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黛 (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供應鏈的高效合作依賴于是否能建立整體協調理論系統,以選擇適當的協調契約達成統一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由于組織間的經濟和社會關系可以為各成員創造共同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由此組織間的企業自發形成了供應鏈。然而,如今的供應鏈時常因買賣雙方目標的不一致,造成了機會主義行為與沖突,其嚴重限制了供應鏈績效的提升。究其根本,在于現實中的供應鏈多為利益相對獨立的多個企業通過聯盟或合作組成的分散式供應鏈,其在協調不善時極易產生潛在的機會主義風險。為了防止機會主義與沖突不斷蠶食買賣雙方合作帶來的好處,許多學者提出協調契約能夠給供應鏈帶來更低的成本及更好的企業績效,但卻難以給出不同行業、結構的供應鏈應當如何選擇適配契約的解釋。主要原因在于:既有研究尚未對供應鏈協調的關鍵要素進行劃分,從而無法通過剖析關鍵要素對協調屬性進行清晰的界定。此外,有關供應鏈協調的理論方法眾說紛紜,難以對不同供應鏈協調契約結構設計進行針對性指導。因此,協調契約在缺乏科學的定義和清晰的構成情況下,限制了供應鏈協調契約的科學性和對商業實踐的適用性。
因此,迫切需要構建供應鏈整體協調契約結構框架,以解決不同情境下的供應鏈協調契約制定不完善的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基于事實案例與相關研究剖析供應鏈脆弱性因素所在,從而確定供應鏈脆弱性因素;其次,明確供應鏈協調契約的理論基礎,進而確定供應鏈的屬性;最后,在理論基礎上結合供應鏈脆弱性與屬性,提煉整體協調契約因素,最終構筑供應鏈整體契約結構分析框架。
1.1.1 經營環境不確定
經營環境不確定強化了供應鏈的脆弱性。主要表現在市場環境與氣候環境的不確定。在市場環境中,一方面,下游需求市場的動蕩增加了供應鏈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尤其是隨著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替代供應商、可替代產品日益增多,以致消費者需求波動較大。另一方面,產出不確定對供應鏈也造成了沖擊,例如,日本任天堂公司銷售案例、美國教科書市場案例及華為Mate7手機案例等,其因產出不確定而危害了供應鏈下游企業及消費者的利益。氣候環境下,天氣、氣候等自然條件也對我國農產品產量的影響較大,高度的產出不確定性使農戶時常面臨農產品高違約率的窘境。但現有的契約卻難以雙向平衡來自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
1.1.2 突發事件
突發事件頻發也常造成供應鏈中斷。例如,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016年8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的油輪事故,導致鮮奶油的關鍵成分一氧化二氮短缺;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20年1~2月,餐飲收入下降43.1%;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下降3%;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新冠肺炎疫情也導致了全球芯片的短缺,造成汽車行業的缺貨、少貨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突發事件常打破了既有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律,若無相應的風險預防機制和完備的應急系統,將導致常規情境下維系組織合作與支撐單個組織運作的手段和程序失效,勢必給供應鏈帶來供需不確定的風險。
1.2.1 復雜的內部結構
供應鏈的內部結構復雜化是導致供應鏈脆弱性的內因之一。事實上,現實中的供應鏈呈現網絡狀結構,交易頻繁且復雜。其不僅存在跨級多企業縱向合作,還存在同級多企業橫向競爭情況,例如中國家電市場中的美的、格力、海爾、長虹等的競爭;不僅如此,也存在跨級縱向競爭的現象,例如三星不僅供應蘋果的手機顯示器,還生產Galaxy系列的智能手機,與iPhone在下游智能手機市場直接競爭。由于供應鏈中不同領域的企業彼此間聯系,構成了多式多樣的供應鏈結構,使得供應鏈運營過程愈發復雜與多樣化,也因此無形中加劇了供應鏈內部的脆弱性和協調難度。
1.2.2 信息不對稱
供應鏈中信息私有化、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是造成供應鏈脆弱性的另一個重要的內因。通常情況下,供應鏈企業間進行商業往來時,為了在談判中獲得優勢會保留一些私有信息。例如,作為美國第三大零售商的Costco,只向部分供應商共享數據。不僅如此,外部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中斷信息不對稱也會使供應鏈蒙受巨大損失,例如2016年8月發生在佛羅里達州的天然氣油輪事故導致美國鮮奶油的關鍵成分一氧化二氮的短缺,不僅使上游鮮奶油供應商承受了較大的損失,零售商也因缺乏鮮奶油供應商的信息而錯失了提前制定方案的時機,造成難以應付節日高峰期的鮮奶油短缺。由于各類私有信息較難驗證和獲取,從而導致難以有效地激勵、約束供應鏈成員,使得供應鏈協調愈發困難。
1.2.3 決策者的有限理性
現實中的決策者有限理性行為往往受到供應鏈脆弱性的其他內外部因素影響。在供應鏈內部普遍存在信息私有化的情形中,制造商由于不了解下游市場需求信息易產生過度自信或風險規避心理,導致下游市場的資源錯配現象。不僅如此,零售商在不了解制造商的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會因擔心是否受到公平的回報而產生公平關切。決策者的有限理性會影響決策過程,并進一步滋生機會主義行為,進而損害整體供應鏈合作關系。若供應鏈決策者只考慮個體利益而無視供應鏈整體目標,并隱瞞私有信息以某個體福利,長此以往,整個供應鏈成員均會處于被機會主義行為損害的風險之下。
