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關系到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更關系到民族團結、祖國統一與國家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我國宗教工作具體實際出發,推動黨的宗教工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在2021 年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深入闡釋了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用“九個必須”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認識宗教、如何處理宗教問題、如何做好黨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強調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我國宗教健康傳承的一般規律和方向,也為深刻認識宗教現象、處理宗教問題、開展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領會精神實質、吃透要義精髓,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完整準確理解、一體遵循推進。
人類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宗教,能夠存續至今的并不多,大多數宗教因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現存的五大宗教,都經歷了逐步適應中國社會的復雜而曲折的過程。佛教經歷“沙門不敬王者”的爭論、“三武一宗滅佛”的沖突,幾經嬗變,開啟了適應中國社會、融入中華文化的重大轉變;伊斯蘭教界“以儒詮經”活動,把伊斯蘭教經學逐步培植在中國土壤中,形成了中國化的伊斯蘭教;基督宗教經歷“禮儀之爭”,遭遇“百年禁教”,傳播幾經波折,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地位的沉浮。
歷史證明,宗教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是否適應所處的社會,只有適應中國社會、融匯中國文化,才能在中國這方水土扎根生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推動我國宗教中國化“湖北實踐”是全省各宗教的使命之所在、精神之所系、方向之所指。
——在政治認同上凝聚共識。政治認同是根本性的認同。在與黨同心同行、和衷共濟的歷史進程中,培育了宗教界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太虛大師、閔智亭大師、達浦生教長、吳耀宗牧師、丁光訓主教等老一輩愛國宗教界人士,把宗教自身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起來,樹立了愛國愛教的風范。湖北省已故的董光清主教、昌明長老、凈慧長老、謝宗信道長等都是愛國愛教的楷模。
在新的時期,各宗教要賡續優良傳統,深入系統學習黨的宗教工作理論和方針政策,持續開展“四史”學習,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入研究宗教中國化的湖北歷史與傳承,發揮湖北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資源優勢,建好宗教界“紅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化歷史教育”等基地,講好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湖北故事,引導廣大信教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擁護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在文化融合上凝聚共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中華文化氣質,我國宗教才能立根生長。
北方冬日有暖氣的室內較為干燥,孕媽媽喜歡打開加濕器。加濕器可以使用,但要注意衛生,最好每周清洗一次,這是因為水中細菌容易繁殖。使用加濕器時,并非濕度越高越好,最好控制在40%~60%,濕度高對身體也不好,容易引起胸悶、痰多、呼吸困難等癥狀以及各種呼吸系統疾病。
各宗教要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增進“五個認同”為目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的前提下,通過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理論研討,宗教活動場所“四進”交流等系列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經典教義闡釋、宗教制度建設、宗教活動方式、音樂服飾建筑表達等各個方面,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自覺抵制“去中國化”“逆本土化”主張,成為“中國宗教”,而不是“宗教在中國”。
——在社會適應上凝聚共識。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理論、觀念和信仰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宗教也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革新,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
各宗教要對經典教義與制度禮儀作出適應時代變化的闡釋與調整,挖掘其中蘊含的有關社會和諧、時代進步、民族團結、濟世利人、健康文明、自然寬和的積極內容。
要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探索制定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行動規范,以宗教活動場所“四進”為載體,打造一批“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講經講道范本”“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宗教活動場所示范點”和“平安宗教活動場所”,自覺革除不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陳規陋習,使其順應時代、融入社會與服務社會。
近年來,湖北省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為引領,大力加強宗教界自身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解決了一些長期以來影響宗教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受到全社會的好評。但是,加強宗教界自身建設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現在仍存在個別教職人員信仰淡化、戒律松弛、好大喜功,追名逐利以及宗教活動場所民主管理和制度規范落實不到位等現象,這些雖然是極少數,但都在社會上和廣大信教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也有違教職人員的形象。
去年以來,國家宗教局相繼制定出臺了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等一系列制度性辦法,為推動宗教事務管理由“治標”向“治本”轉變、由“管得住”向“管得好”提升提供了依據。
——堅持全面從嚴治教。教風關乎宗教的前途和命運。從歷史上來看,世界各大宗教的興亡盛衰,固然有著各種復雜的因素,但與教風好壞有著密切關系。
——加強愛國宗教團體建設。宗教團體作為黨和政府團結聯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橋梁紐帶,要按照政治上可信、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標準,加強宗教團體領導班子建設,完善宗教團體負責人述職和民主評議、履職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能上能下機制。
要將現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宗教內部事務管理,健全本宗教教規制度體系,對人員管理、財務管理、衛生防疫、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標準化設計,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活動。
要培養和選拔政治立場堅定、熟悉宗教事務、工作能力突出、有一定影響力的信教群眾代表充實到宗教團體領導班子,優化領導班子結構。要健全宗教團體聯席會議制度,幫助解決宗教團體人員、經費和辦公場所的合理訴求。
——重視愛國愛教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是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的關鍵之一。
近年來,宗教界人才數量不足、青黃不接的狀況已經基本解決。但還存在宗教人才的質量、結構和新時代的客觀需求不相適應的情況,這是各宗教面臨的共同挑戰。
各宗教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當、質量過硬、梯次合理的宗教教職人員隊伍。
宗教院校要履行辦學主體責任,發揮培養愛國宗教人才、正確闡釋宗教教義、輪訓宗教教職人員“三個基地”作用,統籌抓好國民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活動場所要把教育培養、選拔使用、日常管理結合起來,培養出更多精通經典教義、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層次“雙通”人才。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嚴峻復雜,在社會上、網絡上對黨的宗教政策斷章取義,歪曲詆毀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把國外宗教的教義教規奉為圭臬,還有的把外國價值觀作為衡量我國宗教的標準;西方國家利用宗教對我國的滲透干擾屢禁不止,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風險。
今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維護好宗教領域持續向好局面,對于營造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至關重要。各宗教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堅持依法辦教。自覺在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開展活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宗教領域矛盾和問題,積極做好協調關系、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工作,要按照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對涉及宗教因素的問題具體分析,絕不允許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絕不允許非法宗教活動擾亂正常的宗教秩序,絕不允許境外宗教極端勢力滲透到國內和在國內宣揚宗教極端思想。這是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廣大信教群眾應擔負的責任。
——解決突出問題。各宗教要發揮主體作用,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影響宗教健康傳承的突出問題,佛教、道教要持續解決好商業化和教風不正問題,防止反彈;伊斯蘭教要持續深化對“沙化”“阿化”和“清真”概念泛化問題的治理,遏制宗教極端化的思想苗頭,鏟除宗教極端思想的滋生土壤;天主教要鞏固天主教專項工作成果,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不斷壯大愛國宗教力量,牢牢掌握天主教教會的領導權;基督教工作的重點是繼續深化基督教專項治理,堅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干擾。與此同時,各宗教要遵守互聯網宗教事務管理規定,規范互聯網宗教行為,堅決抵制非法宗教活動,努力消除影響國家政治安全的風險隱患。
——防范風險隱患。當前,疫情防控與各類安全事故頻發疊加,各宗教要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堅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策略總方針不動搖,及時調整宗教活動場所的“開”“關”狀態,做到“應停盡停、能開則開、精準防控、確保安全”,防止層層加碼,引發次生矛盾。
要緊盯重點部位、重要活動、重點人群,精準發力,加強風險隱患的摸底排查,監測預警、分析研判,細化實化應對預案,把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人,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做實工作清單,努力化解存量風險,有效防范和管控增量風險,切實把疫情防控、消防及房屋安全整治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以宗教領域的平安穩定服務中心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