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陳一豪

三建鄉綠春壩村的蛻變。圖/陳勇
初夏,走進豐都縣三建鄉,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經過治理的龍河從群山間穿行而過,碧波蕩漾;河岸兩旁屋舍儼然,青磚黛瓦;放眼向山坡上望去,昔日的荒山如今草木繁茂、綠意盎然。
三建鄉曾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地形呈“三山夾兩河”之勢,海拔從230米急劇提升至1200米,地勢陡峭,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近年來,三建鄉黨委突出黨建引領,持續改善人居環境,通過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夜幕剛剛降臨,三建鄉紅旗寨村就亮堂起來了。鄉親們吃完晚飯,帶著孩子聚集在村文化廣場的路燈下,有說有笑。
紅旗寨村是三建鄉較偏遠的村落,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斑^去,紅旗寨村村民與外界聯系很少,與村黨組織的聯系也較弱。”紅旗寨村村干部說。
為建強黨組織,加強與群眾的溝通,紅旗寨村黨支部整合各方資源,發揮重慶聯通公司幫扶單位的網絡信息技術特長,創新推出“數字鄉村”平臺,持續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信息化。
村黨支部充分利用“數字鄉村”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等,有效提升黨建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通過“數字鄉村”平臺,在外務工人員可及時了解鄉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最新動態,擴寬了村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強了村民對基層黨組織的認識和了解。依托“數字鄉村”平臺,做好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村黨支部每月在平臺上公示上月各項工作情況,使村宣傳欄和“數字鄉村”平臺形成“網上網下”多渠道公示的良好局面。
同時,為有效解決后期人居環境“保持難”的問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依托“數字鄉村”平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行動,定期發布人居環境評比結果。
“對積分高的農戶給予一定獎勵,對積分低的農戶及時提醒教育。同時,我們村的黨員干部群眾還充分利用該平臺,曝光私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倒垃圾等破壞環境衛生的行為,以‘揭短亮丑’促進環境衛生整改落實。”紅旗寨村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說。
“數字鄉村”平臺能做到的事還遠不止于此。該平臺還能實時為村民提供日常廣播、公共應急指揮、農業氣象播報、農村文化教育等信息,在處理基層組織管理事務、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應對農村突發事件、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黨員干部可以通過手機登錄該平臺,對各產業基地的水果長勢、病蟲害等相關情況進行精細化管理,切實提升產業管護效果。
由于山高坡陡,曾經的三建鄉呈現出一幅“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景象。2017年以前,三建鄉一年里有8個月存在季節性缺水,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等都是大難題。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自己挑水喝,做什么事情都要爬坡上坎,記憶非常深刻?!比ㄠl石龍門村村民熊朝林感慨地說。
缺水不僅成了“老大難”問題,更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
為解決這一關鍵性難題,三建鄉黨委從幾年前便開始布局建設全域產業水系配套項目,組織團隊對周邊水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最終敲定在臨近的南天湖鎮廠天壩村建設一座水庫。
這座名為“思源”的水庫是水利部定點幫扶豐都縣重點水源工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對口幫扶項目,寄托了對三建鄉發展的希望。
6月18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思源水庫正式下閘蓄水,三建鄉徹底結束了“望水興嘆、靠天吃水”的歷史。
同時,三建鄉還大力建設配套引水管網、渠堰共計149公里,使123口山坪塘和233口蓄水池“互聯互通”,實現水資源“應收盡收”。
除了解決缺水難題,近年來,在三建鄉黨委的領導下,全鄉行政村道路通暢率、4G信號覆蓋率、用電保障率分別由2015年的不足40%、10%、50%全部提高至100%,廣大群眾“吃水靠抬、煮飯靠柴、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水的問題解決了,老百姓有了致富的底氣,產業發展的機遇也如潮水一般向三建鄉涌來。
6月,雙鷹壩村、蔡森壩村、石龍門村等地的花果桃和青脆李陸續進入采摘期。隨便走進當地的一家果園,濃郁的果香便撲面而來,果大汁足的青脆李掛滿枝頭,每逢周末,這里的果園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采摘品嘗新鮮的水果。
2018年,三建鄉黨委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盤活了1.2萬畝閑置土地、林地等資源,發展了1.87萬畝雷竹筍、脆李、檸檬、冷水魚等特色生態產業。
“我們按照農戶以土地入股、集體以資產入股、業主以資金入股的形式,組建了8個村(社區)股份合作社。以發展雷竹筍的綠春壩村股份合作社為例,進入雷竹筍豐產期后,每畝雷竹筍的產值能達6000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紅,每畝地村民最少能獲利1800元。”三建鄉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建鄉產業覆蓋率由過去的不足15%提高到100%,8個村(社區)年均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4200元增長到2020年的16.17萬元。
另外,冷水魚、蘆花雞等特色產業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轉變。
2020年6月,總投資超過1500萬元的三建鄉蔡森壩村冷水魚養殖基地建成投產,現有鱘魚、虹鱒等生態魚養殖基地50畝,配套魚苗孵化區、成品魚養殖區、休閑垂釣區、管理加工區等,是全市首批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隊指導項目,取得了重慶市冷水魚養殖出口資質。
“今年,我們與越南有關企業簽訂了150噸供貨合同,預計產值在450萬元左右?!痹摶叵嚓P負責人說。
據介紹,該基地運營主體為重慶蔡軒水產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由蔡森壩村81戶農戶、蔡森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重慶漢業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按照比例合股組建。
2021年,該基地實現產值約260萬元,81戶以土地入股的農戶共實現分紅收益約8萬元,蔡森壩村集體分紅收益約14萬元,村民就近務工收入約50萬元。
“產業發展得好,我們心里也高興?,F在賺錢的法子多了,我們的錢包也鼓了。”正在果園里忙著采摘瓜果的石龍門村村民熊偉強的臉上滿是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