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晗
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深入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這既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重慶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的重要抓手。在大踏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我們應該突出“一個引領”,做好“兩項工作”,落實“三重保障”,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
堅定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充分認識重慶在長江上游為生態保護作出的貢獻對于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實行東西雙向高水平開放等的重要性,牢固樹立責任意識。準確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內涵,從更廣闊的視野把重慶的水流河道、天然林木、多樣物種等綠色資源作為自然財富、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進行妥善保護,明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沿著“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路徑,合理設計汽摩生產、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的節能化、循環化轉型戰略,科學謀劃生物經濟、環保材料、智慧農業等生態產業的層次化、網絡化和集群化發展方案,構筑重慶生態經濟新體系。深刻領會“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要義,搶抓“雙碳”目標下的建設新機遇,著力推動生產領域碳減排,積極倡導生活方式低碳化,推進重慶經濟社會全面實現綠色轉型。
一方面,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統籌城鄉綠色化建設步伐。協調推動長江及其支流的水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加強長江沿岸生態林建設和保護力度,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完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重點抓好三峽庫區、消落地帶、江心綠島等特殊地域的生態防護工作。協同推動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引入大數據監測系統,實施網格化防范治理,強化污染源頭管控,加強企業準入管理,保護好一片藍天、一江碧水和一方凈土。以智慧城市為載體,促進城市降耗、提效和高質量建設;以現代農業為依托,帶動農村減污、擴綠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多元化推動生態產業建設,多方式實現資源價值轉化。立足重慶綠水青山資源,大力發展柑橘、中藥材、生態畜牧等特色農業,以第一產業為基礎,“接二連三”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起高品質加工生產線,建設好高效益農旅綜合體,實現生態資源高效率轉化。探索自然資源收儲、排污權利轉讓、碳匯市場交易等資源價值轉化的新路徑,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轉資本、資本生資金,提高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
制度領域采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雙管齊下”的供給模式,推動生態保護的地方性法規立法、政府規章制定、實施細則出臺,建立健全排污權、碳排放權的交易制度,完善綠色金融支持的制度體系,試點自然資源權屬分離及入市交易規則。監管領域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明確管理主體和部門職責,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經濟發展在政府考核中的比重,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風險預判與排查、事件的依法處置、后期的回訪與反思,有效保障工作實施成效。技術領域強化科技治理能力,大力發展生態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強環保新技術的本地研發與市外引進力度,把低碳生產、循環減排、智能管控等手段充分運用于經濟生產和監督管理工作中,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