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玄瑋

左:拉德布魯赫 中:龐德 右:盧埃林

在西方法制史上,有一些人物名垂青史,名字熠熠生輝;在法史長河中,有一些理論引人入勝,思想震古爍今。如我一般的法律研習者,每當見到這些法學大師的名字,不由心生敬仰,屢有沖動,欲入手承載這些光輝思想的名著,閱讀一番,一探思想光芒之究竟。然而,有時遍尋名家大作而不得,有時雖然一卷在手,但面對艱澀的理論、浩繁的篇幅,不免心生疲懶、望而卻步,以致多次與大師思想失之交臂。日前,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主任王水明寄來一本他的新作《書尋法意2:法學名著導讀》,細細讀罷,頓覺過癮。該書匯集了作者對40部法學名著的閱讀心得,輔之以人物介紹和名句摘錄,須臾之間便可帶領讀者遍覽法史長河中的思想之光。
探尋法理學的姹紫嫣紅。在該書中,作者選取了14部法理學名著,用精練的語言,對富勒的世俗自然法理論、德沃金的權利觀、拉德布魯赫的相對主義法哲學、麥考密克的法律推理觀、龐德的社會學法理學、盧埃林的功能主義理論、凱爾森的純粹法律理論、霍貝爾的法律人類學思想、埃利希的社會“活法”理論、科特威爾的法律社會學等眾多西方法理學流派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通過作者的描摹勾勒,讀者可以辨別不同法理學流派對法律與道德、法律與理性、法律與權利、法律與正義、法律與規范等經典問題的不同回答,其中有些問題堪稱“法學中的好望角”(德國法學家耶林語),充滿驚濤駭浪,難以征服。除了前述這些在法學界如雷貫耳的名家,作者的視野還包括一些“小眾”法學家,如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瓦克斯。筆者曾經在香港大學求學一年,瓦克斯教授1986年至1993年曾任港大法律學系主任,自然引起筆者的關注。作者選取瓦克斯所著《法理學讀懂》一書,對“法理學世界的姹紫嫣紅”作了描繪:從自然法到法律實證主義,再到法律現實主義、法律與社會理論,作者均有所涉獵。在談到美國法理學時,瓦克斯教授評論道,如果說美國法律現實主義是“爵士法理學”,那么批判法律理論則是它的“搖滾”繼承者,批判法律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是法律現實主義運動自然發展的結果。這樣的觀點,讀之令人難忘。
探尋普通法的實踐理性。對普通法名著的導讀是該書的又一“重頭戲”。出于個人學術興趣,筆者對這部分內容也最為關注。從300年前布萊克斯通的經典巨著《英國法釋義》,到一個半世紀前梅特蘭的《普通法的訴訟形式》,再到活了100歲、1999年離世的丹寧勛爵的《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未來》《最后的篇章》等著作,十余部普通法名著一一在列。普通法源于生活,起于司法,實踐理性是普通法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如卡內岡教授所言:“普通法已經創制了它自己的框架,并產生了一種技術性很強、具有相當復雜性和精確性的術語,能夠持續許多世紀,從而構成了對羅馬法影響的一道屏障。”筆者曾經撰寫過《香港合同法精要》一書,其中諸多關鍵性術語如“對價”“禁反言”“不當影響”“錯誤”“受挫”等,中國內地民法體系中沒有對應概念,如何準確把握這些術語一度讓我耗盡心力,個中滋味冷暖自知。不過,普通法的精髓還不止在這一套術語上。要說對形式理性的追求,大陸法系亦不遑多讓。相比大陸法系推崇的抽象理性,普通法實踐理性更加重視糾紛解決、個案處理,更加重視司法技藝、司法經驗,它的理性存在于 一個個案件之中。因此,普通法自有一套“遵循先例”和“區別”規則,可以確保法律適應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需要。丹寧勛爵曾經形象地比喻:“法官絕不可以改變法律織物的紡織材料,但是他可以,也應該把皺褶熨平。”因此,普通法絕不僅僅是個案的單純司法處理,相反卻是判例所承載的法律理念之與時俱進,凸顯的是司法在案結事了、社會治理方面的作用。普通法具有這樣的實踐理性治理特點,與我國司法機關追求的辦案“三個效果統一”司法觀暗合,值得我們思考借鑒。如丹寧勛爵講述的“杜波特鋼鐵公司訴西爾斯案”,在做出是否允許鋼鐵工人罷工的判決前考量了不同判決結果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詮釋了政治與司法相互影響、司法亦需注重政治效果的普通法裁判理念,是其名言“法律條文本身并非正義,正義就藏在法律背后”的生動寫照。
探尋比較法的文化背景。在比較法領域,該書收錄了美國埃爾曼、法國達維、日本大木雅夫、加拿大格倫、比利時卡內岡、意大利薩科等比較法大家的經典力作。從大陸法與普通法的比較上看,前者以立法者為尊,后者以司法者為尊;前者是法學家的法律,后者是法官的法律。“學者在歐洲大陸有著重如泰山的名字”,而“在普通法的發展中,立法工作并不如法官們細水長流的司法工作來得重要,法官們用極大的耐心,編織著悠長而又細密的法律之網”。這些區別,已為法學界所熟知。而背后的原因,則是源于歐洲民族的多樣性。德國人傾向于理論,發展出立足于《國法大全》、以法學教授為主的法律體系,在《德國民法典》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體系嚴謹、用語抽象、概念規范等特征體現了概念主義和形式主義;而英國人傾向于務實,走上了由法官主導、基于判例的發展道路。對于大陸法系的代表人物,書中對薩維尼(普魯士王朝)的法學方法論和穗積陳重(日本)的法典編纂思想都做了介紹。對于普通法系,書中反復出現的是布雷克頓法官、柯克法官等“英格蘭法的塑造者”的名字。除了大陸法與普通法,書中還涉及東西方法觀念的比較。關于西洋與遠東法觀念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法治主義和德治主義的對立上。格倫認為,以中國為例,長期尊崇的是禮大于法,推崇的是儒家思想,這就使得人們之間維系關系更多依靠的是感情,而非權利義務;德治與法治一起作為治理國家的方式,使得訴訟往往作為尋求救濟的最后手段。而伊斯蘭法律傳統則植根于“真主給穆罕默德的啟示”,《古蘭經》深刻影響了伊斯蘭法律,如在商法領域,法律禁止投機和不公平的風險分配。以銀行業為例,銀行不能只是收取貸款利息,而必須獲得貨物或在受金融支持的企業中持有股份,分擔損失的風險和可能的利潤。這些論述,讀來饒有興味,確實引人思考。
我介紹至此,想必讀者對《書尋法意2:法學名著導讀》的大致面貌及主要價值已經明了。對于書中所涉獵的40部法學名著來說,欲一探大師思想之究竟,十來頁的篇幅自然是遠遠不夠的,有心的讀者自可尋找相關原著細細研讀。水明君的這本書,勝在閱讀“性價比”很高,幫助讀者用最少的時間來探索最多的法學“風景”。當然,這不是“快餐式消費”,而是“導游式服務”,字里行間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