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影

走在深圳市龍崗區的各大公園里,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影,賞花、釣魚、健身、遛娃。炎炎夏日擋不住市民們親近自然的渴望:露營愛好者們會選擇去紅花嶺公園,那里設置了專門的“帳篷區”;嶂背郊野公園和大運公園的書吧里,“書蟲”們在小橋流水間感受詩情畫意;忙碌的深圳國際低碳城里,也有白鷺、翠鳥和樹蜥的陪伴。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北部,是制造業云集的“工業大區”。如今,天藍地凈、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已是龍崗區的新名片。近日,深圳市龍崗區還在第十三屆“綠色發展 低碳生活”主旨論壇上獲評“2022年度低碳榜樣”,成為唯一入榜的地方政府案例。
“龍崗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現美麗龍崗精彩蝶變。”龍崗區委書記張禮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年來,龍崗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減污、降碳、擴綠協同推進,打造更多綠色低碳生產生活場景,黨委政府和園區企業雙向奔赴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向“綠色低碳產業”要“金色高質量增長”,在“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前提下,實現“金色 GDP+綠色 GDP”雙豐收,努力探索傳統工業大區綠色發展新路徑。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大多數城市都曾面臨快速發展帶來的高能耗與碳排放問題,接下來必須要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尤其在“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出之后,城市紛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到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龍崗區是其中的代表。坐落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深圳市,又是全國百強工業區榜首,龍崗區集聚著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大量傳統優勢產業,較早遇到了資源環境的“瓶頸”。也正因此,這里的綠色發展理念“覺醒”得更早,走出了探索低碳之路的先行步伐。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展與環保齊頭并進的過程中,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龍崗區的河流,也曾遭遇過管網建設不足、污水設施相對滯后、污染源量大面廣等問題,治水提質成為龍崗區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早在2014年,龍崗區就制定了“河長制”方案,為全區15條主要河流建立河長,在區級河長的基礎上,又設置街道級河長和社區級河長,各級河長作為河流保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使全區的每條河流、每段水域都納入管理,直達河流治理的“最后一米”。
以龍崗河治理為例,轄區內流經的6個街道全部納入統籌治理,實施管網雨污分流、小區正本清源和支流統籌整治,實現“全流域、全要素”治理,協同推進兩岸城中村治理和“散亂污”企業整治。如今的龍崗水清岸綠,河流水質達到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大氣污染治理也是如此,2013年開始,龍崗區每年制訂大氣質量提升計劃,近年來更創新應用“大氣網格化監測+預警響應+無人機巡查”先進數字化手段對空氣質量進行監察。數據顯示,龍崗區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19.1微克/立方米,連續8年實現大幅下降,優于歐盟PM2.5第二階段目標值,目前空氣優良率達到94%。
2020年,龍崗區獲授生態環境部頒發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此后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龍崗區又推出“美麗龍崗,精彩蝶變”“美麗龍崗,幸福河湖”等行動方案,力爭實現全區城市環境品質“一年見成效,兩年大跨越,三年精彩蝶變”,水環境一年“秀水長清”、三年“碧水安瀾”、五年“幸福河湖”。
在做污染防治的“減法”的同時,龍崗區也在做生態低碳發展的“加法”,基于山水資源的優勢,為綠水青山“增值”,將其轉化為“金山銀山”。
截至目前,龍崗區已建有公園248座,累計建成碧道近47km、綠道549km,森林覆蓋率達31.1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3平方米。這些高品質綠色項目,可供居民與游客休憩、游玩,也把生態與文化、商業、產業相融合,煥發出新的經濟活力。
另一方面,龍崗區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經濟。2021年,龍崗區被納入廣東省第一批碳中和試點示范市(區),12月,龍崗區發布了《龍崗區節能減碳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與《深圳國際低碳城綜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兩大核心政策,將從科技創新、產業體系、空間格局、低碳生活、國際合作等方面全面升級,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突出、產業綠色低碳、空間布局合理、體制機制創新的高質量低碳發展新樣板。
自此,綠色龍崗的低碳發展邁進了新的征程。
自“雙碳”目標提出后,綠色低碳相關產業如日方升,各大城市、區縣紛紛創新政策機制,將加速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寫入城市規劃。
2021年,龍崗區綠色低碳產業總產值達到789.01億元,增速17.5%。作為“先行者”,龍崗區具備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的“雙區”機遇,還有“深圳國際低碳城”這一王牌優勢,已經創新走出一條以綠為底,“雙碳”引領,工業強區的“兩山”轉化新路徑,旨在實現“金色GDP+綠色GDP”雙豐收目標。

