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好的營商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落戶重慶。圖/任天駒
優化“渝快辦”平臺開辦企業“一網通”專欄和“E企辦”App小程序功能,探索推行企業辦事“一照通辦”……6月20日,《重慶市2022年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重點任務清單》發布,涉及五大方面,共110條舉措。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清單》的亮相,只是重慶全面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重慶于今年1月出臺《重慶市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實施方案》,并構建起“1+100”的制度體系,推出百項改革措施。
這些政策的出臺,無疑將提升創業活力,持續深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營商環境建設,進一步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提升群眾辦事創業的便利度、滿意度和獲得感。
“沒想到喝杯茶的功夫,就在手機上注冊好了將在重慶開辦的企業。”近日,回憶起注冊企業的過程,天都峰盛(重慶)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秦玉川感慨道,人在成都,遠程注冊,免去了他的奔波之苦。
秦玉川使用的,是“渝快辦”App上一款名為“E企辦”的小程序。
“‘E企辦’將原來需要跑多個部門窗口申請辦理的企業設立登記、刻制印章、申領發票、就業社保登記、公積金賬戶設立等業務整合集成到一起,創業者只需在手機上就可完成開辦企業事項的申辦,全過程‘零成本’。”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營造優質有序的市場環境,需要通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等措施,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和開展經營活動破除障礙。
今年以來,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推動健全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拓展電子營業執照應用領域,新增18.2萬戶市場主體下載電子營業執照,較改革前增加67.6%;將社保繳費、銀行開戶預約納入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業務范圍,企業獲取銀行賬戶時間由2天以上變為實時獲取;簡化企業登記信息變更辦理手續,實現企業變更登記全程在線辦理;便利破產與強制清算案件信息查詢,實現線上查詢土地、不動產、銀行賬戶等8類破產企業財產信息。
與此同時,市市場監管局也圍繞營造寬松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推出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減時限等相關舉措——推出開辦企業“E企辦”,在“一日辦結”“零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指尖辦”“分時辦”;啟用香港、澳門地區非自然人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簡化版公證文書,公證材料從50頁縮減至不超過5頁;開展企業集群注冊登記,進一步降低創業者注冊門檻和開辦成本。
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新增市場主體57.9萬戶,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4.5%、25.3%;2022年1—4月,重慶新登記市場主體18.2萬戶、同比增長10.69%,使用電子營業執照77萬余次,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投資意愿持續升溫。
“為支持市場主體創新發展,重慶還創新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建設知識產權質物處置平臺,今年一季度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2.9億元。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完成試點項目99項,轉化合同金額超2億元,吸引社會投資超3億元。”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2021年12月14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工作。
據發布會上的信息顯示,近年來,全市共立案查處不正當競爭案件245件,案值4.26億元,罰沒金額3137.52萬元。
發布會還披露了2021年“雙反”工作的一大進展——“雙反”重大典型案件查處取得突破,查處了重慶瑜玨緣商貿有限公司商業賄賂案等典型案件。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重拳反壟斷,折射出重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
立法已有成果。2021年7月1日,《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川渝協同立法在我市的首個成果,明確了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業實行扶持政策,支持創業創新、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并常態化開展普法宣傳,幫助企業實現穩定發展。
市場監管規則和標準也在著力完善。通過強化信用監管、深化智慧監管、強化協同監管等措施,提高綜合監管效能。截至目前,市市場監管局已開展企業信用評價90萬戶,10.53萬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1.37萬戶企業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出臺《2021年重慶市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實施方案》和《關于審理知識產權小額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聚焦重點市場、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持續開展“鐵拳”“藍天”“綠色技術”等執法專項行動。
“不僅如此,我市還通過深化川渝兩地知識產權合作,簽署了《川渝知識產權合作協議》,跨區域開展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全面加強川渝兩地知識產權一體化保護。”重慶市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說。
企業破產審判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成立西部地區首個破產法庭,集中管轄全市破產案件,完善破產財產調查、司法拍賣機制和債權人溝通機制,并重點圍繞收回債務所需時間、債權人回收率等重要指標,加強破產審判專業化建設,有效化解經濟領域重大矛盾。自成立以來,破產法庭累計清理債務約830億元,盤活企業資產約400億元,破產案件平均審理時間175天,同比縮短218天。
