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雯 QIN Wen
(1.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2.澳門城市大學,澳門 999078)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新形勢,中國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家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和蓬勃發展綠色物流業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和支撐保障,對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乃至“一帶一路”的主要交通樞紐,現代物流業發展迅猛,工業規模也不斷擴大,然而,物流設施重復投入、碳排放量高、環境污染加劇等現象仍然存在,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顯著。現代物流業的高速發展不應以犧牲自身環境利益為代價,而是必須通過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意識,不斷創新綠色低碳管理模式,從全方位提高廣州綠色物流效率,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而加強中國“雙循環”和“一帶一路”建設。本文構建廣州綠色物流效率投入產出和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根據2011~2020年廣州市綠色效率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從而提出廣州市發展綠色物流效率的新發展路徑。本文對廣州應抓住歷史機遇,從而加快建立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下的綠色物流發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首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物流業評價研究方面,廖毅等提出蓬勃發展現代物流業是地區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戰略,必須優化市場流通經濟發展環境、增強現代物流業集聚效應、推動現代物流業創新發展模式和強化人才培養;王先慶提出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構建現代物流系統的主要目標與任務,并提出構建現代國際商業流通渠道系統,戰略流通組織構架系統、現代國際商業流通戰略支撐體系、多層次國際商貿流動方式系統和流通體系;其次,綠色物流理論研究方面,蔡紹洪等認為競爭合作、知識溢出和政策作用三種機制可以減少資源浪費,從而實現綠色發展;劉戰豫等提出了綠色物流行業規范、環境評估制度建立、基礎設施技術改造、物品產品研發、人才隊伍培養等重大發展戰略;劉堯飛認為通過國內外綠色技術研發和轉移、綠色創新價值轉化等構建綠色供應鏈和價值鏈;最后,綠色物流效率實證研究方面,張瑞采用SBM模型分析我國省域綠色物流效率,認為科技水平、基礎設施、經濟基礎是推動綠色物流發展的主要原因;張云寧等采用三階段DEA模型分析長江大保護區域19省的綠色物流效率,提出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支持、區域協同發展的發展策略;張晟義等也采用DEA模型分析烏魯木齊國際陸港物流效率,從政府支持、專業人才培養、國際物流通道等方面提出建議。
綜上所述,關于綠色物流效率的研究成果豐碩,但針對廣州綠色物流評價的實證研究較缺乏,本文綜合目前研究成果,運用超效率DEA相關模型,分析近10年廣州綠色物流的數據,對廣州市物流效率進行評價并提出提升路徑。
本文通過SE-DEA模型對廣州市物流投入產出進行測算,并采用三階段的超效率DEA模型,通過二階段SFA剔除影響因素后,將廣州市和廣東省各地市物流效率在空間上進行對比研究,并提出提升廣州綠色物流效率的發展路徑。
遵循針對性、可取性和適用性原則,基于已有文獻和實地調研結果,投入指標確定為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物流業從業人員、交通網密度,另外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點內容,將物流業的能源消耗量作為投入指標;產出指標確定為貨運量、貨物周轉量、物流業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確定為地區生產總值、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外貿水平、外商投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廣州綠色物流效率投入產出指標
實證研究的數據來自《廣東統計年鑒》和《廣州統計年鑒》,根據近10年廣州市的統計數據,對所選取的指標通過SPSS19.0軟件系統進行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所有投入產出變量的相關系數分析結果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值,通過了同向性檢驗,指標選取滿足分析的基本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優化前后數據對比

表2 投入產出指標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
利用DEAP 2.1軟件,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對2011~2020年廣州綠色物流效率進行分析,得到了廣州物流效率,如表3所示。廣州物流業效率總體合理,平均綜合技術效率1.02698,平均純技術效率1.08123,平均規模效率0.95337,綜合效率較高。從時間方面來看,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廣州市物流綜合技術效率大于1,說明這7年的純技術和規模效率有效,效率達到最優。2011年、2014年、2016年的綜合技術效率小于1,這3年總體效率較低,沒有達到DEA有效。

表3 2011~2020年廣州綠色物流效率投入產出效率表
從時間方面考慮,廣州市綠色物流效率整體較高且較平穩,但由于廣州市是廣東省的省會城市,又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乃至我國“一帶一路”的主要交通樞紐,所以本文將進一步通過三階段超效率DEA模型,測算近10年廣東省各地的綠色物流效率,一方面更好地從空間上分析廣州市的綠色物流效率,同時通過SFA分析剔除影響因素,測算剔除影響因素后廣州綠色物流效率的變化,從而更加準確的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剔除影響因素后廣州市的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有所降低,下降幅度較大,說明地區生產總值、政府支持等因素對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且影響顯著。從空間方面來看,廣州綠色物流綜合效率為0.95,純技術效率為0.98,規模效率為0.97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廣州物流效率是廣東省21個地市中最高的城市,其次為佛山、深圳等。
本文建立了廣州市綠色物流效率投入產出水平和環境影響因素的指標框架,并利用超效率DEA和超效率三階段DEA模型,對近10年廣州市綠色物流從時間和空間方面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廣州市綠色物流的綜合效率較高且較為平穩,其中7年的綜合效率達到最佳狀況,同時,自然環境條件也對廣州市的綠色物流效率產生了正向效果且影響明顯,結果表明,隨著廣州市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中心城市,物流區位優勢顯著,政府政策支持、科技水平等優勢突出。其中,地區生產總值、政府支持和科技投入是主要影響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根據雙循環的新發展理念,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建立以廣州為樞紐,粵港澳大灣區海陸空聯通、區域統籌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通過培育全球物流公司帶動產業蓬勃發展,擴大全國的物流配送網絡,有效推動全球與境內產品和資源要素的自由流轉;第二,積極推進現代物流業數字化、智慧化的蓬勃發展,通過建立物流企業、生產企業、地方政府等多元主體的現代物流大數據平臺,實現供應鏈、產業鏈的資源開放共享、合作協同發展與資源整合,并通過智慧高速公路、智慧鐵路、智能口岸、智能機場等技術轉型與升級,提高現代物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管理水平,進而全面提高物流運輸效率;第三,立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政府職能制定物流服務業綠色低碳快速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并形成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監測的相關制度,以推進物流企業在服務設備、流程、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積極推進綠色物流、綠色倉儲等節能減排基礎設施建設,大宗貨物運輸從公路運輸向鐵路或水路運輸的轉變,或采用新能源,從而降低物流能耗和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