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 月20 日,即將下臺的英國首相約翰遜參加了他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最后一次首相問答。之后英國議會將進入夏季休會期,而約翰遜的繼任者將在9 月被選出,正式接任其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及英國首相。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約翰遜在最后一次首相問答中向其繼任者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盡可能減稅和放松管制”。他還告誡繼任者,必須“緊跟美國”“力挺烏克蘭”“力挺自由和民主”。約翰遜強調,“下一任首相必須專注于前方的道路,但也要始終記得檢查后視鏡,并記住最重要的不是推特(社交平臺),而是把我們送到這里的人”。
最后,他借用了電影《終結者2:審判日》中施瓦辛格的經典西班牙語臺詞“再見”作為結束語。

內閣成員向約翰遜贈送了一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著作作為告別禮物
此外,在內閣會議上,內閣成員還向約翰遜贈送了一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著作作為告別禮物。這套《丘吉爾二戰回憶錄》共6 冊,是價值不菲的首版珍品,總價高達750 英鎊(約合人民幣6070 元)。
這一禮物的選擇可謂相當貼心。眾所周知,約翰遜不僅視丘吉爾為偶像,他還曾出版過一部名為《丘吉爾因素:一個人如何創造歷史》的書。
除贈書之外,約翰遜的最后一次內閣會議還包括集體合影環節,支持和反對約翰遜的內閣成員同框出鏡。盡管氣氛看似輕松愉快,但有的內閣成員只能努力擠出一絲微笑。
約翰遜將繼續擔任首相至9 月初,屆時保守黨將選出新任黨首。約翰遜已承諾在其任期剩余時間內不會進行重大政策調整。
政治觀察家們通常會用“英美特殊關系”來描述英美這種紐帶感情。實際上,早在1946年3 月開啟全球冷戰對抗的“鐵幕”演講中,丘吉爾便用了“特殊關系”這個字眼。他強調,“說英語的人民之間那種兄弟般的聯合”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徑。丘吉爾所說的這種充滿殖民帝國種族主義味道的“兄弟”情誼,當時并未引起太多美國方面的共鳴。
畢竟,在二戰之后全球巨大變局的背景下,美國人相信,未來的時代將會是一個“美國世紀”。在這個“美國世紀”里,與英國分享霸權并承擔英帝國全球殖民帝國分崩離析的歷史負擔,絕對不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在二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舊帝國霸權的衰落讓不少人相信,帝國時代已經終結。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現實更像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帝國”中心在進行著轉移,并在這一過程中將自己隱藏在一系列干涉行動、代理人戰爭、經濟援助、貿易協定背后。
隨著20 世紀九十年代,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以及舊殖民資本主義帝國形式上的徹底瓦解,完成了中心轉移的美國霸權迅速露出了獠牙。對英國而言,“英美特殊關系”又站到了前臺,作為精神橋梁,更是作為呼吸機,把垂死英國的生命搭在了美國霸權的“順風車”之上。
1999 年,在科索沃危機的當口,當時的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上的講話中,通過頌揚自由干涉主義、美國全球領導權,再次將“英美特殊關系”推到了歷史前臺,并將其描繪為全球謀求“民主與人權”斗爭的錨點。
而對美國來說,二戰之后那些遮遮掩掩用來掩蓋美國全球霸權的國際制度設計,隨著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而變成了累贅。美國的外交智囊們開始強調一個霸權中心世界秩序的必然性。這種霸權中心秩序觀更樂意描繪權力間合作維持既有秩序的可能性,強調世界和平秩序必須由霸權或幾個霸權、甚至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來達成。
2008 年的經濟危機為這種霸權中心秩序觀埋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同時,在自由干涉主義的名義下,美國在南聯盟、索馬里、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等歐亞非大陸各個角落進行的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軍事行動,也逐漸將美國推上了一條英帝國霸權晚期的道路。
進入到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美國便通過退群、破壞國際規則等手段,開始試圖重新架設一個穩定的霸權地位。與此同時,作為美國全球霸權的“搭便車”者,英國也在“英美特殊關系”這一奇怪的關系中越走越遠。英國脫歐雖然有些出人意料,但也不失為這種捆綁關系的合理結果。
2022 年,俄烏軍事沖突爆發,歐洲重新回到了戰爭恐慌之下。英國面對軍事沖突的積極拱火態度,也更充分地展現出對這個已經衰落的霸權中心國家而言,“英美特殊關系”是它續命的神藥。
經由“英美特殊關系”這一種族中心的橋梁,在大西洋彼岸的亞歐大陸的最西端,放下一個有著“兄弟”情誼的同盟,也是美國為自身霸權續命,維持對歐亞戰略影響的必要手段。這種由霸權本身發展而決定的關系,會因歷史局勢的變遷而在臺前幕后不斷出入,但卻永遠不會消失。
與之相比,約翰遜的辭職,僅僅是一場保守黨內部權力斗爭的結果。之后無論是哪位候選人接替首相職位,都不會對現有的局面產生任何有實質性意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