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供圖 陳 冬
“科研人員既要腳踏實地,又要敢于創新,為端牢能源飯碗竭盡所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張宏經常這樣勉勵年輕的同事。
33年前,張宏從中國石油大學畢業,來自祁連山下、戈壁灘上的風光少年決意投身祖國的油氣勘探事業,為打破油氣發現瓶頸負重前行。他從一名實習生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從油田基層科研人員成長為直屬研究院科研帶頭人,一路初心不改、勇毅前行,在找油找氣最前沿一干就是30多年。今年上半年,他被評為“2021年度中國石化突出貢獻專家”。
從地質認識到地震勘探、從地震資料處理到儲層綜合預測、從地球物理技術革新到油氣勘探開發一體化軟件研發,年少時養成的刻苦鉆研精神,使得張宏在油氣勘探的各個研究方向都脫穎而出,一路從新人成長為同事口中的“大神”。
張宏始終認為,專業技術的推陳出新是科研工作的靈魂,做有用的研究、產生實際效益是不被淘汰的關鍵,創新創效在他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鄂北杭錦旗上古生界氣藏具有儲層致密、相態多變、河道薄窄的特點,十幾年來一直沒有找到針對這種復雜致密儲層行之有效的地震儲層預測技術,鄂北杭錦旗區塊優質高產儲層的預測和大規模上產始終得不到突破。
2014年,張宏開始接觸杭錦旗致密砂巖氣的勘探開發研究。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他沒有退縮和畏懼,一頭扎進機房里開始“5+2”“白+黑”地攻堅:沉積推演、地貌恢復、河道刻畫、油氣檢測、綜合評價……憑借對于儲層的深刻認識和嚴謹細致的工作細節,他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地質模式指導的古地貌約束下的儲層定量預測技術,與沿襲的研究認識有著明顯的差異,并據此提出有利鉆探井位位置建議。一開始,無論是甲方油田公司還是團隊同事都有顧慮,但他通過有理有據的論證,最終錨定河道砂體富集部位,打出一系列高產氣井,成功打開了杭錦旗滾動開發的新局面。
2016年,張宏轉戰西北碳酸鹽巖縫洞儲層 預測。雖然研究對象十分復雜、生產節奏極其緊湊,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發揮“拼命三郎”精神,針對地層沉積復雜、儲層埋藏較深、儲集空間多變、后期改造劇烈的特點,他創新采用多尺度振幅變化率勾勒、無井約束反演刻畫、疊前分方位裂縫檢測等新方法,提出基于地震資料高精度處理的多屬性分級分類精細刻畫技術,攻克斷控巖溶儲集體描述的技術瓶頸,有效提高了儲層預測的精度。這套針對縫洞儲集體的地震預測技術,在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油氣勘探開發中收到實效,為后續石勘院深度參與西北油氣大開發、助力西北局增儲上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成為科研帶頭人物后,深諳“獨行快,眾行遠”道理的張宏開始把目光放得更遠、目標定得更高——以發展地球物理技術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充分發揮地質地球物理綜合專長,帶領團隊潛心攻關。

張宏(左)與年輕同事共同研究地質結構。
指導培養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建設高水平團隊是張宏心之所系。他經常對年輕同事說:“我希望你們年輕時都能有那股愛鉆研、想進步的勁頭兒。只要你們肯學,我會竭盡所能把我的經驗和認識教給你們,這樣將來你們回想起來,才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虛度了。”他經常鼓勵年輕同事把握機會,苦練基本功,同時學會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并經常把這樣的機會讓給他們。他還經常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年輕人開班授課。“張專家,您今天的講座太棒了!把構造解釋的細節和技巧都講得明明白白,我聽完感覺豁然開朗!以后您要多給我們講講啊……”“沒問題!只要對你們工作有用,只要你們愿意聽,我很樂意跟大家多多交流……”諸如這樣的對話場景,經常發生在張宏與他的同事之間。
“張專家負責質控和指導很多項目的日常運行,大家都找他技術把關,但是他也一直都是親自干具體的那些活啊,基本有時間就泡在機房里面。”對于張宏的愛崗敬業,身邊的同事都覺得司空見慣。張宏始終堅持,工作就是要身體力行,才會激發深入的思考,才會產生靈光一現的突破點。
調研文獻、準備報告、商業競標、團隊協調、預算安排、參加研討……張宏每天的工作時間表都排得滿滿當當。雖然很累,但是他樂在其中,連工作日晚上,甚至周末、節假日都成了他工作的“黃金時間”。陪伴他多年的黃色小自行車見證了他對石油行業的摯愛。“做出成果來的感覺是很幸福的。這種幸福感要靠自己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走才能得來。”張宏說。
面對榮譽,張宏從未沾沾自喜,反而感到一絲壓力。于他而言,得到“中國石化突出貢獻專家”這一稱號并不是終點,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創新,才對得起這份對于他過去成績的肯定。55歲的張宏,仍在創新創效、穩油增氣的道路上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