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軍章

★我講黨史故事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學黨史、用黨史作為終身必修課,不斷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政治自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更加信心滿懷地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2022 年5 月開始,湖北省民宗委機關黨支部聯合學習,緊緊圍繞慶祝建黨100 周年和黨史學習教育等重大主題,聚焦為黨凝心聚力鑄魂,彰顯為黨盡責的政治擔當,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踐行初心使命中主動作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在服務中心大局中奮發有為,準確把握省委發揮“六大優勢”、強化“六大功能”、實現“六大目標”的工作要求,推動民族宗教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注入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刊特開辟“我講黨史故事”專欄,重溫崢嶸歲月,感悟先烈為信仰奉獻犧牲的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傳承革命偉志,厚植為民情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湖北民族地區10 個縣區山清水秀,是一片片綠色的凈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既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過去,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一紅一綠”試驗區,一紅是指鄂東大別山區,一綠就是指湖北民族地區。湖北民族地區不僅有綠水青山,還有蘊含深厚的紅色基因,湖北省民宗委對口幫扶的鶴峰縣,就是一片紅色的沃土。
20 世紀90 年代,我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辦公室工作,組織派我到鶴峰縣五里區掛職鍛煉,我去的第二年全州撤區建鄉,五里區便改為五里鄉。五里鄉地理位置偏遠,那時從恩施市到五里要走兩天。鄉政府所在地五里坪,就是大山之中巴掌大一塊平地。在這么一個偏遠、不足3000 人口的五里坪街上,有一條長100 多米的老街,有100 多間干欄式木房子,顯得有點兒破舊(當時還沒有建設紅色教育基地)。
鄉里的熊書記告訴我,這里可是革命根據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戰斗過的地方。賀龍是湖南省桑植縣人,卻對鶴峰有特殊情感,曾說鶴峰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鬧革命的福地。南昌起義后,賀龍根據黨中央指示,率3000 名工農革命軍,回到湘鄂西創建根據地,從桑植縣轉戰鶴峰及洪湖。1929 年6 月,賀龍來到鶴峰,點燃湘鄂邊革命火種。1930 年,在五里坪建立鶴峰縣第一個蘇維埃政權。1930 年4 月,賀龍在五里坪殲滅鄂西偽團防孫俊峰部1000 余人。同年12 月,川軍4000 余人進犯五里坪,賀龍會同鄧中夏,率紅二軍團1 萬余人五路合圍,圍殲川軍甘占元部。這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最具規模的圍殲戰,也是紅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著名戰例。

鶴峰縣滿山紅烈士陵園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熊書記告訴我,這些木房子還是中共湘鄂邊特委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聯縣政府所在地。1931 年初,紅二軍團前委在這里成立中共湘鄂邊特委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聯縣政府,領導湖北長陽、五峰、鶴峰,湖南桑植、石門5 縣的革命武裝。這里建了100 多家湘鄂邊蘇區黨、政、軍領導機關,蘇維埃各組織機構,駐在五里坪長達5 年之久,這里成了湘鄂邊的革命中心,湘鄂邊根據地成為湘鄂西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書記還講了許多鶴峰縣和五里坪的革命故事。我聽了很震驚,大山深處這么偏僻的小鄉村,怎么成為革命搖籃的呢?后來我想,這離不開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苦奮斗,他們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支撐,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是勤勞勇敢的鶴峰人民的支持下,將平凡小山村建設成為革命的搖籃。
鶴峰縣城邊的八峰山半山上,有一個滿山紅烈士陵園,是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這里安葬著段德昌、王炳南、賀英等80多名烈士。1928 年至1933 年,鶴峰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發展和保衛紅色政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當時全縣6 萬多人中有3 萬多人參加革命,3000 多人犧牲。鶴峰這塊紅色的土地,見證了湘鄂邊地區革命斗爭史。
鶴峰縣到處是青山,鶴峰人為何將陵園取名滿山紅?因為這里有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熱血染紅了大青山。五里坪的星星之火點燃了湘鄂邊革命之火,與全國各地的紅色火種一起匯聚成祖國山河一片紅。
最后,我要自豪地告訴大家,正是在五里坪湘鄂邊特委機關那一排木房子旁邊的小禮堂里,我莊嚴宣誓,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