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在黃土地區擬建高等級公路,需要進行大量的填方和挖方,也相應地出現了大量工程地質問題。其中分布最廣泛,影響程度最大的是路基沉降變形。不同黃土類型具有不同的沉降變形特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黃土路基進行沉降變形監測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黃土填方路堤變形特征,國內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王鵬等[1]結合工程沉降監測試驗,利用Logistic-雙曲線組合預測模型對黃土高填方的沉降進行了預測研究;巨玉文等[2]提出了填方路堤施工結束后沉降與時間的關系式;高岳權[3]研究了黃土高填方路堤的變形機理并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吳文彪等[4]研究了含水率變化下壓實黃土路堤的穩定性以及其防治措施;薛凱元等[5]研究了地形地貌特征對黃土高填方路堤沉降變形的影響;趙麗芳等[6]對高填方路堤開展了數值模擬研究;劉奉銀等[7]研究了非飽和土體的固結模式和路堤沉降變形特征。Kim等[8]通過室內試驗針對不同性質的黃土進行了研究,從基本物理力學性質入手分析了引起黃土高填方路堤的變形機理;Han等[9]研究了黃土高填方路堤的動力特征;Zhang等[10]認為黃土路堤沉降變形是黃土蠕變的一種形式,通過蠕變實驗,建立了開爾文雙曲線模型,并應用于黃土高填方路堤的計算中。目前,關于黃土高填方路堤沉降變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沉降規律、機理與沉降預測上,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難以找到具有實際工程依托的沉降觀測,因此很多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過對不同類型黃土路堤進行觀測,構建黃土地區公路路基長期性能觀測網絡,為設計施工提供基本參考數據,保障工程安全及公路長期穩定性。基于此,選擇某高速公路黃土高填方路堤作為監測對象,建立長期性能監測站,通過觀測土壓力、土壤含水率以及路堤沉降量,對粉土、粉質黏土的沉降進行長期觀測與評價,為后期公路養護提供依據,為類似工程開展提供借鑒。
高填方路堤變形監測采用自動監測方法,可以實現實時遠程傳輸,達到全天候不間斷變形監測的效果。本次監測主要內容包括:土體含水率、土體溫度、土壓力以及沉降,主要使用的設備材料有:土壓力盒、土壤水分傳感器、沉降計、12 V電池、測斜管、水箱、防凍液等。
傳感器布設首先依據勘察設計資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斷面,結合施工進度制訂方案,依據方案在道路上選擇傳感器布設點位后,開挖坑槽用于埋設傳感器,隨后覆土回填。
土壓力盒及土壤水分計埋入坑槽中即可,剖面計需連接剖面計的管線,在預期監測點位布設剖面計并固定,在剖面計出口端放置水箱(高于傳感器)并加入防凍液,待防凍液充滿整個管道。隨后將整體穿入測斜管中,其高差維持在±1 mm,固定后覆土回填,完成布設。
監測為期1年,選取某一典型斷面的土壤水分監測結果、土壓力結果以及沉降監測結果,并對監測結果進行分析。
斷面按照填埋深度分為兩層,上層土體體積含水率監測結果如圖1a所示。體積含水率為1.4%~1.8%,變化幅度極小,保持在0.1%以內,在第1個月體積含水率有小幅增加,隨后半年內逐漸降低,之后保持穩定。路堤中部含水率較高,向兩側逐漸降低。下層土體體積含水率監測結果如圖1b所示,下層變化幅度較大,為28%~42%,其整體變化趨勢與上層相同,先變大后變小,最后保持穩定。路堤中部含水率較高,向兩側逐漸降低,在向路堤邊坡延伸方向上的體積含水率較高。上層水分補給主要通過降雨入滲,下層水分補給以毛細作用為主,所在地區降雨補給小,造成了下層含水率高于上層含水率的現象。由此說明,在該地區毛細作用較為強烈,在填筑路基時需要重點考慮地下水位和路基墊層防排水。
圖1 體積含水率變化
