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佳
[天津圖書館(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天津 300201]
伴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面臨著較大的變革和挑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線下與線上結合的全媒體閱讀推廣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推廣內容日益豐富,推廣途徑更為廣泛,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閱讀推廣服務。就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而言,“全民閱讀”已經第9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宏觀的政策引導促使圖書館閱讀推廣由原來的“提倡”上升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筆者將以生命周期理論為支點,在該理論視閾下對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服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圖書館“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推廣實踐活動提供參考與借鑒。
“生命周期”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生物學范疇,是指一個生物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和全部過程。伴隨著這一概念的發展應用,如今“生命周期”已成為在管理學、社會學、圖情檔學等各個學科領域中普遍應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也就是將研究對象從產生到消亡的全過程,科學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個前后相繼甚至是循環往復的階段進行研究分析[1]。“生命周期”方法論主要適用于具有連續性、不可逆轉性和迭代性特征的研究對象,即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之間不但具備時間上的連續性,還具備時間上的不可逆轉性,同時研究對象在完成完整的一次生命進程之后,會進入下一次生命進程,兩次之間的更迭即是循環反復。目前關于生命周期理論應用在圖情檔學科中的研究,主要涉及科研服務研究、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和用戶閱讀研究3方面,尚缺乏從生命周期視域對圖書館閱讀推廣進行比較研究[2]。
閱讀推廣,簡而言之就是推廣閱讀,是指在全民閱讀的時代要求下,社會組織或個人采取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擴大閱讀的作用范圍,實現激發閱讀興趣、強化閱讀行為、提升閱讀成效、促進閱讀質量等目標的相關活動。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指圖書館開展推廣閱讀活動的整個活動實踐流程。實質上即是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把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生命周期劃分為閱讀推廣前期、閱讀推廣中期和閱讀推廣后期3個階段,各個階段相連即組成圖書館閱讀推廣生命周期的全過程[3],每一階段均有其不同的階段特征和工作重點,3 個階段之后并不代表閱讀推廣工作的結束,而是通過該生命周期的運行,為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提供經驗,為下一次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案例。
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筆者將閱讀推廣活動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3 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階段目標,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服務體系詳見圖1。

圖1 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服務體系
在閱讀推廣前期,圖書館要在明確用戶類型的基礎上,進行精準推廣設計。圖書館作為用戶參與閱讀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擁有相對完整、準確的用戶年齡、性別、專業等用戶基礎數據,還能夠通過問卷調查、用戶反饋以及數據挖掘等途徑,獲取用戶閱讀情境數據(如閱讀主題、時段、場所、形式等)和閱讀行為數據(如用戶搜索、閱讀、下載、評論、反饋等)。圖書館在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上述數據的基礎上,精準構建用戶閱讀畫像,對用戶進行準確定位,把用戶劃分為若干個閱讀興趣群體,有效把握用戶閱讀興趣,構建智能推薦系統,對用戶群體進行個性化推薦,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科學設計個性化、專業化的閱讀推廣活動[4]。例如,針對幼兒群體,圖書館可以采取角色扮演、體驗服務等“閱讀+游戲”互動的方式來激發幼兒閱讀興趣;針對中青年群體,圖書館可以側重于選擇Web App、Native App 和Hybrid App 等App 形式來強化中青年人群的閱讀行為;針對老年群體,圖書館應選擇有聲讀物平臺來保障閱讀推廣成效。閱讀推廣工作只有做到因人而異,才能夠有效提升用戶的閱讀興趣,從而強化推廣效果。