綜上所述,供應鏈脆弱性內外部因素息息相關,不同影響因素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而現有文獻對供應鏈脆弱性因素“割裂式”的分析顯然不足以真實體現因素間盤根錯節的關系。因此,厘清供應鏈內外部要素關系是供應鏈協調的首要工作,為構建供應鏈協調契約結構奠定基礎。
供應鏈不同脆弱性因素需要不同的理論進行協調指導,以判定供應鏈存在的屬性。通過文獻梳理,總結出關于供應鏈協調的指導理論大致有:交易成本理論、資源基礎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針對供應鏈交易中產生的高交易成本,提出了使用協調契約調和供應鏈成本的理念。其主要強調了組織間協調契約的中心地位,旨在不同交易結構、行業下,合理使用適當協調契約以監測和控制供應鏈。Yolanda從供應鏈決策者行為的角度,認為應當通過增加成員信任、信息共享等形式以防止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減小交易成本。基于此,交易成本理論主要指導供應鏈交易模式中的交易屬性,以及決策者行為相關的主體屬性。其基本思想是通過降低供應鏈交易成本、較少供應鏈機會主義行為,以提升供應鏈績效。
與交易成本強調企業間的交易關系不同,資源基礎理論注重的是供應鏈企業所獲取的資源及能力。資源基礎理論認為,擁有各種資源的企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供應鏈中企業發展的根源是其特有的資源。但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需從外部獲取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關鍵資源,已有研究將資源基礎理論從企業內部資源拓展至企業間的關系資源。在此基礎上,資源基礎理論明確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間關系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其不僅解釋了供應鏈企業自身的主體屬性,也為供應鏈中的關系協調提供了理論依據。
針對關系的重要性,社會資本理論提出關系資本這一概念。社會資本理論認為,供應鏈關系資本可以定義為核心企業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通過長期的供應鏈互動而形成的信任、義務、尊重等關系。社會資本理論強調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不僅取決于企業內部的資源,還取決于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合作和外部資源的獲取。因此,企業欲獲得內外部資源需建立良好的關系網絡,而關系資本則是幫助企業和整個供應鏈實現協調的關鍵資源。
供應鏈關系建立的前提是明確供應鏈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協調的最終目的也是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建立良好的組織間關系是企業競爭力和創造力的基礎,對供應鏈績效有積極的影響。企業內外部的參與者均互為利益相關者,在協調中除了內部的供應鏈成員,還應考慮供應鏈外部的政府、銀行及非盈利組織。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提倡組織間的整體關系,能夠指導供應鏈的結構屬性和環境屬性,目的是鼓勵來自不同組織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資源互補和可持續發展。
由于供應鏈協調的多面性,不同的理論指導只是為協調提供較為零散的貢獻,無法進一步探索協調契約所需要素。交易成本理論強調了交易過程的重要性;資源基礎理論注重企業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源;社會資本理論補足了資源基礎理論所欠缺的資源交換模式;而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供應鏈利益相關者網絡的構建提供了依據。本文基于四種理論分別從供應鏈的交易屬性、主體屬性、結構屬性、環境屬性進行分析,通過跨領域的交叉研究,構建多元屬性邏輯下供應鏈協調理論,為后續深入探索供應鏈協調契約要素提供理論基礎。
供應鏈協調屬性與理論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協調屬性與理論的關系
要構建供應鏈的整體協調契約框架,確定供應鏈協調因素是重要環節之一。通過解析供應鏈脆弱性及理論解釋得到了供應鏈協調屬性,結合各屬性推斷供應鏈協調因素,為最終構建供應鏈整體協調契約框架奠定基礎。
3.1.1 供應鏈結構因素
借鑒社會資本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理論,供應鏈成員在網絡中的結構嵌入特征即為供應鏈的結構屬性。供應鏈的結構屬性分為組織結構與權力結構。供應鏈的組織結構為企業間的依賴關系,權力結構則代表了企業間相互依賴的強度,兩者共同決定了供應鏈內部結構的穩定程度。供應鏈網絡的復雜性使其交織成為結構迥異的供應鏈,因而適用的協調契約也不盡相同。根據文獻梳理,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呈現橫向、縱向的不同聯結形式:橫向結構可分為鏈條式、發散式和網絡式;縱向結構可分為雙階、多階。權力結構主要分為不同核心企業主導的情況,如買方、賣方主導。并且,不同結構的供應鏈對應不同的協調契約。供應鏈協調契約的制定與供應鏈的組織結構息息相關,若協調契約難以匹配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則會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但文獻較少研究涉及供應鏈網絡結構,只關注于單鏈條結構。因此,在制定協調契約時,考慮現實供應鏈不同的復雜內部結構是協調契約制定的首選要素。