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的深圳國際低碳城,經過10年發展積累了豐富實踐基礎,成為率先探索中國低碳發展轉型之路的試驗區。
龍崗區人民政府區長王策飛提到,位于龍崗區的深圳國際低碳城是深圳市唯一一個以綠色低碳為特色的重點區域,啟動建設10年來,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5家,規模以上企業314家,涵蓋電子元器件、AIoT、綠色能源等眾多產業。這里不僅承載了龍崗區高端產業集群發展,還成功舉辦了九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推動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綠色金融等國際合作,成為展示深圳乃至中國綠色低碳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和國家開展碳外交的重要平臺。中國第一個碳市場就誕生于此。
《方案》與《規劃》推出后,深圳國際低碳城作為龍崗區加速建設“雙碳”示范區的重要載體地位再次被明確。龍崗區將創新建立“IT+BT+低碳”三大核心產業發展模式,推動綠色低碳成為新的產業支柱,實施“一芯兩核多支點”區域發展戰略,打造以國際低碳城為主要載體的“低碳智造核”。
近年來,龍崗區培育引進了一批綠色低碳產業的領軍企業,包括深圳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綠色發展龍頭企業。
據龍崗區工信局副局長周余輝介紹,通過落戶扶持、租金扶持、人才補貼等招商引資的扶持政策,加之龍頭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的輻射功能,龍崗區加速構建起高效節能、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低碳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如以中廣核集團為中心的先進核能產業鏈,以潤世華為中心的新能源制氫、儲氫,氫燃料電池及相關核心材料的氫能產業鏈。“1+1+4”產業創新體系(“1”是科技創新,“1”是產業基金,“4”是新能源、綠色建筑、循環利用、低碳服務四大產業園區)正在穩健形成。
以光伏、風能、氫能等為代表的新型清潔能源正在成為生產生活的重要動力來源。龍崗區已與國家電投集團廣東公司達成合作,將推動多項戰略合作,加快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深圳國際低碳城的新能源產業園也在規劃建設當中。
在各項新能源產業中,光伏是龍崗區的優勢產業。2021年9月,國家能源局公布《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龍崗區被列為試點之一。今年3月,龍崗區整縣域光伏開發首批100MW示范項目正式開工,將主要利用龍崗區內公共設施及部分工商業建筑屋面,開發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屋頂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首期規劃開發式光伏容量共100MWp。
新能源的日益廣泛應用不僅在推動產業的低能耗、高質量發展,也將惠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實上,在龍崗區各大生活場景中,早已隨處可見光伏技術的應用。新橋世居客家圍屋是深圳首個近零碳與可持續發展示范社區,在這里,屋頂是光伏電站、建筑采用一體化光伏幕墻、停車場用太陽能供給充電樁,就連社區的長椅椅面都是光伏板,手機放上去就可以充電。
以近零碳社區為試點,龍崗區為居民建立了自己的碳賬戶,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碳排放量、減碳量和碳積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乘坐地鐵出行,每人每公里就可減少46.8克碳排放。用戶可以通過參與平臺發起的活動用碳排放獲取碳積分,碳積分用于商城進行商品兌換。
除了近零碳社區,龍崗區還擁有深圳市首條氫能公交示范線,并打造了國內首個零能耗場館。而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融入低碳綠色理念和新能源技術、低碳科普運營管理等元素的“零碳”主題公園也正在破土而出。
據了解,這個“零碳公園”計劃于年內完工,將定位為以低碳科普為主題的城市綜合公園。開園之后,市民們既可以在雨水花園、赤腳樂園、遠眺平臺等地呼吸新鮮空氣,感受自然風光;也能在森林課堂、多功能活動草坡、零碳生活館等地了解低碳技術與綠色理念,深入感受綠色生活方式帶來的舒適與愉悅。
對于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來說,走向戶外、親近自然不僅是健康生活的選擇,也是擺脫焦慮、感受自然滋養的“減壓閥”。近年來,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流行,正如王策飛區長所說,“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市民群眾追求的‘新時尚’?!睋私?,龍崗區2022年將在重點區域實現“10分鐘進社區公園,20分鐘達城市公園,30分鐘游自然公園”的公園格局。

截至目前,龍崗區已建有公園248座,累計建成碧道近47km、綠道549km,森林覆蓋率達31.1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3平方米。
在龍崗區,每個人都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建設者。龍崗區一直致力于通過宣傳科普、教育培訓等方式,呼吁居民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加入城區的綠色共建中來。
在龍崗的諸多園區內,都可以學習低碳生活技巧。龍崗能源生態園就集“垃圾處理、科普教育、綠色旅游、生態休閑”四位一體,市民通過參觀垃圾焚燒、無廢處理、能源轉化等環節,了解垃圾處理全流程,踐行“垃圾分類”。
節水治水也是如此。龍崗區的行動深入到小學校園里,邀請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再利用環節,感受水資源的來之不易,孩子們不僅自己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也會“反哺”大人,影響每個家庭的低碳生活。
優質的環境是保障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要素,綠色是民生幸福的底色,這幅畫卷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日耕不輟,也需要居民們的“舉手之勞”。就此,人與城市“雙向奔赴”,成為相輔相成,和諧發展的共同體。
一座城市,既要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的市井繁華,也要有“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的自然風光。如今的龍崗區62條河道縱橫交錯,42座水庫星羅棋布,湛藍天空下,一幅以綠為底的生態畫卷徐徐鋪開。作為綠色低碳的“先行者”,“金山+青山”雙豐收成為龍崗區高質量穩增長的鮮明底色,也為全國超大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龍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