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孟娟
(洛陽市教師進修學校,河南洛陽,471000)
教育部對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標準進行了規定。[1]同時,明確指出要辦好學前教育,以高等師范院校為依托,重點建設幼兒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相關政策也提出要建設高水平的幼兒師資隊伍,培養一批卓越幼兒教師,擴大幼兒教師培養規模,提升幼兒教師培養質量。[3-4]可以看出,國家對幼兒教師隊伍建設高度重視。但是,當前幼兒教師的高離職傾向及職業倦怠等問題,使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未達理想效果。[5]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較低。[6]優秀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應以高職業認同水平為基礎。
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是指幼兒教師在肯定自己職業的基礎上,能夠樂教善教,將自己在教學中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反饋到教學上,并愿意堅守工作崗位,努力使其行為與職業規范要求相符。我國關于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幼師總體職業認同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上。在職業認同水平上,梁玉華[7]、高曉敏[8]、候春娜[9]等人通過對不同地區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幼師職業認同水平較高。在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方面,已有研究多從人口學變量,如園所性質[7]、學歷[10]、教齡[11]、工資待遇[12]、年齡[13]等入手進行探索,但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的程度及方向尚有分歧。也有部分研究從非人口學變量入手探索幼師職業認同水平的影響因素。有研究者認為教師的職業認同受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兩方面的影響。內部因素包括教師的人格、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外部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文化及學生的人格特點。[14]根據這一理論開展的相關研究表明,在內部因素上,職業動機和教師的職業認同存在顯著正相關[15],幼兒教師的知識結構、專業身份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職業認同[16]。在外部環境方面,社會聲望[17]、家庭環境[18]、社會支持[19]均是影響幼師職業認同水平的重要因素。
就現有研究來看,采取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多,但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分析所收集的問卷數據探索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一些細致、深層的信息易被遺漏,且部分被調查者在填寫問卷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美化自身形象。因此,問卷調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質性分析則可以使研究全面化、深入化,但其過程易受評價者的主觀影響,結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歸納訪談資料,探索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差異及其形成機制。這既能豐富幼兒教師職業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又可拓展研究范疇、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扎根理論最早由Glaser與Strauss提出,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質性研究方法,基于原始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提煉能夠反映資料內容的核心概念,通過對概念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建立理論。[20]Strauss等人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原始資料中具有大量假設,能通過預設的方式進行歸納和整理,應充分挖掘資料中隱含的因果關系。[21]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因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研究方法亦具有特殊性。扎根理論能夠較好地分析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選取Strauss三級編碼,即開放編碼、軸心編碼及選擇編碼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以扎根理論為研究路徑,探討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差異的形成機制。
為了解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在哪些因素上存在差異,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樣,根據學歷、園所性質、教齡等變量選取不同幼兒園內的幼兒教師作為訪談對象,基于事先制訂好的訪談提綱進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為使幼兒教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與表達,訪談一般持續45分鐘,采用面對面的形式,輔以手機語音通話。訪談結束之后,筆者會及時把錄音轉化為文字稿,并結合紙筆記錄內容進行整理。
1.訪談
本研究在借鑒已有幼兒教師職業認同訪談提綱的基礎上,結合教育領域專家及一線幼兒教師對訪談提綱的建議,編制幼兒教師職業認同訪談提綱。訪談內容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收集訪談幼兒教師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通過若干題項探究幼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
2.數據編碼過程
訪談后,筆者及時把錄音及聊天記錄轉化為文本資料。面對大量且雜亂的訪談資料,筆者借用質性研究工具Nvivo11.0 Plus對訪談資料進行逐句編碼,具體步驟如下:在盡量不更改原始字句的基礎上,建立自由節點443條;把屬于同一性質的節點歸納為新的樹節點,進行歸類之后共獲得344個樹節點,開放編碼的概念化完成;對不同現象的樹節點再進行分類,獲得初始范疇,即一級編碼,共85條;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與總結,根據初始范疇之間的關系和邏輯,發現并建立類屬、屬性和維度以呈現資料中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最終提煉出17條軸心編碼;對17條類屬進行系統的分析、比較和歸類,提煉出更高一級的核心概念;將17個軸心編碼可歸類為社會因素、幼兒園因素和個人因素三個核心范疇。不同群體被視為質詢條件,以此表征不同層面的類屬關系。最后,形成有機的內部關聯,確定認同差異的形成機制。部分編碼如表1所示。

