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本刊記者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掘工作與糧食系統發展、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生計改善等密切相關,在推動人類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領域意義重大。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結晶和大自然饋贈的有機結合,不僅帶動了生產力的提升,還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2022年6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就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宣布了一份包含32項務實舉措的成果清單,其中第7項是“舉辦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發起農耕文明保護倡議”。
據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通過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可以更好地挖掘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遺產地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繁榮。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農業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少需要滿足以下五項標準。隋鵬飛表示,第一項,保障食物和生計安全。中國目前獲得認定的18項當中,有4項直接跟稻米有關,18項全部與生計有關。第二項,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性。第三項,具有特有的農業知識體系和適應性技術。第四項,具有獨特的農業文化價值體系和社會組織。第五項,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土地及水資源管理體系。此外,入選的遺產還應當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并要明確承諾今后的保護措施。

認定程序則包括三個方面。隋鵬飛表示,第一個程序,要入選國家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我國有自己的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到目前為止,農業農村部共組織認定了6批138項。第二個程序,要從國家名錄當中選出一部分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三個程序,在預備名單的基礎上,再經過綜合審評,選出向糧農組織報送的申請名單。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要求,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需要由遺產所在國農業主管部門向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提出申請,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收到申報文本之后,會組織全球咨詢小組的專家進行審核考察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審評,一直到糧農組織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咨詢小組所有專家一致同意后才可以被認可。
我國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發展進程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目前,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為18項,居世界首位。農業文化遺產是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制定合理的方案對其進行發掘和保護,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價值,使之持續造福人類。
隋鵬飛介紹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司是負責國家層面的,國際合作司是對外合作的窗口,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我們國家已經列入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率先選擇特點鮮明、特點突出的,到國際上去展示、去比鑒、去交流,以此去相互借鑒。
中國對歷史文物的發掘保護,國際上是認可的,水平也是居世界前列的。同樣,中國在農耕文明的科學研究上,我們有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博物館等,他們都有專業的團隊。中國農業博物館里面有關于農耕文明的展示,專門展示農耕文明的工具器械等。

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監測體系,這種監測體系有年度監測,作為日常常規監測。我們有第三方評估,還有反應性監測。通過多種方式,強化保護監測,用制度規范避免“重申報、輕保護”現象。
既然是歷史的,它必然是文化的;是文化的,就必然是通識的;既然是通識的,就有項目交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