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供圖 朱益飛
勝利油田技術檢測中心安全評價專家楊冬平擁有很多“頭銜”:中國石化海上安全生產專家、山東省應急管理專家、東營市安全技術專家、勝利油田海上專業委員會委員、勝利油田海上應急專家……自2010年于中國石油大學油氣安全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后來到勝利油田工作以來,楊冬平扎根科研一線12年,專注于油田安全評價工作,勇于挑戰科研難題,收獲累累科研成果。
面對海洋油氣開發高風險作業的安全評價難度大、技術儲備能力相對不足等問題,他作為技術首席開創性地組建油田海洋油氣安全科技科研團隊,扎根科研第一線努力工作,經過多年磨礪和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如今,他已成長為勝利油田油氣安全領域一名拔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科研團隊帶頭人。
2010年,正值美國墨西哥灣發生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件期間,楊冬平博士即將畢業,正在準備論文答辯。墨西哥灣事件造成海灘污染1500多公里,經濟損失616億美元,給全球海洋油氣發展帶來災難性影響。這深深震撼了作為我國油氣安全工程專業首批畢業的三名博士之一的楊冬平。從那時候起,他明確把海洋油氣安全技術作為自己日后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
海上油氣開發是勝利油田增儲上產的主陣地,是確保勝利油田效益穩產2300萬噸的重要支撐。來到油田后,面對海上平臺管線布局不合理、工程地質災害多發等諸多挑戰,楊冬平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更加堅定了要在海上油氣開發這個領域破解安全難題的決心。那時的勝利油田正急需一個科研團隊,專門從事油田海上開發安全技術研究。
在勝利油田技術檢測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他作為技術首席組建了油田唯一的海洋油氣安全科研團隊。經十余年努力,這個團隊在海洋平臺延壽評估、海底管道安全風險評估、海上油氣開發工程風險量化評估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相繼解決了海上油氣開發安全風險評估和控制方面多個關鍵難題;完成了國家級、集團公司級重大安全科技項目9個;主編5項重要海洋安全技術標準,為勝利油田海上平臺和海底管道的檢測和評估、海洋平臺拆除等重點工作提供了技術依據,填補了該領域行業標準空白;首次在勝利開展了為期3年的冬季海冰冰情與平臺振動實時監測,填補了油田海上平臺現場冰激振動參數的空白;建立淺海平臺結構損傷評估與海冰災害預警系統,首次應用于勝利油田冬季海上平臺的海冰災害監測工作;承擔完成56座海洋平臺、5條海底管道延壽評估改造(隱患治理),以及159條海底管道安全風險分級工作,這其中有22座平臺是延壽15年以上,實現了油田老舊設施挖潛增效,成果應用得到了國際海洋工程旗艦刊物《Offshore》等多家專業媒體報道。

楊冬平(右二)與團隊成員共同分析海底管道圖紙。
“冬天上海上平臺,作業條件很惡劣,海風像刀子一樣,刮得臉生疼。楊博士第一次上平臺施工就凍感冒了……后來他就習慣了。”“為了監測最嚴重的冰情,我們總要選擇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出海。那時冷得船艙里都坐不住……船上、平臺上到處都結著冰,很滑。有時候船無法靠近平臺,他就扛上監測設備往平臺上爬,危險得很,但是他從沒打過退堂鼓……”從項目團隊其他成員的評價中,我們感受得到楊冬平對海上安全工作的執著。
冬季用船緊張,為了搶抓海上科研機會,只要天氣好,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他都會主動申請帶隊出海。他總是凌晨帶隊從東營出發,在海上忙到深夜才趕回東營。有時天氣不好,施工進度慢,晚上就要在海上加班,忍饑受凍,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能上岸返回。好多個冬天,他都是這么扛過來的。
海冰監測與冰情調研工作,只是楊冬平科研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海上油氣開發工程安全風險評估、海洋平臺結構延壽評估,以及海底管道隱患治理評估等項目,都需要大量的現場走訪和勘查工作。為了對項目的現場調研、實驗測試和現場應用的資料和數據進行及時分析與研究,他下班后經常需要在家加班到深夜。在他家書房里,擺滿整整一墻的各類項目相關科研書籍,這是他工作的“第二戰場”。
扎根科研一線12年的楊冬平,憑借高超的科研水平和精細嚴謹的科研精神,榮獲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及勝利油田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這些榮譽并非虛名,而是他辛勤工作得到的回報。工作這些年來,他主動放棄大部分的休假機會。項目重任在肩,他深感不能松懈。他總是說,只要項目進展順利,就是自己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