3.1.2 交易特性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對交易屬性的解釋,供應鏈的交易模式代表了供應鏈的不同運營情形。為了使供應鏈協調契約更加具有針對性,相關文獻也根據交易特性對供應鏈針對性地設計協調契約。大多數學者從交易周期、交易渠道與產品特性等不同交易特點進行協調研究,并認為不同交易特點的供應鏈需要不同契約進行協調。通過文獻梳理,得知設計協調契約與其交易特點的關系,例如,由于期權契約的風險預見性,其常用于協調多周期交易模式下的供應鏈;郭金森等認為收益共享契約較為適合協調雙渠道供應鏈;針對產品特性,由于易腐產品生命周期較短,因此也獲得許多學者的研究青睞。由此可見,協調契約的制定需要考慮不同供應鏈中的交易特性,以此針對性協調。
3.1.3 信息共享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供應鏈脆弱性的原因之一。社會資本理論將信息看做資源交換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因此信息共享成為協調時不可避免的協調因素。由于零售業更接近市場,因而能夠通過大數據對需求市場進行較為精準的預測,下游客戶需求信息及時的共享,能夠降低彼此的庫存成本。若供應鏈上游企業不能獲得來自零售商分享的實時市場預測信息,就不得不面對需求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因此,Kirstin強調信息共享對提高供應鏈彈性的重要性,認為信息共享能夠很大程度加強供應鏈的合作關系,從而協調供應鏈。
3.1.4 決策者主體行為
供應鏈決策者行為通常會影響決策,起到改善或制約供應鏈協調的效果。根據供應鏈的脆弱性和資源基礎理論,決策者的有限理性行為是導致不完整契約,從而引發參與者機會主義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制定協調契約時,若能夠針對不同決策者的有限理性行為,制定相應的風險預防機制或風險分擔條約,就能夠處理未曾預料的情況。此外,現有協調契約研究也通過考慮不同方面的努力程度,也有協調研究在制定協調契約時考慮了企業的商譽。企業主體資源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和交易的資本,在協調供應鏈時應當適當考慮企業擁有的資源,通過契約條款鼓勵企業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
供應鏈的脆弱性是由內外環境相互影響所致,政府和銀行作為市場主要的監管者,政府的引導性政策、銀行的金融政策時刻關乎供應鏈的運營。政府作為供應鏈外部關鍵的利益相關者之一,政府與供應鏈企業間的合作能夠幫助政策對供應鏈運營的指導。除政府外,銀行能為供應鏈中小型企業解決普遍的資金短缺問題。譚德慶和陳雪甍針對中小型零售商,認為可以通過核心企業的信用擔保向銀行貸款來解決其資金約束問題。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政府、銀行這一外生因素進行協調供應鏈也成為較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根據前文敘述,供應鏈協調中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屬性——交易屬性、主體屬性、結構屬性和環境屬性。通過對不同屬性的剖析,得知其蘊含于供應鏈內外部的協調因素,并構建成為供應鏈整體契約結構框架,最終達成利益共享、成本分擔、信息共享、關系協調的目的,如圖2所示。

圖2 供應鏈整體協調契約結構框架圖
整體契約結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供應鏈內部結構、交易特性、供應鏈成員行為及外部環境。首先,先從宏觀角度確定供應鏈的內部結構及交易特性;再通過產品特性、交易周期及交易渠道等確定供應鏈的行業及外部協調因素。再者,從微觀角度探尋供應鏈成員有限理性、努力程度等主體屬性。由此,通過整合不同屬性下的協調因素,構造出供應鏈協調契約結構。
對于協調契約的作用機制,現有文獻已做了大量的分類,張建軍和趙啟蘭認為協調的最終目的分為四類:利益分享、關系協調、風險控制和合作信任。Li和Wang認為協調分散系統的契約必須包含關系協調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及激勵機制。通過整合現有研究,本文認為協調的最終作用機制為:利益共享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及關系協調機制。現有研究認為單一機制難以協調供應鏈,需要整合多機制的形式共同協調才能達到最佳效用。本文提出的整體供應鏈協調契約結構能夠通過將契約結構嵌入不同行業、結構的供應鏈,通過結合四大屬性進行針對性的協調改善,最終達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信息共享及關系協調的整體效用。
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形勢的風云莫測,為了應付時刻到來的風險,如今為供應鏈協調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盡管有關供應鏈協調契約的研究備受關注,但卻缺乏一個從全局觀上解決各類供應鏈協調問題的概念。針對該問題,本文在綜合考慮供應鏈內外脆弱性后,基于四大理論,探索供應鏈屬性和協調因素,建立了供應鏈整體協調契約結構和分析框架。
本文提出的供應鏈整體契約結構框架,通過彌補供應鏈協調中欠缺的理論依據,并從交易屬性、結構屬性、主體屬性及環境屬性等研究視角設計供應鏈協調契約。整體協調契約結構框架能夠基于供應鏈的結構及行業,以有限理性為導向,消除機會主義產生的偏離整體最優策略的動機,合理利用內外部資源,最終促進供應鏈的績效提高。但如何基于決策者有限理性,通過指標選取方法提煉對供協調契約結構要素,將是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