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彼時,一方面是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外部環境變化帶來許多新的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以及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黨內消極腐敗現象蔓延,等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2021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2012年以來的“這十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占有特殊位置。尤其是2020年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疫情相疊加的復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持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發展階段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新飛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毫無疑問,我們今天所處的發展階段,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但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而是一個階梯式遞進、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階段。新發展階段所要實現的“質的飛躍”,具體而言,指的就是到2035年,用3個五年規劃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到“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此時,發展要求和發展方略肯定會和過去大有不同。
比如,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時候,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有很多需求過去并不是很急迫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要求高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凸顯。國際經驗也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時,既是發展重要機遇期,也是矛盾集中爆發期。我國發展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不平衡不充分。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都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前所未有地置身于機遇與挑戰交織、光明與黑暗同在、有利與不利并存的矛盾之中。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動蕩變革期,最突出的就是一個“亂”字。在過去發展水平低的時候,我國同外部世界的互補性就更多一些,而現在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了起來。“在重大風險、強大對手面前,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得‘軟骨病、患‘恐懼癥是無濟于事的。”
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如果說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那么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實際上,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就開始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我國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經常項目順差占GDP比重由最高時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
未來,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更好挖掘內需潛力,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不斷提高對外資和外國人才的吸引力,一定是我國維護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至關重要的一招。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有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這一點是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包括“這十年”的積累形成的,不是他國短時間之內就能取代的。
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有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這一點是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包括“這十年”的積累形成的,不是他國短時間之內就能取代的。
為了充分發揮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那么自然需要進一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是全國統一大市場,而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更不是以“內循環”名義搞地區封鎖。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在實踐中需要防范的一些認識誤區: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主張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度收縮;不顧國際格局和形勢變化,固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各自為政、畫地為牢,只考慮建設本地區本區域小市場、搞自己的小循環;認為暢通經濟就是暢通物流,搞低層次物流循環;一講解決“卡脖子”就不顧實際,什么都自己干,結果爛尾;講擴大內需就又開始盲目借貸擴大投資;等等。
今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就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
“統一大市場”有兩個關鍵詞。一個關鍵詞是“統一”,包括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進一步規范不正當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另一個關鍵詞是“大市場”,也就是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簡而言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是通過更大范圍的市場自由流動實現的,而實現自由流動的前提是破除地區封鎖和各種歧視、反壟斷、統一市場規則等,這就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干的事情。“統一市場”不是“一統市場”。那么,構建新發展格局自然也是一個不斷提高國內市場對市場主體吸引力、不斷提高市場主體自身活力的過程。新征程上,我們必須不斷激發中國社會的活力。
可以預計,黨的二十大也必將會對在新發展階段如何調動各方面參與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作出重要部署。