在閱讀推廣中期,圖書館要在促進知識分享的基礎上,鼓勵創新實踐。圖書館要通過閱讀推廣活動的設計,讓用戶認識到閱讀行為能夠為自身的學術研究、工作等提供信息保障,引導用戶進行深度閱讀,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更多感悟,并為用戶構建知識分享平臺,引導用戶將其在閱讀中獲取的思想和感悟進行知識分享,繼而轉化為創新靈感,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圖書館促進深度閱讀和知識分享的形式主要有:閱讀導讀、閱讀教育、閱讀導師、線下形式、線上形式等(見表1)。圖書館還能夠為用戶提供創新實踐機會,幫助用戶利用創客空間的設備和資源,實現創意靈感向知識產品的轉化。如圖書館為用戶提供3D 打印機,輔助用戶制作文創作品和數字產品(如游戲、視頻);舉辦創新創意大賽為用戶提供一個展示知識產品的機會,讓用戶在閱讀、知識分享和創新實踐中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閱讀推廣工作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夠有效強化用戶的閱讀行為,從而強化推廣效果[5]。

表1 圖書館促進深度閱讀和知識分享的主要形式
在閱讀推廣后期,圖書館要在有效總結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評估。圖書館可復盤整個閱讀推廣活動全周期的發展過程(即活動總結),針對活動的存在問題,引入評估機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解決措施(即活動評估)。活動總結是指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活動部分項目結束或全部項目結束后,對活動過程產生的相關數據進行詳細記錄與及時反饋。總結形式由比較主觀的口頭表述轉變為相對客觀的書面報告,報告類型分為單項活動總結、月總結、季總結和年總結等,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主觀描述和客觀數據兩部分,包括活動前期準備情況(如投入的人、物、錢等)和活動中期開展情況(如活動主題、形式、內容、參與人數、資源利用率等)。活動評估是指使用“定量+定性”方法,明確評估目的和評估主體(包括圖書館、用戶、合作機構等),以分級分類評估的思想開展評估工作,如線上、線下、專題講座、圖書展覽、比賽等不同形式的推廣活動,應從形式、內容、效用等不同角度科學設計不同的評估指標,合理設置指標權重,構建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制定規范的評估流程和相關評估制度,從而進一步增強評估結果的有效性。閱讀推廣工作只有做到因事而異,才能夠有效增強用戶對圖書館的忠誠度和信賴感,從而強化推廣效果。
圖書館要以強化用戶互動、豐富閱讀推廣項目為基礎,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學術培訓、圖書展覽和文化沙龍等各種活動,有效增強閱讀推廣成效,如山東省圖書館積極舉辦“書海燈謎會”“大眾講壇”和“真人圖書館”等多形態傳統閱讀推廣活動,全面拓展閱讀推廣空間。圖書館還要主動順應全媒體時代潮流,探索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各種App 平臺創新變化新途徑,收集整理、優化整合數字圖書館、網絡論壇、社交軟件等各渠道的信息資源,構建以各種App 平臺為延伸的新媒介推廣服務體系,如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上推薦經典圖書、競賽答題、有聲薦讀、資源講座等活動。同時圖書館還要主動借助全媒體優勢,開展“線上+線下”閱讀活動,促進深度閱讀,讓用戶由“淺閱讀”慢慢轉變為“深閱讀”,由“快餐閱讀”逐漸轉變為“經典閱讀”,有效增強用戶的閱讀能力,促進其全方位成長,如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在線上推出“書影時光”系列電影[6],利用微信App 開展經典閱讀推廣,并且在線下舉辦“帶本書去旅行”、圖書交流會等活動,實現了“線上+線下”全覆蓋的推廣模式,有效增強了閱讀推廣成效。
圖書館要以營造優質閱讀體驗為基礎,以用戶閱讀需求為前提,通過與其他社會團體機構等協同合作,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發揮聯盟協同優勢,構建復合型、立體化的閱讀推廣機制。這種“聯盟型”閱讀推廣模式主要分為“請進來”(館內)和“走出去”(館外)兩種。如圖書館利用世界讀書日、春節、元宵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契機,與本區域的書畫社、書店、學校等機構合作,在館內開展閱讀競賽、新春書畫展、元宵燈謎會、書香伴成長、文化展覽、經典誦讀等特色活動,讓用戶感受到與節日氣氛相匹配的閱讀氛圍,可以有效激發用戶閱讀興趣。除了“請進來”之外,圖書館還要“走出去”,如2019 年國家圖書館與新華書店等機構合作,聯合促進創新全民閱讀;陜西省石泉縣圖書館與旅游景點合作,開展“閱讀推廣進景區”活動。圖書館還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形式,與書店、咖啡廳、超市、商場、社區等合作,在這些區域為相應的用戶群體提供針對性強的信息資源服務,還可以與其他圖書館一起構建區域圖書館聯盟,共建智慧圖書館,有效整合數字資源,構建完善的閱讀生態網絡。通過上述措施,可實現“館內+館外”全覆蓋的推廣模式,有效延伸閱讀推廣范圍。