土壓力可以反映土體應力變化特征,斷面埋深不同,布設兩層土壓力盒,上層土壓力監測結果如圖2a所示。土壓力整體呈現增大——穩定的變化趨勢,在路堤填筑完成后的第一個月,土壓力發生明顯增大,此后土壓力變化趨于穩定。上層測線的土壓力在0~0.1 MPa內變化,最大變化幅度為0.05 MPa。道路中軸線附近土壓力較大,向兩側逐漸降低。其中7號土壓力盒最大,可能是由于該位置土體壓實程度較高。下層土壓力監測結果如圖2b所示,土壓力整體呈現增大——穩定——增大——穩定的變化趨勢,在路堤填筑完成后的第一個月,土壓力發生明顯增大,此后土壓力變化趨于穩定,半年后土壓力又發生了第二次增加,隨后進入穩定階段。下層測線的土壓力在0.1~0.2 MPa內變化,最大變化幅度為0.05 MPa。道路中軸線附近土壓力較大,向兩側逐漸降低。說明在土體壓實后的1個月內會發生自重固結作用,固結時間較短,隨后土體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在施工過程中,通過提高土體壓實度可以減少后期土體固結時間。
圖2 土壓力變化特征
在施工過程中,斷面的沉降受到工程影響,導致剖面計水箱位置發生變化,由此造成沉降結果變小。上層測線沉降量為0~25 mm,初始沉降量較大,路堤填筑完成后半年內沉降量逐漸減小,半年后沉降趨于穩定。如圖3a所示,發生明顯的不均勻沉降后,靠近路堤邊坡的區域沉降變化較大,但是隨著時間增加,該區域的沉降趨于穩定所需時間較短,而靠近路塹邊坡的區域沉降變化幅度較小,但是一直在持續變化。整體來看,道路中部沉降最小,向兩側延伸逐漸增大。下層測線沉降量為15~60 mm,如圖3b所示,變化幅度在5 mm內變化,初始發生急劇變化,從60 mm迅速降低,是由于在填筑階段壓實引起的沉降。在壓實完成的第1個月內,沉降量逐漸增大,最大增幅為2.5 mm,在上覆土體荷載作用下發生小幅度變形,1個月后土體變形穩定,沉降保持穩定。靠近路塹邊坡沉降量較小,靠近路堤邊坡沉降量較大。
圖3 沉降變形結果
綜上可知,黃土路堤發生沉降的時間主要是施工期和施工結束后的第1個月內,而越靠近臨空面,沉降量越大,為了減少沉降量,可以對路堤加寬,或對臨空面進行防護。
初始狀態下的沉降和最終測試的沉降,兩者的差值作為工期結束后1年的沉降,繪制兩個斷面變形云圖,通過云圖可觀測到路基沉降的變化規律。此外,影響沉降量的因素很多,依據監測結果,建立土壓力與沉降量、含水率與沉降量的數學關系式。斷面的沉降變形云圖如圖4所示,從底部向上變形逐漸降低,等值線大體呈等密變化,局部區域出現突變,說明產生了不均勻沉降。
圖4 沉降變形云圖
土壓力與沉降量關系如圖5所示,監測數據點基本呈現線性變化,即土壓力與沉降量呈線性相關,進行擬合得到二者之間的關系式:s=132.4σ+1.129(R2=0.53)。在監測初期受到施工影響,土壓力不穩定,隨著工期結束,土壓力與沉降的關系更加貼近線性。體積含水率與沉降量關系如圖6所示,含水率較低時擬合程度較低,隨著含水率增加,擬合程度也隨著增大,并且含水率越大,沉降量越大。兩者的關系式為:s=0.5156w+7.136(R2=0.57)。土體沉降量對低含水率的響應不明顯,而土壤含水率增大使得土體具有更強的壓縮性,因此會使得土體沉降量增大。
圖5 土壓力與沉降量關系
圖6 體積含水率與沉降量關系
以黃土地區高填方路堤為研究對象,選取典型斷面,對其土壓力、含水率和沉降變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觀測,最終得到了路堤的變形情況,通過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
(1)高填方路堤土壓力變化最大為0.05 MPa,在施工期結束后1個月內變化最為顯著;含水率最大變化幅度為2%,最大沉降量為10 mm,發生在上層位置,整體路堤出現不均勻沉降,沉降量控制在2.5mm左右;
(2)黃土路堤發生沉降的時間主要是施工期和施工結束后的第1個月內,而越靠近臨空面,沉降量越大,為了減少沉降量,可以對路堤加寬,或對臨空面進行防護;
(3)含水率變化是造成黃土路堤發生沉降的控制因素,高填方黃土路堤中水分主要來自于降雨補給和地下水補給,遷移形式以自由入滲和毛細上升為主,其中毛細上升作用更為明顯。道路中心含水量較高,兩側水分含量低;
(4)土壓力變化是造成黃土路堤沉降的重要因素,土體在自重荷載下發生固結,使得土體孔隙減小,路堤沉降變形。道路中心處的土壓力較大,向兩側逐漸降低,在土體壓實后的一個月內會發生自重固結作用,固結時間較短,隨后土體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在施工過程中,通過提高土體壓實度可以減少后期土體固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