為提升司法程序質效,重慶還在全國首創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評估指數體系,進一步引導法院規范審判執行權力運行,提升辦案和管理質效;實行“網上無紙化立案”,全流程不再提供任何紙質訴狀;實行審限屆滿提前預警,規范延長審限批準流程,減少開庭次數。
“2021年全年,我市商事案件簡易程序平均開庭1.16次,普通程序平均開庭1.39次,50%以上案件開庭次數未超過2次。”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說。
2021年,兩江新區迎來了一大批外企入駐:康寧公司與兩江新區簽署協議,將在兩江水土新城投資新建大猩猩玻璃項目;日立ABB電網有限公司將在兩江新區建設世界級變壓器制造基地;圣戈班科順高新材料項目正式落戶兩江新區。
“外企愿意來落戶,就是看中兩江新區乃至重慶良好的營商環境。”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全市層面來看,去年以來,重慶的開放力度更大。
對外開放能級不斷提升。重慶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陸上貿易規則、數字貿易規則等新興領域規則探索,開放與改革相互促進作用更好發揮。圍繞“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持續完善通道網絡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建設港口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不斷深化跨境貿易全鏈條改革,加強區域通關便利化合作,實現通關和物流高效聯動,水運轉關手續辦理時間壓減90%以上、三峽船閘過閘時間壓減50%以上、物流整體時效提升40%以上;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推動“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門戶網站上線西部陸海新通道服務專區;加強鐵路與海關信息系統數據共享,試點中歐班列(成渝)進出口雙向快通,完成快通模式320票;推行水運口岸、鐵路口岸在線預約查驗,開展預約查驗近7000票,實現通關和物流操作快速銜接。
外資外貿發展不斷提速。重慶市積極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圍繞科技服務、商業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健康醫療服務、電力電信服務等重點領域,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平。2022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印發《關于試點放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辦者市場準入的通知》《重慶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設置工作指引》,實施放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辦者市場準入試點。
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外貿進出口8000.6億元,同比增長22.8%,延續了2018年以來的兩位數增長態勢。其中,出口5168.3億元,增長23.4%;進口2832.3億元,增長21.7%。
2022年2月28日,市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啟用澳門特別行政區非自然人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簡版公證文書的通知》,開始在全市登記注冊中全面啟用澳門特別行政區非自然人投資者簡版公證文書,改革推行以來,截至2022年5月27日,共742戶港澳特別行政區投資者獲此改革紅利,占同期新設港澳投資企業的62%。

在重慶市合川區稅務局辦稅服務廳,工作人員輔導企業辦稅人員在重慶市電子稅務局申請留抵退稅。圖/蒲夢婷
“現在獲取完稅證明,竟然不用一分鐘就能辦妥。我要給這項功能打‘五星’好評!”今年5月,家住沙坪壩區的王先生專程請了半天假,準備去辦理二手房契稅相關事宜。沒想到,他繳清購買二手房的契稅后,立刻收到了稅務部門發來的短信,按照短信提示,不到一分鐘便成功下載了契稅完稅證明。
這項功能全稱為“線上開具二手房契稅完稅證明”,由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于今年推出。
王先生遇到的情況屬于代征稅款的一種。今年以來,重慶對代征稅款試行實時電子繳稅入庫開具電子完稅證明,截至目前,累計為24.1萬戶納稅人、繳費人開具電子完稅證明98.7萬張。
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是關鍵。
為納稅人降成本。重慶市稅務局秉持辦稅服務“一辦就好”的理念,在集成辦稅渠道、創新智能服務、深化川渝協同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先后推出一系列“硬核”服務措施:集成辦稅渠道,在全國率先推進財行稅、企業所得稅等“十一稅合并申報”,并將財行稅10個稅種申報表合并為1張,填報表單減少24張,填報數據減少204項,實現“一表集成、一次填寫、一次提交、一次辦結”;創新智能服務,創新大數據運用、創新退庫流程、創新出口退稅機制,傾力打造了一批在全國“叫得響”,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牽引力的創新試點項目;深化協同聯動,著力完善川渝毗鄰地區稅務協同機制,進一步統一稅費政策口徑、統一稅務執法標準、統一提升服務質效。
“2021年以來,我們向1606萬戶次納稅人精準推送55批減免緩稅信息,為2089戶次納稅人提供‘報退合一’服務,累計完成快捷退稅137.97億元。”重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身邊事添便利。2021年以來,重慶市不斷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聚焦企業群眾辦事難點堵點,在全國率先推行派出所窗口綜合服務,充分發揮“一窗通辦”試點引領作用,努力實現企業群眾“跑一處、跑一次、跑短路”。截至目前,全市726個派出所戶籍窗口可綜合辦理治安、戶政、交管、出入境等28類134項業務,可辦事項新增47.3%,當場辦結率達80%,“最多跑一次”占比達99.3%,辦件量較改革前增加30%。
為群眾和企業省時間。依托“渝快辦”,重慶實現9類客貨運輸電子證照全國互認,累計發放電子證照4.9萬余張;實現電子稅務局與“渝快辦”平臺用戶體系融合互認,納稅人可登錄“渝快辦”平臺辦理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申報繳納等60項涉稅事項;通過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知識產權政務服務在“渝快辦”平臺上實現“一網通辦”。同時重慶還持續擴大電子證照、電子簽章等應用范圍,推出“渝快碼”集成各類證照信息,接入場景數900余個,累計掃碼、亮碼數超過3000萬次。
“下一步,重慶將繼續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更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更實舉措助企紓困解難,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