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官,我又被拉進詐騙群了……”近日,之前因被詐騙報過案的受害人馮某再次給警官發來求助信息。
咋回事?原來,就在不久前馮某被詐騙分子拉進一個刷單群,中了騙子的圈套,損失慘重。沒想到,馮某又被另一伙騙子拉進了一個類似的刷單群。
為了避免群里的群眾被騙,馮某選擇向民警求助。得知這個情況,浙江臺州臨海市公安局古城派出所的郭警官立即回復:“你馬上把我也拉進去,讓我好好給他們上一課!”郭警官將同事們也拉進了群。進群后,民警們先按兵不動,還不時地附和幾句充當“演員”。很快,群里就有成員發布任務:“參與者只需將完成任務的截圖以及收到款碼發到群里,即刻打款到賬。”
民警判斷,這是典型的刷單做任務詐騙,于是不動聲色地潛伏在群里等待時機。
當群里大部分人完成第一個任務時,騙子們按捺不住了,開始誘導群內成員下載涉詐APP。
到行動的時候了!民警立即在群里連發數條反詐宣傳鏈接和預警信息,提醒大家謹防刷單詐騙,正面喊話騙子馬上收手,警民接力發布預警信息,成功阻止更多人被騙。氣急敗壞的詐騙分子看到后,連發數個表情包刷屏,企圖將民警們發布的反詐信息淹沒。此時,群內潛伏的民警們集體發聲:“這里是臨海市公安局,此群為刷單詐騙群,各位群眾請立即退群,避免上當受騙,造成財產損失。”

反電信詐騙,預防是第一道屏障
騙子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建的群里竟然潛伏著十幾個警察。眼看著事情敗露,詐騙分子將民警通通移出群聊。
民警們迅速聯系進群之初添加的群內成員,表明身份,并讓他們在群中繼續提醒、轉發反詐宣傳,阻止群里其他人上當。
經過民警的一系列操作,群內成員紛紛退出了群聊,詐騙分子的騙局徹底落空。
無獨有偶,7 月14 日傍晚,江蘇丹陽市公安局新橋派出所民警朱靖蕓收到一條短信:【菜鳥驛站】你好,你的包裹在派發途中外包裝散開了,盡快加微信號171****8086,發圖片跟你確認是否派發。
根據工作經驗,朱靖蕓判斷這是一條詐騙短信。為揭露騙子的把戲,防止更多人被騙,朱靖蕓加了對方微信好友,于7 月15 日早上7 時許被拉入一個微信群內。
在群內觀察了一會兒,朱靖蕓發現,除少數幾個群成員表示自己是被以同樣的理由拉進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發言。細心的朱靖蕓把這些不發言的成員頭像點開后查看朋友圈信息,發現很多都疑似騙子的小號。
群里已有成員34 人了,朱靖蕓馬上要出門上班,可能無法及時關注群內信息。她立即將丹陽市公安局微信公眾號近期推送的《“客服”又來騙我了!》和國家反詐中心APP 二維碼發至群內,并喊話群友“掃描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打開預警功能”。
詐騙分子突然發現群里有“臥底”,立即將民警“踢”出了群聊。
為防止群內成員上當受騙,朱靖蕓將這個涉嫌詐騙的微信號及微信群舉報給了丹陽市公安局反詐中心,由反詐中心對該微信號進行了凍結操作。
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直播等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新技術的更新迭代是電信詐騙犯罪案件高發的客觀背景。反電信詐騙,預防是第一道屏障。五大對策,教你反詐防騙。
息個人信息泄露、販賣等現象突出已成為詐騙犯罪黑色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廣大人民群眾要把好個人信息保護的第一道關口,從源頭杜絕隱私外泄對于避免財產損失至關重要。
千萬不要認為沒有直接參與詐騙行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詐騙行為的情況下,仍出售銀行卡、手機卡,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構成違法犯罪,情節嚴重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所以,千萬不要出租出售“兩卡”。
一些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反映出部分群眾的銀行賬戶管理存在明顯漏洞。因此,提高銀行賬戶安全性,為銀行卡、網上銀行等設置復雜程度較高的密碼,是風險防范的關鍵一環。
受害人金融知識不足或風險意識薄弱是多數電信網絡詐騙最終得逞的直接原因。特別是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人群更加廣泛,逐漸從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較低群體向中青年、高學歷、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強金融知識學習已成為每一名群眾的必修課。
養成良好的支付習慣,把控住對外轉賬匯款的最后一道關口,可有效避免資金損失。接到陌生人或熟人通過短信、微信、QQ等形式發送的轉賬請求,或詢問銀行卡、網銀密碼等重要信息時,一定要通過電話核實確認,保持謹慎多方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