圖書館閱讀推廣視角下的“品牌”,實質上就是指圖書館的服務品牌,是對用戶閱讀活動的具體凝練、整體濃縮[7],是圖書館服務與用戶群體實現密切關聯、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形象反映,也是開展用戶活動的價值體現。把“品牌”引入閱讀推廣工作中,通過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可以強化用戶對閱讀推廣活動的認同感,增強其服務滿意度。圖書館可結合自身優勢與地域特色,借助各種媒體宣傳,形成閱讀品牌效應。如天津圖書館已舉辦了將近500期的“海津講壇”,主要是通過天津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各種App 平臺進行大力宣傳,讓人們熟知并記住;河南省圖書館每周一約的“豫圖講壇”,邀請熱心公益的專家學者,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解析當下熱點話題,獲得了用戶的廣泛追捧;寧波市圖書館借地方文化品牌“天一閣”之名,重點打造了“天一講堂”“天一文簡”等8大閱讀推廣品牌系列[8],為閱讀推廣工作提供了嶄新思路。同時針對用戶閱讀需求日趨多元化、專業化和個性化的現狀,很多圖書館對“品牌型”閱讀推廣模式進行了有效嘗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個別品牌和分類品牌兩種策略(詳見表2)。

表2 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服務品牌類型
伴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數據獲取方式已被新媒體數據獲取方式所代替,圖書館要真正認識到用戶的閱讀需求日趨多元化、專業化,及時轉變推廣觀念,把“我給你用”轉變為“你要我給”,樹立互聯網思維,打破過去僵化死板的被動推廣服務觀念,把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嵌入閱讀推廣活動之中。圖書館要參考典型的推廣成功案例,進行存在問題匯總和成功經驗總結,從用戶覆蓋面、活動頻率、推廣形式和推廣主題等方面進行整體考量,結合成功案例和本館情況,優化完善自身服務結構,以保障閱讀推廣工作的有效進行。同時圖書館在進行閱讀推廣體系構建時必須從本區域的文化建設出發,把自身的閱讀推廣作為細分目標加以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滿足更多用戶的閱讀需求,從而增強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服務力度。
圖書館還要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用戶閱讀構建優質的閱讀環境。閱讀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空間:一是虛擬空間,主要是要重視虛擬空間的閱讀舒適度,如閱讀界面、字體大小、色彩選擇、翻頁設計等細節,都會決定用戶選擇是否繼續閱讀。二是物理空間,同樣是要重視其閱讀舒適度,如對閱讀空間進行區域劃分,要實現不同閱讀區域的相對獨立安靜、場景裝飾適當、光線充足柔和等,要配置電子閱覽器、手機、計算機等各種閱讀設備,讓用戶能夠在相關區域內快捷方便地使用這些設備進行閱讀。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注重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有效融合,真正做到讓用戶全方位、立體化體驗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9]。在構建優質閱讀環境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圖書館可在整合內部技術力量的基礎上,與部分新媒體技術公司協同合作,一道構建專用于閱讀推廣工作的新媒體工具(如網絡平臺、社交軟件、App 等),推動閱讀推廣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要想真正做好閱讀推廣工作,就有必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圖書館要做到“外引內培”,對外要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規劃,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對內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規劃,進一步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圖書館還要打造“信息館員+特邀嘉賓+社會志愿者”的信息參考服務團隊,為有學習需求的用戶提供基本信息服務;打造“學科館員+學科專家”的科研咨詢服務團隊,為有科研需求的用戶提供科研輔助服務;打造“學科館員+學科領軍人物+科研團隊”的專家服務隊伍,為有創新需求的用戶提供創新支持服務。團隊成員相互間要做到各司其職、同心協力、協同合作,確保閱讀推廣活動的有效開展,確保閱讀推廣活動的各階段都緊密銜接,最終實現圖書館全流程閱讀推廣服務目標。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也是滿足人們閱讀需求的重要機構,它肩負著全民閱讀推廣的神圣職責[10],提升閱讀推廣工作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就必須要有所創新,要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研究分析閱讀推廣工作的整體服務流程,研究分析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不同階段,并根據各階段的目標特征選擇相匹配的服務模式,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和因地制宜。目前國內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閱讀推廣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在服務結構、服務模式以及優化策略等方面還有廣闊的研究空間需要挖掘,也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其中。總之,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必須結合時代特征和用戶特征實現模式創新,利用全媒體優勢,有針對性地推進閱讀推廣工作,為用戶提供資源保障,提供更為優質的閱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