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發展綱要(2022-2030年)》(下稱《綱要》)。《綱要》共提出10 項重點任務,具體包括發展現代休閑業態、提升旅游休閑體驗、推進產品創新升級等內容。其中,關于保障旅游休閑時間、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布格局的內容,引發社會熱議。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法定年節假日已變為11 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總計在115 天左右,占比超31%。換而言之,中國人每年有近1/3 的時間在休假。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人感到“假荒”。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產業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長劉思敏看來,目前,我國休假總天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人們之所以感覺“假荒”,是因為休假結構還不夠合理。除了國慶、春節外,其他諸如清明、端午等假期,并不足以支撐遠游以及長途探親等較為耗時的安排。他認為,《綱要》出臺后,假期結構會在一定程度上沿著這個方向改變。
究竟該如何優化假日分布格局?劉思敏認為,應在適當增加假日總量的情況下,重點增設長假期。他建議,增設3 至5 個法定節假日,并恢復過去的五一黃金周。此外,他呼吁在8 月增設“避暑黃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