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明霞 黃婧菁

“龍船調的家,神韻柏楊壩,心連心,手拉手,牢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一心壯豪情……”吹打樂《道師令》,巧妙地融入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舊曲新唱,既唱出了民族風情,又展現了時代風貌。
利川是湖北的西大門,是龍船調的故鄉。近年來,利川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建設,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一心,凝聚合力,唱響“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安寧”的時代強音。
“叮鈴鈴……”2022 年5 月6 日上午10 時,隨著一陣清脆的下課鈴聲,利川市第二民族實驗小學數百名學生從教室有序來到操場,整齊列隊。
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學生們伸展手臂,跳動雙腿,踏歌起舞,整齊劃一,跳起民族舞肉連響。
利川市第二民族實驗小學已連續四年將肉連響作為課間操。
“課間操跳肉連響既能鍛煉身體,愉悅身心,還能從中了解豐富的民族文化。”學生陳熙媛說:“我要做一名傳承者,讓更多人了解豐富的民族文化。”
“我校正在努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校長李朝兵介紹,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茁壯成長!”
為此,學校還專門編撰系列叢書《尚行》,把傳統文化、安全知識、利川風土人情等內容巧妙融合,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學生。
將民族舞引入課間操的,不只有利川市第二民族實驗小學。
肉連響傳承人劉守紅推出非遺“六進+”傳承模式,即進校園、進機關、進警營、進村寨、進社區、進景區。他在利川市中小學擔任義務輔導員,組建肉連響表演隊。在他的影響下,利川城區思源中學、普庵小學等學校將肉連響作為課間操,10 多個小學將肉連響列為特色課程。
從2021 年起,作為民歌《龍船調》發源地,柏楊壩鎮將大型音舞詩《龍船調的家》改編為課間操,在全鎮小學進行推廣。
利川市不僅注重傳承地方民族文化,還將從中央到地方的民族團結進步政策和會議精神落地落細,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1 年,利川市將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納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和11 月支部主題黨日必學內容,并將其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和黨外人士等各類黨校主體班培訓的“必修課”。
“讓民間歌舞、民間歌曲、民謠等在彼此影響,互相吸收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利川市柏楊壩鎮文體廣電服務中心主任陳秀麗認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讓民族文化厚植鄉土,并發揚光大。
“今年兒童節別忘了喲,我還要為小朋友捐點款……”在微信語音里,努爾麥麥提·圖蓀托合提操著普通話,一再叮囑利川市民宗局的工作人員。
出生于1987 年的努爾麥麥提·圖蓀托合提,是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人。2015 年,他來到利川做烤羊肉串生意。從街邊擺攤做起,如今已在利川城區開了3家分店。
“能走到今天,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麥麥提說。起初他沒有場所開店,市場監管、民宗和公安等多個部門協調,為他找到門面,為他跑路出證明,辦好工商營業執照。
2021 年下半年,麥麥提遇到棘手的問題:女兒到了適學年齡,要到利川當地幼兒園上學。但戶口未遷到利川,他也未在當地購房,女兒就在店鋪附近念書有難度。
為了解決麥麥提的女兒上學的困難,利川市民宗局相關負責人與東城街道關東社區、教育部門溝通協調,爭取相關政策,幫助麥麥提女兒成功入學。
在麥麥提的帶動下,他的多位朋友來到利川經商,姐姐還嫁到了恩施。他已將利川作為第二故鄉,打算扎根利川,做一個“新利川人”。2021 年春節前,麥麥提主動找到利川市民宗局,提出要拿出1 萬元為利川留守兒童獻一份愛心,助他們過個祥和春節。今年,麥麥提的生意一般,但他堅持獻愛心。
麥麥提扎根利川,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體現。2021 年,他被利川市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走進麥麥提的風味新疆烤羊肉串餐廳,這條標語十分醒目。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利川市始終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作為全市三大示范之一,形成“市委統籌部署、政府精準指導、單位聯動互動、基層專項推進”四級聯動機制,讓黨的民族政策在利川“開花結果”。
2021 年,利川市41 家民貿民品企業貸款10.35億元享受貼息政策,實際貼息率為1.87%,為企業注入發展動力。由于資金管理使用績效評價好、民族村寨建設成效突出,利川市獲省民宗委省級少數民族資金100 萬元獎金。

肉連響傳承人劉守紅開展“肉連響萬里行”活動
宜影古塔倒影在水中,與青山渾然一體,相映成景;四周民居頗具民族風情,錯落有致……5 月的利川市團堡鎮野貓水村,似一幅唯美的山居圖。是民族特色民居改造,賦予了小山村新的生機。
村黨支部書記冉從巍介紹,從2013 年起,政府出資,在全村實施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全村投入400 多萬元資金,對333 戶民居實行改造。
改造后的民居,不僅隔熱和防水,而且美觀,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許多村民更是從中悟到商機,民宿猶如雨后春筍,先后“生長”出60 多家。
宜馨小廚的老板娘周桂菊,便是民居改造受益者之一。2016 年,周桂菊便將改造后的房子改成民宿,招徠客人。“既帶了孫子,又掙了錢,房子住著也舒適。”
“一房難求是常事,有時候一天能收入5000 元”,周桂菊說,有時候為了騰房間給客人,一家人只能擠沙發。
一石激起千層浪,民居改造帶來的發展何止民宿。宜影古鎮旅游地產入駐,兩期修建數千套房屋,吸引武漢等地人群入住。村里建起200 多畝的采摘園,1600 余畝的蔬菜基地,前來打卡、體驗采摘的游客每日絡繹不絕。
2014 年和2021 年,野貓水村兩次獲評“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017 年3 月,被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近年來,利川市重點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護以吊腳樓為主的傳統民居,大力發展民族村落產業經濟,先后有毛壩鎮蘭田村、南坪鄉塘坊村、團堡鎮野貓水村,柏楊壩鎮水井村、欄堰村和沙溪鄉張高寨村等村落被國家、省、州分別授予文明村、生態村、楹聯村、“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
特色村寨的建設,帶來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變化,更是實現了村屯亮化、綠化、美化,逐步形成了民族元素突出、建筑風格獨特、布局整齊劃一的山鄉村落,成為一個個新的旅游打卡地,為鄉村振興裝上“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