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過數字化修復的經典電影《雷鋒》從黑白變成了彩色,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這并非首次修復老電影。此前,紅色經典電影《上甘嶺》經過修復在全國院線上映。許多觀眾表示,主題曲《我的祖國》婉轉動聽的旋律一響起,便勾起心底的情感,讓人不禁熱淚盈眶。修復師們采用先進的修復技術使這部經典電影煥發新生、重返大銀幕,有什么幕后故事?

修復師在修復受損膠片
紅色經典電影大多以膠片方式存儲。由于年代久遠、保存條件有限等原因,膠片容易出現發霉、變形、掉色、劃傷等問題,保護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為了讓老電影煥發新光彩,近年來,原八一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資料館、西安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等,積極運用數字化修復技術,對紅色膠片電影進行搶救式保護修復。
“電影修復工作者就像‘膠片醫生’,修復前需要經過‘檢查’‘會診’等多個步驟,才能為影片量身定制最終的修復方案?!苯夥跑娢幕囆g中心影視部制作室膠片資料修復隊工程師李慧琴介紹,“一部老電影修復的復雜艱難程度,不亞于制作一部新片?!?/p>
用藥劑手動擦拭,對膠片的畫面缺失、齒孔破損、撕裂斷裂等部分逐一修補,使用精密掃描儀一幀一幀進行4K(超高清分辨率)高清掃描,然后逐幀處理霉斑、掉色、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畫面問題……歷經數十道工序、數千個小時后,老電影才換了新顏。
“修復老電影不僅需要深厚的情懷,更需要精湛的技術與超強的耐心?!崩罨矍僬f。
截至今年5 月底,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影視部已完成61部紅色電影的自主數字化修復,總時長3150 分鐘。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周年,2020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啟動了影片《上甘嶺》的修復工作,并于同年10 月25 日展開專題放映。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師王崢透露,電影修復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物理修復,也就是對膠片本身進行修復。中國電影資料館西安電影資料庫主要承擔著物理修復工作,包括膠片的洗印工藝、修補工藝、鑒定工藝等。電影修復工作是環環相扣的,如果物理修復做不好,就無法繼續修復。
第二個階段是數字修復,也就是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格式,然后進行畫面及聲音的修復。這個階段是最為繁瑣的,一部90 分鐘的電影有12.96 萬幀畫面。在數字修復環節,修復師要把每一個畫面都按照統一的標準修復。這不但需要團隊協作精神,同樣還需要每個人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可高效完成。
第三個階段是藝術修復,也就是對于影片的藝術進行還原。目前采用兩種方式進行:一是邀請主創,例如中國第四代導演、第五代導演很多都到過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修復室,與修復師共同完成修復工作;另一種就是查閱電影檔案資料來完成,在修復1956 年?;а莸摹蹲8!窌r,就使用了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的關于影片的導演闡述、攝影闡述。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師胡曉彬介紹,原先修復一部4K 影片,一般要用三四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然而,從接到修復《上甘嶺》的任務到最終版審片通過,只用了兩個月。在修復《上甘嶺》的過程中,他們采用兩班輪流,進行24 小時修復,確保了影片能按時順利完成。
王崢表示,上甘嶺是一種精神,也是讓中國人念念不忘的一段歷史,影片《上甘嶺》更是老一代電影人詮釋上甘嶺精神的重要創作。作為年輕的電影修復師,可以把影片以現代數字技術的方式延續,是責任也是義務。
《上甘嶺》修復前后視覺方面變化明顯。王崢表示,影片最直觀的就是沉浸式的觀影效果。本次修復所使用的素材是中國電影資料館保存多年的影片原始膠片。在多年精心的保護下,膠片的“修復底子”非常好。修復后的影片是目前為止最清晰的版本,不但畫面十分清晰,音頻也進行了重擬音,將單聲道轉換為了5.1 環繞立體聲。比如戰爭畫面,他們制作了一些相似的爆炸聲、飛機劃過聲等,還根據圖像的位置調整了聲場,更直觀地體現了志愿軍戰士在作戰過程中的艱難與不畏犧牲。
此外,中國電影資料館還受央視頻委托,利用4K+AI(人工智能)上色修復技術,完成了電影插曲《我的祖國》全曲片段的4K 修復與著色。該片段在2020 年國慶節期間推出時,曾引發不少網友的熱議。
談起《我的祖國》的修復過程,王崢透露,上色利用了AI技術,可將黑白影像轉換為彩色影像。但AI 上色技術是通過權重的方式去判斷上什么顏色的,與事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比如在志愿軍戰士的服裝上,經過AI 權重計算定義為藍色,但這與歷史完全不符。他們又通過修復技術,花費大量時間將顏色替換成志愿軍服裝的顏色。
在修復《上甘嶺》后,2021年10 月,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修復工作。為了確定片中男主角所穿軍服的顏色,修復師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核對相關軍服文物。最終,片長116 分鐘、由16.5 萬幀畫面構成的電影修復完成。
據悉,自2007 年起至今,中國電影資料館已陸續完成了對2000 余部館藏影片的數字化轉換及一般性修復工作,并重點對數百部經典影片進行了2K、4K 精致修復。
王崢介紹,要想做好修復工作,不但需要精通現代電影制作技術,還要精通傳統的膠片電影拍攝、洗印技術。然而,膠片電影的制作工藝早在2003年左右就基本消失,團隊中的80、90 后修復師沒有機會學到膠片的拍攝、洗印工藝,很多前輩便無償把他們學到的知識傾囊相授。
令人欣喜的是,修復師這一在許多人眼中“枯燥”的職業,正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隨著電影修復事業的蓬勃發展,紅色經典電影將穿越時光、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