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 年8 月21 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
1921 年,方志敏考入現江西九江市同文中學的前身——九江南偉烈大學。在這里,方志敏如饑似渴地尋求革命真理,研究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組織成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小組”,與九江社會各階層的愛國人士一起開展反帝愛國運動。
“同文中學對于我爺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曾經在這里學習過一年,并且第一次接觸到了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也是在這里,他開始完成從一個普通學生到革命者的轉變。”方志敏的長孫方華清說。
1922 年,方志敏離開了學校,由九江去了上海。方華清說:“爺爺走上革命道路,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走上革命道路的歷史環境和條件差不多。那個時候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他想改變這種現狀,因此始終在求學求真理的過程中,潛心求索救國救民之路。”
1924 年3 月,方志敏在南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作為黨內比較早認識到“農民問題”并積極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的革命家,方志敏入黨后,積極在工人、農民中傳播馬克思主義。

方志敏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方志敏毅然回到贛東北根據地,在弋陽、橫峰一帶發動農民舉行武裝起義。“當時我爺爺認為,中國革命實際上是農民革命,因農民得解放。所以,‘農民革命為今日之急務’”。
1928 至1933 年,方志敏領導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創建了贛東北蘇區(后擴大為閩浙贛蘇區)。
根據地的建設是一門大學問,當時在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方志敏帶領的贛東北蘇區表現出了驚人的創造力量。
當時,根據地建立后,如何解決財政問題是各個根據地面臨的共同難題。而方志敏創建的贛東北蘇區是最早通過發展經濟的辦法來增加財政收入,這個創新思路在當時意義重大。方志敏重視發展貿易,首創了邊貿政策。
據方華清講述,方志敏率先在蘇區和白區交界的村鎮設立了19 個貿易處,用農副土特產品從白區商人那里換取蘇區需要的各種物資。同時,在信江北岸設立船舶檢查所,暢通陸上、水上對白區的貿易,有力地打破了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
在國民黨對蘇區進行第五次殘酷“圍剿”時,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部署的保衛根據地反“圍剿”任務,方志敏在蘇區首創了股份制,發行了第一張紅色股票。“爺爺創造性地把西方資本主義的融資工具應用于蘇維埃政府的經濟建設中,放到現在也是十分了不起的,充分顯示了爺爺開闊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維”。
1934 年11 月24 日,方志敏告別了親手創建的贛東北蘇區,奉命率領紅十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向敵人的心臟進發,實際上擔負著牽動“圍剿”中央根據地敵人的任務,掩護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其實,爺爺知道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重任,他率領的先遣隊只有8000 余人,但是他毅然接受了任務,以犧牲自我來掩護中央紅軍撤離江西,這是一次義無反顧的壯行。”方華清說道。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浙江、安徽山區與敵周旋,但由于兵力過少,未能牽動“圍剿”中央根據地的敵人,反而以孤軍深入敵后,陷入同十倍于己的敵人進行斗爭的艱苦境地。
1935 年1 月,方志敏向中共中央報告,決定把部隊帶回贛東北根據地休整,再圖北上。歸途中,紅十軍團在懷玉山被七倍于己的敵人圍困。
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方志敏把最后一個突圍的機會留給了他人。他命令粟裕、劉英帶著抗日先遣隊800 余人突出敵軍包圍圈,他則毅然留在敵人重重包圍中,尋找仍在后段的大部隊。他說:“因大隊伍尚在后面,在責任上我不能先走。”
“生死關頭,爺爺把最后生的希望給了他人,用自己的生命為革命留下了不滅的火種,他自己則在懷玉山不幸被捕。”方華清講道,方志敏被國民黨勸降了半年,仍不為所動。實際上,在率部從贛東北向江浙北上時,方志敏就與夫人和孩子做了訣別,他早已做好犧牲的準備。
身陷囹圄,方志敏也從未放棄戰斗。他在牢獄中拿起筆,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文章,垂范中國文學史。
提到“可愛的中國”,方華清表示,如今我國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可愛的中國,如您所愿”尚言之過早。我們要鎖定目標不放松,一代接著一代擼起袖子干,早日實現無數烈士們的殷殷期許,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