表1 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三級編碼表(部分呈現)
3.理論飽和度檢驗
依據扎根理論的樣本飽和原理,當收集的資料中不再出現新概念時,理論達到飽和,不必再抽樣。本研究在對第8位幼兒教師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時已經不再出現新的影響因素,樣本已經飽和。
從上述編碼資料來看,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軸心因素有17個,可歸為三個核點范疇,即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和幼兒園因素。形成機制則是把影響因素動態化,注重各因素間的相互交叉與綜合,以此探究因素間的內在聯系及其是如何作用于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
1.社會因素
通過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得出,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在社會因素上具有較大差異(表2)。社會因素包含社會地位、自身背景、關鍵事件、外界態度及重要他人。社會地位較高,則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較高,反之,其職業認同水平較低。訪談中,多位幼兒教師認為自己“就是哄孩子的高級保姆”,說明他們對幼兒教師的角色認知存在偏差,社會地位低導致部分年輕骨干幼兒教師轉業,優秀人才不愿從事此行業。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是提升其職業認同的重要舉措。[9]自身背景中,出身城市的幼兒教師受到的教育比出身農村的幼兒教師更全面,對專業更加了解,對幼兒教育相關技能,如舞蹈等接觸較早,其職業認同水平高。朋友、家人對幼兒教師的支持會使其在情感上獲得滿足與支持;反之,幼兒教師則失去核心情感支持,不利于其職業認同水平的提升。幼兒教師在面臨關鍵事件時,如果關鍵事件對其影響是積極正向的,則能夠增強其職業認同水平;反之,幼兒教師易產生消極情緒和離職意愿,職業認同水平較低。同事、領導、朋友及同學會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造成影響,積極的影響對其職業認同水平有促進作用,反之則會有阻礙作用。

表2 社會因素的軸心編碼
2.幼兒園因素
幼兒園因素中包含五個軸心因素,即如何入園、文化氛圍如何、工作壓力大小、工資待遇好壞、培訓機會多少均為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的重要因素(表3)。

表3 幼兒園因素的軸心編碼
3.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中包含七個軸心因素,即職業認識是否深入、從教原因為何、對待職業是何態度、活動是否有準備、是否進行教學反思、有無職業規劃、是否主動學習等(表4)。

表4 個人因素的軸心編碼
從上述編碼結果來看,影響幼兒教師職業認同的軸心因素有17個,核心因素有3個,即社會因素、幼兒園因素和個人因素。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綜合作用于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基于此,本研究構建出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差異的形成機制(圖1)。

圖1 幼兒教師職業認同差異的形成機制
1.社會因素與幼兒園因素作用于個人因素,促進職業認同差異的形成
個人因素是內部因素,而社會因素和幼兒園因素則屬于外部因素。基于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得出,多數幼兒教師認為外部因素對自身職業認同的影響較大,而外部因素則通過內部因素作用于教師個體。社會地位和自身背景不同易導致幼兒教師對職業產生不同的認識:當幼兒教師感覺到被認可和尊重時,其對自身職業會有更深入、更積極的認識;反之,幼兒教師就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較為消極的認識,甚至認為從事幼教行業非常沒出息。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個體的發展和社會息息相關,外界的支持與否能夠直接表現在幼兒教師對職業是否喜歡、是否想要繼續從事等職業態度上。訪談中有不少年輕幼兒教師表示自己是因為家人、朋友的支持而選擇從事幼師行業的。作為幼兒教師身邊的核心圈層,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對其職業認同水平的提升起外部驅動作用。關鍵事件可能會給幼兒教師帶來工作壓力,影響其職業認同水平。如訪談中幼兒教師談到的小兔子事件和家長長時間看監控事件,都在無形中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帶來了壓力。工作壓力過大,不滿情緒就容易占據優勢地位,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便會下降。對幼兒教師來說,核心圈層的言行皆會對其職業認同產生重大影響,同事、領導、朋友及同學等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態度和看法時刻影響著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
幼兒園作為幼兒教師工作的重要場所,其內部環境與整體氛圍對幼兒教師的從教意愿及職業認識與規劃等具有較大影響。如幼兒園整體的文化氛圍直接關系到幼兒教師工作時的心情與感受,進而直接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態度。上級部門檢查、核心圈層的人際關系及教學壓力等因素會導致幼兒教師產生工作壓力,壓力的大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職業認識與規劃。工資待遇作為基本物質支持條件,是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提升的基礎。訪談中,90%的幼兒教師認為現有工資水平較低,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不成正比。人只有基本需求被重視、被滿足之后,才會繼續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保障物質需求,是幼師積極從教、自我學習的基礎。培訓能使教師獲得再教育及自我提升的機會,同時能夠讓幼兒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有更清晰的認識,促使其合理規劃職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制訂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進而在長期的工作中擁有方向、保持熱情。
2.個人因素反作用于社會因素和幼兒園因素
個人因素包含職業認識、從教原因、職業態度、活動準備、教學反思、職業規劃及自我學習。個人因素在社會因素與幼兒園因素的影響下,反作用于社會因素與幼兒園因素。如職業認識水平較高的幼兒教師會不斷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充實自我,使自己更加專業、全面,在提升職業認識的同時提升幼兒園的文化氛圍。因為喜歡孩子而從教的幼兒教師,其職業認同水平相對較高。這部分幼兒教師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一般會產生成長性需求,熱愛幼兒的情感推動他們去研究、探索幼兒教育的規律,促使他們熱愛、認同自己的職業。如此一來,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便能得到提升,在面對關鍵事件及重要他人的影響時,從教意志也會更為堅定。幼兒教師開展活動時是游刃有余還是捉襟見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活動內容與材料的準備是否充足。游刃有余地開展活動能夠有效降低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及職業認同水平。
本研究基于對訪談資料的編碼,從社會因素、幼兒園因素、個人因素三個維度概述各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的影響和作用,以期為制訂幼師職業認同水平提升方案提供參考,促進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的提升與優秀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