。
可再生能源企業運行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承擔社會公益義務。現如今,企業以股東、員工、供應商、消費者等既得利益者為主,對可再生能源的認識較低。為了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搶占較大的能源市場,企業往往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顧能源對環境問題的污染,導致社會環境問題頻發。因此,企業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能力亟待提升。能源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與可再生能源達成一致,利用利益相關者的理論,將企業利益與能源環保相串聯,為二者提供共同發展的客觀條件。
就實際意義上來講,企業利益與能源環保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可以利用企業利益帶動能源環保的發展;同時利用能源環保帶動企業利益發展。也就是說,企業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相關特點吸引投資,維持市場所需的利益;而企業利益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收益實現回報。因此,可再生能源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其投資成本不高,在中長期發展環境下,收益可觀,值得企業長期投資。
為了提升企業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能力,分析我國能源發展的現狀,如圖1所示,我國能源發展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企業,另一方面是不可再生能源企業。就中長期電力市場經濟效益上來講,不可再生能源企業并不會促進中長期的電力市場經濟發展;而可再生能源與中長期電力市場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可再生能源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對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4]。

圖1 能源發展現狀
為了明確企業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需要在企業中設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種類的分類,對不同能源進行能源效率劃分,保證中長期電力市場對能源分配的比例在合適的配額中,進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為電力市場的發展提供條件。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分析能源投資的風險,企業中需要設立能源風險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區分開,保證能源管理的既得利益。在企業進行中長期電力市場投資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強監管力度,避免因為不良的管理表現,為企業造成嚴重風險。
因此,企業可以將可再生能源的認知度與企業信息透明度相關聯,通過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企業的風險管理效果。除此之外,企業需要對中長期電力市場進行充分分析,并對企業價值進行預期,以最低價值進行預估,降低企業信息的不對稱度。同時,預估出企業的最高價值,平衡企業此時的綜合投資成本。為了保證企業在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競爭力,企業還需要形成雙邊電量合同,并對各類發電機組的價格進行申報上限處理。針對可再生能源企業面臨的能源認知挑戰,企業需要將可再生能源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將用戶使用電量與企業發電量進行負荷分析,并對能源出力進行預測,確保企業始終考慮中長期交易的特點,對各個時段發電的出力情況與使用情況進行記錄,為市場各時段電量調度提供保障。在中長期電力市場公布出清結果時,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價值與投資利潤,對上報的電價進行修改,修正中長期交易雙方的輸配電價誤差,進一步平衡電力市場與企業之間矛盾,為中長期電力市場環境下的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穩定發展環境。
為了保證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經濟效益,解決企業難題的關鍵在于落實中長期電力市場對能源的政策。可再生能源研究至今,已經可以初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利用其經濟實用性能,成為中長期電力市場競爭力。但是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表面化嚴重,與真正實行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在電力市場中可再生能源對電網的運行存在風險。有效地落實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在于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從而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5]。但是,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目標在于國家電力的經濟效益,二者存在較大的差異,也就形成中長期電力市場與可再生能源企業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筆者認為,需要改變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目標,不著于眼前利益,將眼光放在長遠角度。從社會的持續發展來看,只有真正意義上落實中長期電力市場對能源的政策,才能提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可再生能源企業發電的過程中,風力發電、小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潮汐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的市場發展潛力較大。其中,風電出力具有較強的隨機性與波動性,電網調度過程中會出現相應偏差,導致風險預測精準度下降,對企業經濟效益與電能利用率產生較大的影響。小水力發電機組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需要較強的技術性,用來應對水力資源分布與調度的難點。太陽能發電可以有效地緩解棄光現象,提升太陽能發電消納水平。潮汐發電與生物智能發電均需要較強的技術性,目前發電水平需要完善。因此,在進行能源發電的過程中,以風力發電為主,強化風電調度技術,并在風力發電時,落實相對靈活的調度政策,進一步提高風電消納水平。
就目前情況來講,中長期電力市場對能源的政策包括輸配電價改革、企業電力成本約束、鼓勵企業投資與建設電網、建立獨立規范的電力交易機構、企業發電機組市場化等。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企業電力成本約束條件相對薄弱,無法有效地應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因此,企業需要建立相關監督管理機構,對各個政策進行有效落實,并對企業中準許收入、準許成本,以及收益進行全方位的監管,綜合提升企業的既得利益。
可再生能源企業是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前提,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又可以優化能源結構,對于改善電力使用環境至關重要。面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挑戰,可再生能源的出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煤炭能源相比,風力、水力、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能源污染較少,電力利用率較高,能源浪費較少,屬于經濟適用型能源。除此之外,為了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效果,政府對于能源企業的授權性規則較多,強制性規定較少,為相關企業提供了較大的便利條件。
在上述環境下,企業開始以既得利益為主,影響中長期電力市場的輸配電價,造成電力市場電價混亂的現象,因此能源管理體制亟待建立健全。由于可再生能源成本較低,企業經濟效益隨之下降,為了保證可再生能源企業的資源利用效果,需要在落實中長期電力市場對能源的政策基礎上,建立健全企業對可再生能源的管理體制[6]。現如今,從我國的能源配額指標來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與電力實際使用量之間存在動態平衡,通過分析兩者動態平衡參數,即可得出可再生能源管理指標。基于此,利用平衡公式,計算企業中可再生能源的管理指標,公式如下:

公式(1)中,MC為可再生能源管理指標;M(St)為電力市場決策變量;αpolicy為可再生能源管理系數。為了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電力實際使用量之間的平衡,筆者認為,只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電力實際使用量形成平衡,才能保證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而這就需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管理體制,建立出一個健全的企業可再生能源管理體制。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良好的管理體制是企業將內部設備進行升級,保證良好的發電質量,并從長遠角度發展,推動整個企業的技術升級,在員工內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從而使員工對企業更具有使命感,形成良好的企業管理循環體制。
當前,可再生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市場發育還不成熟,筆者認為,中長期電力市場是更加適合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二者共同促進,可以進一步提高電力市場與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發展前景,為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中長期電力市場環境約束較多,市場出清機制與管理機制制約了電力市場的發展,影響電力市場體系的形成。由于中長期電力市場是電力交易的主要平臺,企業可以根據一段時間內電力市場的發展情況,對短期內存在的電力市場弊端進行分析,并對電力資源稀缺性、市場供求關系、電網建設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由此形成企業在電力市場發展的強大競爭力。
通過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制,可以將中長期電力市場的電價、發電成本等信息充分把控,解決能源隨機性發電與波動性發電的難題,同時將市場出清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作出合理的判斷,平衡企業發電與用電之間的供求關系,加強可再生能源企業在電力市場的交易能力,對中長期電力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節能政策,電能開始使用風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為我國電力市場提供保障。由于可再生能源成本較低,導致中長期的電力市場電價持續下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影響。電價的波動對可再生能源企業的發展同樣造成了影響,令企業的發展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本文研究了中長期電力市場中可再生能源企業面臨挑戰與應對策略這一課題,旨在減少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為電力市場的發展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